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并非私见

《并非私见》是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向读者推出的"江苏杂文丛书"系列中的一本杂文集。陈春先生近几年来以随笔的笔法撰写的时事评论尤佳。《并非私见》收响料任殖编被集了其在2004年到来自2008年间对一些重要的公共事件发表的评论观点,汇编成集,以飨读者。

  • ISBN 978-7-224-09505-0
  • 页    数 218页
  • 开    本 32开
  • 尺    寸 890mm x 1240mm
  • 重    量 340 g

内容简介

  《并非私见》是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向读者推出的"江苏杂文丛书"系列中的一本杂文集。陈春先局妈战晚核治生近几年来以随笔的笔法撰写的时事评论尤佳。《并非私见》收集了其在2004年到2008年间对一些重要来自的公共事件发表的评论观点360百科,汇编成集,以飨读者。

并非私见

作者简介

  陈春,现居南通州区,上世纪70年代生人,80年代求学,90年代中期工作。服务桑梓十余载,躬耕于三尺讲台,朝夕惟闻蒙童稚语,自觉其乐融融。职业之余,亦为南通米吸脚清急态怀杂文学会会员,撰写时文杂感,零散文字偶见于报章,所著文字皆关注当下转型之时代,尝以羸弱声音,表达公民之台复理想,呼吁民生之理念,参与公共之讨论,并非私见尔。

  近几年来,在《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等媒体发表文字近百万言,涉及教育、社会、公共时政等领域,部分辑录于2004年的《热点冷谈》一书。曾在《中山商报》等纸质媒体开设杂文评论专栏,并受邀在《天涯》人物专栏撰文,签约《博联社》等著名网媒,与同道诸君一起见证这个时代每一天的不同,每一点的进步。

媒体评论

  这倒是一点私见

  --自选杂文集《并非置马征战游婷谓古绝审蒸私见》之后记

  静夜,偶尔有不眠的蝉,打破这安静,也搅动我的思绪,面对这份刚刚整理完成的文稿,觉得有必要再写一点什么,也算是对此的一个小结。

  这几年断断续续的在报章纸媒上发表一些豆腐块,当然都只是个人观点,写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要做成小册子,亚策关只是这么就事论事的写来自,然后有媒体愿意刊登出来,纯属一种私人的事情。那又为什么现在取名"并非私见",我想也是有道理的,在整理完文稿之后,再粗粗的前后浏览,发现这些文字涵盖了这几年在公共领域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再360百科重新检视自己的观点,和后来事件改另磁史富能客印的趋势一致,也和当时所谓主流民意是一致的,因此也就算不得一己之"私见",或许是一种常识的推演。是的,并非私见,乃是常识。这或许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待这些"速朽"的文字一个自以为最恰当的概括。

  之所以说这些文字"速朽",是因为事件发生之突然,消失的也快。这个信息时代的焦点往往并不固定,每每一些重大事件披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周前或许还是风起云涌的所谓"封黄材否才大事件",现在已经偃旗息鼓,甚至在媒体上再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这不是速朽是什么?而依附于这些事件所谓的评论、杂感当然也难逃被迅速遗忘的境地。关于这一点,上世纪初的《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先生有过一蒸燃个形象的"包花生米"比喻,大意是说他的评练变快浓论文字上午刊发在报纸上有人买来读,下午就会被他们用来包花生米或者用作他用,全不记得了。这当然是笑侃,张先生的《大公评论》百十年后读来依然熠熠生辉,时弊有许将校赵笔固之针砭,激扬之文字,酣畅淋漓体态鲜委曾朝热团激宁问,乃后学之楷模也。

  之所以说这些文字是"常识",也是有理由的。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事件关注中,我们会轻易的发现很多雷同的现象存在,例如要求行政信息公开的,例如公民因言获罪的,例如污染事件,例如食品安全庆果使补判王额矛事故等等,除了时穿投永妈毫其演顶须队间和地点的不同,事件数精适明由任居冲翻采的其他要素大致相同,结论也是一致的,概括起来也就四个字:尽失常识。或许,现在是一个需要重申常识的时代。于是,稍有良知的媒体报章,连篇累牍的文字,或直率,或委婉,或鸿篇,或短章,直指常识本身。我的这些小文只是汇入了"回归常识"启蒙的洪流。举一个小小的例子:2006年当时有一个银联系统刘业飞棉的跨行查询收费事件闹得组赶织力成沸沸扬扬,结果广东人大代度烧京布改地创实失表在全国两会上质询这件事,我在广东《新快报》、《羊城晚报》连续撰文,结果均作为社论刊发,转载多处,文中之意不过在重申一个公共监管机构的职责"常识"。当然,在其他事件中,还有包括公民的言论权利、行政知情权利、免于食品安全恐惧的权利等等常识也在一再重申,这些大家可以在文稿中得以浏览,不再赘述。

  无论是"速朽",抑或是"常识",都只是这些许文字在这个时间段里承载着的一段思绪,这倒是纯属个人的,现在辑录在一起,才发现有这么长时间的坚持和热忱。而激发这种热情的,最早要追溯到此况《南通日报》的"紫琅茶坊",记得当时是由张坚先生主持的,而《江海晚报》的杂文版面是由王建先生主持的,最初尝试着投寄了一些文字,结果连续的发了一些,要谢谢他们的鼓励啊!后来又在日报的杂文专栏"热点冷谈"撰写了一些文字,这些都收录在杂文学会的《热点冷谈》一书中。之后幸得一些市外媒体的包容,在《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杂文报》、《羊城晚报》等国内的数十家媒体的杂文、评论版面零零散散的发表一些文字,参与许多公共事件的议论,这次遴选一部分,收录在这本小册子里,也算是对过去几年的一个段落小结。

  河边乡村的生活是安静的,平缓的,也是令人沉醉的,因此也会有对公共事件更多理性、平和的考量;互联网络是开放的、包容的,因此注定视野不会狭窄,技术传输不会迟缓。二者兼具,方可使自己的一些观点得以迅速的公开,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都有足够的空间供你选择,这是一个庆幸。另一个值得庆幸是的理由或许是当下的"前公民时代",相对注重多元言论,在制度建设上逐步走向透明,这些都是积极的因素。当然问题依然不少,因此,用来"包花生米"的时政杂感断然也不会少,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生于斯,写于斯。

  09初夏,玉成会长瞩我整理一点文稿的时候,甚为不安,之后看到此次丛书辑录的都是前辈大家,更为惶恐。硬着头皮把这些散乱的,已经"过期"的文字聚拢来,用"并非私见"做题倒也心安些,言下之意,"乃是常识",说说而已,当不得真,也没有用处。在本书辑录的这个过程里面,感谢玉成会长的帮助和支持,不断地督促和修改,才稍许符合体例。感谢吴熔、王向东先生的作序。当然,更要谢谢家人的默默支持和南园诸君的默契,让这些文字得以在一个"非诚勿扰"的环境里面静静流淌出来。

  是夜,静谧,写一点零散的文字作为这本小册子的后记,这是唯一的一点私见。

目录

  《并非私见》

  目 录

  序 金陵客(著名杂文家)

  1,《立法法》之第三十四条"军规"何以体现?

  2, "好支书一离任,组织就瘫痪",咋办?

  3,以什么名义反对奥运"考察"

  4,"还风景于市民"的范本意义

  5,"损害自身利益"的制度,谁去执行?

  6,公开"艾滋"信息,天塌不下来

  7,民意畅通,方能"肝胆相照"

  8,在职干部更需要审计给"清白"

  9,公民也有权透视"玻璃钱柜"

  10,长江之"污"拷问环保执行能力

  11,历史终究会"记住"抒写自己的人

  12,农村基础教育免费不仅仅是"呼吁"

  13,质量监管不能躲在"挡箭牌"后

  14,让索要发票成为我们的习惯

  15,熊德明路径走不出欠薪迷局

  16,"违宪审查"申请的理性期待

  17,行业潜规则的"多米诺骨牌"会倒吗?

  18,方鸿渐还有多少"同窗"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并非私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