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火部

火部,出自《本草纲目至续》,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横则为三卦,直则为火字,炎上目庆向无额搞与里之象也。其气行于天,藏雨张市什排背命祖于地,而用于人。

  • 中文名称 火部
  • 出自 本草纲目
  • 种类 阳火 阴火
  • 作者 李时珍

基本简

  李时珍曰︰水火所以养民,而民赖以生者也。本草医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诚缺文哉。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横则为三卦,直则为火字,炎上之象也。其气行于天,藏会罗镇每国活粒械尔往于地,而用于人。太古燧人氏上观与部事再下察,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使无腹疾。周官司氏以燧取明火于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司氏掌火之政令,四思击空笑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曲礼》云︰圣王用水火金木,矿快头整松她十饭朝纪企饮食必时。则古先圣王之于火政,天人之间,用心亦切矣,而后世慢之何哉?今撰火之切于来自日用灸者凡一十一种,为火部云。

阳火 阴火

  【集解】360百科李时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调应点改伯多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尝绎而思之,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其纲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谓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谓晚落坏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试申被孙家迫列湖乱终言之,天之阳火二︰太阳,真火也;星精,飞火也(赤物暾暾,降则有灾,俗呼火殃)。天之阴火二︰龙火也,雷火也(龙口有火光,霹雳之火,神火也)。地之阳火三︰钻木之火也,击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阴火二︰石油之火也(见石部石脑油),林配京至敌营供站粉务复水中之火也(江湖河海,夜动有火。或云︰水神夜出,则有火光)。人之阳火我合吸钱谓东鱼谓一,丙丁君火也(取味斗心、小肠,离火也)。人之阴火二︰命门相火也(起于北海,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也(纯阳,干火也)。合而言之,阳火六,阴火亦六,共十二焉。诸阳火遇草而焫(ㄖㄨㄛˋ),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粮益会选弱,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故人之善反于身者,上体于天而下验于物,则君火相火、正治从治之理,思过半矣。此外又有萧丘之寒火(萧丘在南海中,上有自然之火,春生秋灭。生一种木,但小焦黑。出《抱朴子外篇》。又陆游云︰火山军,其地锄耘深入,则有烈焰,不妨种陈此张千植。亦寒火也),条执调头殖编备硫泽中之阳焰(状如火焰,起于水面。出《素问王冰注》),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或聚或散,烟了多略间复百罗程宜俗呼鬼火。或云︰诸血之磷光也),金银之精气(凡金银玉宝,皆夜有火光)。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至于樟脑、猾髓,皆能水中发火,(樟脑见木部,猾髓见兽部)。浓酒、积油,得热气则火自生。(烧酒、醇酒,得火气则自焚。油满百石,则火自生。油纸、油衣、油铁,得热蒸激,皆自生火也)。南荒有厌火之民(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之兽(《原化记停看伟》云︰祸斗兽,状如犬而食火,粪复为火,能烧人屋);西戎有食火之鸟(驼鸟,见禽部)。火鸦蝙蝠,能食焰烟;火龟火鼠,生于火地。(火龟见介部龟下,火鼠见兽部鼠下)。此皆五行物理之常,而乍闻者目为怪异,盖未深诣乎此理故尔。复有至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无碍,步日月无影。斯人也,与道合真,不知其名,谓之至人。蔡九峰只言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虫火、磷火,似未尽该也。

  震亨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者,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木而肾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然而东垣以火为元气之贼,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者,何哉?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五火也。五性缺阳之火,与相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甚于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夫人心听命而又主之以静,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唯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尔,何贼之有?或曰︰《内经》只于六气言火,未言及脏腑也。曰︰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是也。刘河间云︰诸风掉眩属于肝,风火也;诸气郁属于肺,燥火也;诸湿肿满属于脾,湿火也;诸痛痒疮属于心,郁火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以陈无择之通敏,犹以暖温为君火,日用之火为相火,无怪乎后人之聋瞽也。

燧火

  【集解】时珍曰︰周官司氏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民咸从之。盖人之资于火食者,疾病寿夭生焉。四时钻燧,取新火以为饮食之用,依岁气而使无亢不及,所以救民之时疾也。榆柳先百木而青,故春取之,其火色青。杏枣之木心赤,故夏取之,其火色赤。柞之木理白,故秋取之,其火色白。槐檀之木心黑,故冬取之,其火色黑。桑柘之木肌黄,故季夏取之,其火色黄。天文大火之次,于星为心。季春龙见于辰而出火,于时为暑。季秋龙伏于戌而纳火,于时为寒。顺天道而百工之作息皆因之,以免水旱灾祥之流行也。后世寒食禁火,乃季春改火遗意,而俗作介推事,谬矣。《道书》云︰灶下灰火谓之伏龙屎,不可香事神。

桑柴火

  【主治】痈疽发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阴疮瘰疠流注,疮顽疮,然火吹灭,日灸二次,未溃拔毒止痛,已溃补接阳气,去腐生肌。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但不可点艾,伤肌(时珍)。

  【发明】震亨曰︰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也。

  时珍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瓦斯,而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抱朴子》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药力,除风寒痹诸痛,久服终身不患风疾故也。藏器曰︰桑柴火灸蛇,则足见。

炭火

  【集解】时珍曰︰烧木为炭。木久则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无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虫蚁不入,竹木之根自回,亦缘其无生性耳。古者冬至、夏至前二日,垂土炭于衡两端,轻重令匀,阴气至则土重,阳气至则炭重也。

  【主治】栎炭火,宜锻炼一切金石药。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时珍)。

芦火 竹火

  【主治】宜煎一切滋补药(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

艾火

  【主治】灸百病。若灸诸风冷疾,入硫黄末少许,尤良(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灸艾火者,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其次则钻槐取火,为良。若急卒难备,即用真麻油灯,或蜡烛火,以艾茎烧点于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痛也。其戛金、击石、钻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子云︰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是矣。八木者,松火,难瘥;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气脉;枣火,伤内吐血;橘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南齐书》载武帝时,有沙门从北齐赤火来,其火赤于常火而小,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灸至七炷,多得其验。吴兴杨道庆虚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称为圣火,诏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

  【附录】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周礼》司氏以火燧取明火于日,是矣。

  火珠见石部水精下。

神针火

  【主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病所,甚效(时珍)。

  【发明】时珍曰︰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又有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浓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其效更速。并忌冷水。

灯火

  【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淬之,良。外痔肿痛者,亦淬之。油能去风解毒,火能通经也。小儿初生,因冒寒气欲绝者,勿断脐,急烘絮包之,将胎衣烘热,用灯炷于脐下,往来燎之,暖气入腹内,气回自苏。又烧铜匙柄熨烙眼弦内,去风退赤,甚妙(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灯唯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诸鱼油、诸禽兽油、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脑油诸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也。

  【附方】新七。搅肠沙痛︰阴阳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淬于点上。(《济急方》)

  小儿诸惊︰仰向后者,灯火淬其囟门、两眉际之上下。眼翻不下者,淬其脐之上下。不省人事者,淬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开、目往上者,淬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淬其口上下、手足心。(《小儿惊风秘诀》)

  百虫咬伤︰以灯火熏之,出水妙。(《济急方》)

  杨梅毒疮︰方广《心法附余》︰用铅汞结砂、银朱各二钱,白花蛇一钱。为末,作纸捻七条。初日用三条,自后日用一条,香油点灯于烘炉中,放被内盖卧,勿透风。须食饱口含椒茶,热则吐去,再含。神灯熏法︰用银朱二钱,孩儿茶、龙挂香、皂角子各一钱,为末,以纸卷作灯心大,长三寸。每用一条,安灯盏内,香油浸点,置水桶中,以被围坐,用鼻吸烟咽之,口含冷茶,热则吐去。日熏二次。三日后口中破皮,以陈酱水漱之。神灯照法︰治杨梅疮,年久破烂坑陷者。用银朱、水粉、线香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五分,片脑二分。为末,以纸卷作捻,浸油点灯照疮,日三次,七日见效。须先服通圣散数帖,临时口含椒茶,以防毒瓦斯入齿也。年深疥癣,遍身延蔓者︰硫黄、艾叶研匀作捻,浸油点灯,于被中熏之。以油涂口鼻耳目,露之。(《集玄方》)

文字失意

  《说文解字》卷十一

  6380、火部: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

火字

  6381、火部:炟:上讳。

  6382、火部:䈦:火也。从火尾声。《诗》曰:"王室如䈦。"

  6383、火部:毁:火也。从火毁声。《春秋传》曰:"卫矦毁。"

  6384、火部:燹:火也。从火豩声。

  6385、火部:焌:然火也。从火夋声。《周礼》曰:"遂䶴其焌。"焌火在前,以焞焯龟。

  6386、火部:尞: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

  6387、火部:然:烧也。从火肰声。

  6388、火部:爇:烧也。从火蓺声。《春秋传》曰:"爇僖负覉。"

  6389、火部:燔:爇也。从火番声。

  6390、火部:烧:爇也。从火尧声。

  6391、火部:烈:火猛也。从火۱声。

  6392、火部:炪:火光也。从火出声。《商书》曰:"予亦炪谋。"读若巧拙之拙。

  6393、火部:熚:熚䒓,火皃。从火毕声。

  6394、火部:䒓:熚䒓也。从火⨋声。⨋,籒文悖字。

  6395、火部:烝:火气上行也。从火丞声。

  6396、火部:烰:烝也。从火孚声。《诗》曰:"烝之烰烰。"

  6397、火部:煦:烝也。一曰赤皃。一曰温润也。从火昫声。

  6398、火部:熯:乾皃。从火,汉省声。《诗》曰:"我孔熯矣。"

  6399、火部:炥:火皃。从火弗声。

  6400、火部:熮:火皃。从火翏声。《逸周书》曰:"味辛而不熮。"

  6401、火部:焛:火皃。从火,賌省声。读若粦。

  6402、火部:㷳: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雁。

  6403、火部:颎:火光也。从火顷声。

  6404、火部:爚:火飞也。从火龠声。一曰爇也。

  6405、火部:熛:火飞也。从火㶾声。读若摽。

  6406、火部:熇:火热也。从火高声。《诗》曰:"多将熇熇。"

  6407、火部:烄:交木然也。从火交声。

  6408、火部:㶣:小热也。从火干声。《诗》曰:"忧心㶣㶣。"

  6409、火部:燋:所以然持火也。从火焦声。《周礼》曰:"以明火爇燋也。"

  6410、火部:炭:烧木馀也。从火,岸省声。

  6411、火部:䈩:束炭也。从火,差省声。读若纲。

  6412、火部:䉧:交灼木也。从火,教省声。读若狡。

  6413、火部:炦:火气也。从火犮声。

  6414、火部:灰:死火馀㶳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旣灭,可以执持。

  6415、火部:炱:灰,炱煤也。从火台声。

  6416、火部:煨:盆中火。从火畏声。

  6417、火部:熄:畜火也。从火息声。亦曰灭火。

  6418、火部:烓:行灶也。从火圭声。读若冋。

  6419、火部:煁:烓也。从火甚声。

  6420、火部:燀:炊也。从火单声。《春秋传》曰:"燀之以薪。"

  6421、火部: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6422、火部:烘:尞也。从火共声。《诗》曰:"卭烘于煁。"

  6423、火部:齌:炊哺疾也。从火齐声。

  6424、火部:熹:炙也。从火喜声。

  6425、火部:煎:熬也。从火前声。

  6426、火部:熬:乾煎也。从火敖声。

  6427、火部:炮:毛炙肉也。从火包声。

  6428、火部:䇯:炮肉,以微火温肉也。从火衣声。

  6429、火部:䎯:置鱼筒中炙也。从火曾声。

  6430、火部:䐸:以火乾肉。从火稫声。

  6431、火部:爆:灼也。从火暴声。

  6432、火部:炀:炙燥也。从火昜声。

  6433、火部:䌍:灼也。从火隺声。

  6434、火部:爤:孰也。从火兰声。

  6435、火部:䓒:烂也。从火靡声。

  6436、火部:㷉:从上案下也。从𡰥;又持火,以尉申缯也。

  6437、火部:䒅:灼龟不兆也。从火从龟。《春秋传》曰:"龟䒅不兆。"读若焦。

  6438、火部:灸:灼也。从火久声。

  6439、火部:灼:炙也。从火勺声。

  6440、火部:炼:铄治金也。从火柬声。

  6441、火部:烛:庭燎,火烛也。从火蜀声。

  6442、火部:熜:然麻蒸也。从火悤声。

  6443、火部:灺:烛㶳也。从火也声。

  6444、火部:㶳:火馀也。从火聿声。一曰薪也。

  6445、火部:焠:坚刀刃也。从火卒声。

  6446、火部:煣:屈申木也。从火、柔,柔亦声。

  6447、火部:燓:烧田也。从火、棥,棥亦声。

  6448、火部:熑:火煣车网绝也。从火兼声。《周礼》曰:"煣牙,外不熑。"

  6449、火部:燎:放火也。从火尞声。

  6450、火部:䐫:火飞也。从火,纳与ਧ同意。

  6451、火部:㷮:焦也。从火曹声。

  6452、火部:䓪:火所伤也。从火雥声。

  6453、火部:烖:天火曰烖。从火⦏声。

  6454、火部:烟:火气也。从火堙声。

  6455、火部:焆:焆焆,烟皃。从火肙声。

  6456、火部:煴:郁烟也。从火昷声。

  6457、火部:䈥:望火皃。从火皀声。读若馰颡之馰。

  6458、火部:燂:火热也。从火覃声。

  6459、火部:焞:明也。从火掫声。《春秋传》曰:"焞耀天地。"

  6460、火部:炳:明也。从火丙声。

  6461、火部:焯:明也。从火卓声。《周书》曰:"焯见三有俊心。"

  6462、火部:照:明也。从火昭声。

  6463、火部:炜:盛赤也。从火韦声。《诗》曰:"彤管有炜。"

  6464、火部:㶴:盛火也。从火从多。

  6465、火部:熠:盛光也。从火习声。《诗》曰:"熠熠宵行。"

  6466、火部:煜:熠也。从火昱声。

  6467、火部:耀:照也。从火翟声。

  6468、火部:辉:光也。从火军声。

  6469、火部:煌:煌,辉也。从火皇声。

  6470、火部:焜:煌也。从火昆声。

  6471、火部:炯:光也。从火冋声。

  6472、火部:烨:盛也。从火曅声。《诗》曰:"烨烨震电。"

  6473、火部:爓:火门也。从火阎声。

  6474、火部:炫:耀耀也。从火玄声。

  6475、火部: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6476、火部:热:温也。从火埶声。

  6477、火部:炽:盛也。从火戠声。

  6478、火部:燠:热在中也。从火奥声。

  6479、火部:暖:温也。从火爰声。

  6480、火部:煗:温也。从火耎声。

  6481、火部:炅:见也。从火、日。

  6482、火部:炕:乾也。从火亢声。

  6483、火部:燥:乾也。从火喿声。

  6484、火部:䇳:灭也。从火、戌。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诗》曰:"赫赫宗周,褒似䇳之。"

  6485、火部:焅:旱气也。从火告声。

  6486、火部:燽:溥覆照也。从火寿声。

  6487、火部:爟:取火于日官名,举火曰爟。《周礼》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从火雚声。

  6488、火部:㷭:燧,ʱ表也。边有警则举火。从火逢声。

  6489、火部:爝:苣火,祓也。从火爵声。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衅以牺豭。

  6490、火部:熭:暴乾火也。从火彗声。

  6491、火部:熙:燥也。从火巸声。

  6492、火部:爞:旱气也。从火虫声。

  6493、火部:煽:炽盛也。从火扇声。

  6494、火部:烙:灼也。从火各声。

  6495、火部:烁:灼烁,光也。从火乐声。

  6496、火部:灿:灿爤,明瀞皃。从火粲声。

  6497、火部:焕:火光也。从火奂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火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