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湫古来自墨,位于广元市利州360百科区宝轮镇龙泉村龙王沟老龙洞,明、清昭化县八大景之一,古称"富水洞"。
- 中文名称 龙湫古墨
- 地理位置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龙泉村
历史
《昭化县志》卷二《名胜》载:"富水洞在治西(指昭化)北二十里,大洞外廓,可宽数丈,右有碧潭,深不可测,汇潴不流,亦不盈不涸,疑有毒来自物在焉。然取以煮茗,亦无毒气,倍觉芳洌可口也。洞由左进,室深360百科暗,入以灯烛,径颇坦直,而左右及顶石、各贡其状:或棱如剑戟,或立如墙壁,或圆如盖,或方如柜;低则俯腰蹲足,地高则仰视无际。行其中者,幽阴袭人,冷然可畏。深二十余丈有小孔直下,是为二洞门。入者趾贴於隙,腹摩於石,随孔之曲折而以腰就之,探底得地,乃仰卧而横进套她错确雷影士而术照。进内,洞境更廓。行里余,有石桥一座,俗呼马鞍桥,险窄临潭,不知深浅,略一失足恐不救矣。洞中时有泉井忽藏忽露。再由窄尔式似官达陈车酸径深入数十丈,始得谁油火许液三洞门。门更狭逼,内有大潭,神龙居之,无敢入者。每干旱祷雨,命巫取阳需外广属二洞之水祝之,辄雨。康熙五十八志掌运浓年,邑令何秉忠,尝果迅所推编那超输死帮取水於洞,霖雨果降。乾隆二十年,署令郎嘉卿祷雨,亦如之。乾隆五十年,余祷雨亦如之。洞内留题取水姓氏,有龙安、成都绵州及汉中人亦不惮远矣。明,游相汉司崇正间,有题'圣水龙湫'者,书法遒逸,百二阿应须混较斗短山馀年后,墨迹犹显,但年、月、姓名脱略耳。闻洞内哥弦控货宗望有小径别通,在此洞研着往聚包谈稳班法婷之上,如层楼。然洞中陆行无水,时闻泉流潺潺声,当知虚窍四达,嵌空玲珑,皆神工之为也。"

老龙洞口似一张开大嘴的哈蟆,高20余米,洞50余米,洞口有三尊大石,分别神似海龟、海马、海牛,俗叫"拦门石",三石均遭到毁坏,只有海龟石尚完好。洞口上原有一对石灯笼,两旁有石鼓、石锣,还有男女见之都脸红的雄雌物,只不过这些钟乳石也都遭到了毁坏,今能隐约可见的只有一支"笼蒂"。
碧潭
洞关口左边有一水色碧绿的深潭,《昭化县志》谓之"碧潭",老百姓叫为"海角塘",喻为大海之一角,面积30余平方米。不知其深度。1978年抗旱抽水,龙泉村民用50匹马力的抽水机从潭中往出抽水,昼夜不停地抽了8天,潭水仅下退了1米。
从洞口向内去,外阔内窄,有如巨龙腾脱后留存的龙袁略试先宜油精军划形空穴。进洞100米处,有腭止当按极五控骨形环石,用石块敲跳术现治因步却鱼县击,声似锣声,人称"石锣"。从石锣石往前走10余米,能听到很大的水响声,乃洞中暗流。人们把这里叫"鬼推磨",说谁生前作恶干坏事,死后就把他推到这里来推磨。从石锣石攀附而上,须侧身、匍伏、或弓身前行30米即一水池,长6米,宽2米余,俗称"瑶池",村民讲,不分天晴下雨,也不分春夏秋冬,这池水不涨也不落,始终保持相等水位。
题记
爱云消也快 老龙洞有深不可测的深潭,有深邃神秘的来自深洞,又有古人留下的"墨宝",被喻为"龙湫古墨"十分贴切。
洞两壁有游人题记,进洞愈深,题记愈多。今能360百科辨认出嘉庆、天启、崇祯,乾隆,光绪等年号。但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唯"圣水龙湫"四字清晰可见。
今考清·乾隆《昭化县志》,在老龙洞内有六人题诗六首:
富水神龙洞里居,重门深锁白云虚。何年题写最高处?春草秋苔护墨书。---余(即清乾隆丙午撰写《昭化县志》的县令)诗
寻幽入还古洞,阴冷袭余裾,若个挥逸翰,萧然峭壁书。---曹乘御诗
神龙潜伏白云居,仙迹留传信不虚。霖雨苍生皆在望,至今古墨一利凯规啊山死也者行书。---孙奎芳诗
洞存古墨尚精研,一窍虚空别有天。尺水寸波神变化,应年甘雨问龙泉。---罗慎修诗
神龙偏爱洞中居,潜隐风云笼太虚。名士寻幽复览胜,悬岩题就一行书。---王兆鹏诗
潭深万丈神龙居,洞口留题姓氏虚。忧旱由来随祷应,欢声可供邑乘书。---载进教区杨祖德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