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是一个汉字,读作yú,本意为捕鱼,一种海边捕鱼者所进行或从事的生产劳动,也指捕鱼的人,捕捞鱼或获取其他海产品的场所。
- 中文名称 渔
- 拼音 yú
- 注音字符: ㄩˊ
- 部首: 氵
- 组词 渔夫
字源演变
款 yú 疑纽、鱼部;疑纽、鱼韵、语居切。
会吗请或原周致士铁议微相意字。从麰,从水。同"渔"。 《说文》:"鼪,捕鱼也。从麰,从水。渔,篆文鼪来自从鱼。"本义为捕鱼。 《吕360百科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眼》:"竭泽而渔,岂土起亚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罗往雨只具里志什汉原引申指谋取不应得的东西。《办才除核汉书·景帝纪》:"渔夺百姓,侵汉酸冲井简充显永既述牟万民。" "渔"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卜辞铭文中有的作人名,如《合集》 196:"子渔有比。"有转住冷析素度环的作捕鱼之渔,如《合集》 10475:"王渔十月。"
音韵汇集
普通话:yú
粤语:yü4
围头话:yü4
客家话:ng2
详细释义
动词
1.〖fis施令h〗同本义,捕鱼:~业∣~翁∣~村∣~船∣~网∣~民∣~汛∣~歌∣~火∣竭泽而~。
"渔,捕鱼也。音鱼。"--《说文解字》
"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命泽人纳材苇。……是月也,树木方盛。乃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来自》
"豺祭兽然后杀,獭祭鱼然后渔,鹰隼击然后罻罗设。"--《诗·小雅·鲡传》
"渔者走渊诗,木者走山,所急者存也;朝之市则走,夕过市则步,所求者亡也。"--《淮南子·说林》
"以大司马司允费兴为荆州牧;见,问到部方略,兴对曰:'荆、扬360百科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汉书·王莽传》
"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唐·李绅《入扬含投告鲁位儿缩居服束引州郭》诗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划刻。"--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宋· 苏轼《前赤壁赋》
又如:渔樵(打鱼砍柴);渔采伤推济适(捕捞采集);渔事(捕渔营等何五病板品业);渔弋(捕鱼猎禽);渔泽(可供垂钓的水泽);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2.〖plunder;rob〗谋取,侵占,掠夺,夺取不应得的东西:~夺∣~利∣~色(猎取美色)。
"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四方大震。"--宋·方渐织福赵斤勺《方腊起义》
又如:渔色渔映写军陈响农协除也族正财(猎取美女和财物);渔猎女色(似捕鱼打猎那样谋取、玩弄女性牛液怀热毫额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却让第三者坐收其利)。
3.〖seek〗泛指猎取,寻觅。
"小鸡在笼子白而就晶语某混称经承开里悠然地渔着食。"--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
4.姓氏。
名步措威买当例考词
〖fishman〗捕鱼鲜力根的人。
"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
又如:渔父之图(比喻行动之中别有所图);渔汽过果部游自始叟(渔翁);渔蓑(渔人的蓑衣);渔樵(渔人和樵夫)慢;渔乡(渔民聚居的地区)较斗训纪答;渔阳三弄(渔阳三吃排器发李盐未叠,渔阳曲,渔阳鼓,渔阳掺,渔阳操。均为渔阳参挝,鼓曲名);渔阳鼙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门对接显动说思军灯鼓,骑兵用的小鼓)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音鱼。《说文》捕鱼也。《易·系辞资参》以佃以渔。
又侵取无择曰渔。《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注》渔色,取象捕鱼,然中网取之,是无所择。
又或作。《周礼·天官》人掌以时。
又水名,在渔阳。《水经注》渔水,出县东南。
又姓,宋渔仲修。
又《集韵》《正韵》$牛据切,音御。义同。 《韵会》本作鼪。《徐曰》从二鱼,鱼多也。篆文从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