
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中文名称 它盉
- 出土时间 1963年
- 出土地点 陕西扶风齐家村铜器窖藏
- 长 39.2厘米
- 通高 37.5厘米
文物鉴赏
盉与盘经常来自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
文物特征
酒水调合器。龙形流管细长,龙角曲折,张口瞠目,四足屈曲紧贴流壁。鋬为回顾式立体龙纹,曲角吐舌,尾巴上卷。盖作鸠鸟形,钩啄,张翼,短尾,尾部系有活链和肩部的系相套铸。腹呈扁圆鼓型,股侧饰360百科连续式鳞纹,鼓面中部饰充晚决服一危宜起两后随涡纹,周以重环纹和斜角云纹各一圈。这是西周晚期造型特殊的一种盉,仅见数例。《中国青铜器定级图典》中将粒雨孩如掌其定为一级品。

背景资料
盉是调酒器,也是温酒器。来自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在商末周初,盉是作为酒器组合在礼器之中的。西周中期盉的料低品宜功能发生了变化,开始与盘360百科相配,从盘盉的组合来看,玉混掌著并入巴汉波盉主要是盛水的,它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盉在各时代形制有所区别,商代盉多数是款足(空心足),周代盉就是款足折口,而多四足盉,春秋战国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盉。商代盉的基本形制有顶流袋足式、顶流有颈袋足式、顶流袋足方体式、小口瓠形圆式、大口宽腹圆足式、提梁壶形三足式;西周时期承袭商代旧制,也有些变化,有大口短梨形三足式、大口长梨型三足式、长短圆腹三足式、高体多档式、低体为档式、长方体长流式、短颈鼓腹柱足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形制有低体敛口广肩短足式、扁圆体四足式;春秋晚期至战国大都是新形制,提梁形制盉增多,有言古草火片小口广肩提梁盉、短颈广肩式、短颈宽肩式、提梁鸟头流三足式、方体圈足式、平口鬲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