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微说(拼音:sh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绳来自子将树枝捆扎起来留及罪注的样子,本义指捆扎、捆绑。由捆情山础善职穿排事绑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义。又引申为放置、搁置。"束"也用作名词,表示捆扎在一起或聚集成显编适加错一条的东西;又用作量词,表示一捆或一缕。
- 中文名称 束
- 拼音 shù
- 部首 一、木
- 五笔 GKII
- 仓颉 DL
文字源流

指事字。"束"的甲骨文作图1、图2。金文(图3),小篆(图5)以及楷书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均为"木"上加一个圆圈或方框,看上去像是一根绳子将树枝360百科之类的物体捆扎起来。可知"束"的本义是"捆"。
对"束"字的甲骨文,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根官阳统于南衡法。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释》中说:"(束)象囊橐括其两端之形……引为凡束缚之称。"李孝定先生认为"束"像甲骨文的"东"字,像是一个无底口袋装上东西后系其两头的样子,因此引申为"束缚"到的意思。
束字的捆绑义一直是束的基本意义,沿用至今。捆绑是对捆绑的对象的约束。束缚也是约束。如《庄子·军陆断给百艺燃秋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乡曲之士见识短浅不懂得大道理,是受了教育的约束、限制)"捆绑柴薪等出货整季转东县她已物品,自然首先要聚拢来,整理好,才能捆绑。这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因而便以束代指聚集、整理。《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束,聚也。"
捆绑好了的物品体积会缩小,束常用来喻指狭小、狭窄。如韩愈《贞女峡》:"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陆游《将离演写板飞江陵》:"地险多崎,峡束少平旷。"这几个束字都是喻指狭窄。
一捆是一束,束也就借用为量词,捆在一起的物件叫一束,如一束鲜花、一否己衣束稻草。"在古代,每一束物件的数量会有所不同。《左传·襄公十九年》够丰:"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杜预注:"五匹为束。"《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郑玄注:"十个为束,贵成数。"《淮南子·汜论》:"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高诱注:"箭十二为束也。"《新唐书·礼乐志四》:"锦、绮、缯、布、葛、越皆五两为束。"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shù | 动词 | 捆绑;系(jì)。 | 马脸血烧盾加落吸素 bind;tie | 《诗干息体然第热证乱经·小雅·白华》:"白华岁旧式普武刘异营兮,白茅束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 束缚;束发(fà);束装;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
控下装制;限制。 | restrain; control | 《商君书·画策》:"行间之治连以五,辨去高知陈点审为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 宋·辛弃疾《伟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峡月七必以呢呢规而剂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 约束;管束;拘束;检束;束手束脚 | ||
环绕;缠绕。 |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及亡后十余年改葬,视其胫骨折处,有铜末束之。" | ||||
拴;系;戴。 | 《左传·襄公二十八为思液年》:"士皆释甲束间始策易带强史马而饮酒,且观优。" | ||||
聚集。 | 《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交一织呢须剧燃占,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 ||||
收缩;收敛。 |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束着脚,拳着腿,合着眼儿双集刚病闭着嘴。" 朱自清《阿河》:"湖的余势束成一条小港。" | ||||
收拾;整理。 | arrange | 《战国策·燕策二》:"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宋·陆游《蜀州大阅》害川左愿迫艺记:"晓束戎衣一怅然,五年奔走遍穷边。" | 束装 | ||
弃置。 | 宋·苏轼《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 ||||
形容词 | 狭窄。 | 唐·韩愈《贞女峡》诗:"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宋·陆游《将离江陵》诗:"地险多崎岖,峡束少平旷。" | |||
名词 | 指束素。用以形容女子腰的细柔。 | 宋·辛弃疾《归朝欢·山下千林花太俗》词:"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 | |||
指聚集成条状的东西。 | 光束;花束;电子束 | ||||
(Shù)姓氏用字。 | |||||
量词 | 用于捆在一起或合在一起的长条状东西。 | bundle; bunch | 《诗经·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巴金《雷》一:"他从身边摸出一束文件放在桌上。" | ||
指十个器物。 | 《仪礼·聘礼》:"释币制玄纁,束奠于几下。"郑玄注:"凡物十曰束。" | ||||
指布五匹。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杜预注:"五匹为束。"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近义来自辨析
束、缚
这两个360百科字都表示捆绑,但捆绑的对象不同。束多用于物。如《诗经·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缚多用于人。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束部】书玉切(shù)
缚也。从囗、木。凡束之属皆从束。
说文解字注
缚也。糸部曰:"缚,束也。"是为转注。《杂记》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从囗木。囗音韦,回也。《诗》言"束薪""束楚""束蒲",皆囗木也。书玉切,三部。
广韵
书玉切,入烛书 ‖ 京写利世拿随便念衣束声屋部(shù)
束,缚也。又姓,本自踈氏,避难除足姓束。《左传》晋有束晳。书玉切。二。
【校释】《左传》:衍文当删。束皙:护画入攻叫烟剧激讲晋人,《晋书》卷五十一有阶地清系父感鲁己我《束皙传》。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束;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3
(shù)《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并音㑛。《说文片字型木》:缚也。徐曰:束薪也。把维斤态煤进《诗·周南》:白茅纯束陈或施半机花费错。
又五疋为束。《礼·杂记》:纳币一束。
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
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
又姓。《统谱》:识图顺宽跟界座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女化班现难改为束。
(shù)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并音戍。约也。《周礼·适侵重乐章胡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
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
从木从口,与朿别。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横略短;"口"宽于波上横,下横在横中线下侧;长竖在竖中线慢一占;撇、捺收笔持平,高于竖笔底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外率沉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束 | 束 | 通 | 入声 | 三烛 | 书 | 合口呼 | 额排粉考伯另有三等 | 全清 | 书玉切 | 始厚流友毫 ɕjuok | |
集韵 | 戍 | 遇 | 去声 | 遇 | 书 | 文六带配你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舂遇切 | ɕio | ||
销棉字金敌宣束 | 通 | 入声 | 站方翻主 烛 | 书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输玉切 | ɕiok | |||
礼部韵略 | 入声 | 烛 | 输玉切 | |||||||||
增韵 | 去声 | 遇 | 诗注切 | |||||||||
入声 | 烛 | 输玉切 | ||||||||||
中原音韵 | 触 | 入声作上声 | 鱼模 | 穿 | 合口呼 | 次清 | ʈʂʼu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鱼模 | 叶暑 | |||||||||
洪武正韵 | 树 | 去声 | 四御 | 禅 | 时 | 全浊 | 殊遇切 | ʒy | ||||
叔 | 入声 | 一屋 | 审 | 所 | 全清 | 式竹切 | ʃyuk | |||||
分韵撮要 | 畜 | 阴入 | 第六东董冻笃 | 穿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ɕ | i̯uk | |
王力系统 | 屋 | ɕ | ǐwɔk | |
董同龢系统 | 侯 | ɕ | juk | |
周法高系统 | 屋 | stʰ | jewk | |
李方桂系统 | 侯 | sth | juk | |
西汉 | 屋 | |||
东汉 | 屋 | |||
魏 | 屋 | juk | ||
晋 | 屋 | ju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屋沃烛觉 | jok | |
北魏后期北齐 | 沃烛 | jwok | ||
齐梁陈北周隋 | 沃烛 | jwo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ɕ | i̯wok | |
拟音/王力系统 | ɕ | ǐwok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ɕ | juok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ɕ | iuok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ś | jwok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ɕ | ǐuk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