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严垂期无边在云贵高原地来自区建立的,包括副田耐洋从汉史中记载的哀牢国(达光王国前期)和掸国(达光王国后期)。"达光"为傣语音译360百科,意思为"中心、中央","达光王国"就是"中央王国"。"达"为"眼睛、目光、眼光","光"为"堆积、焦聚","达广光"就是"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意思为"中央、中心"。
达光王国最早出现在吧澜沧江、怒江上游地区。公元前后,据效汉帝国势力逐渐渗入云南补圆另学低农么高原,在达光王国的领土上设置了永昌郡,达光王国的统治中心被迫转移到伊洛瓦科判范张机底江上游地区。
- 中文名称 达光王国
- 英文名称 Meng Daguang
- 简称 达光
- 所属洲 亚洲
- 首都 勐掌
达光前期
达光前期(哀牢国时期)
联盟时期
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在待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陆续出来自现了大大小小的城邦。这些城邦中,以"勐掌"(今保末没可烈杂山盆地)最强,"勐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了比其他城邦更多的人口与资源,具备了较高的驯养技艺及耕作技术,成为很多城邦效仿的对象,逐渐形成以"勐360百科掌"为中心的联盟。
"勐掌"不仅是其他城邦效仿的对象、也是众多城邦焦聚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作"勐达光"。"达"为"眼睛、目光、眼光","光"为"堆差信与构草矛积、焦聚","达光"就是"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之意,"勐达光"即"达光王国",就是"中央王国"。
鼎盛时期
据《萨省腊莽鉴》记载,初期的"勐达光"王位传袭更迭比较类似于"禅让制"的公众推止振故防完形伟类选,主要是在位的王指定继承人或公众推选。《萨省腊莽鉴》中有一段记载,说"勐达光"的第一位王无子,临死便将王位传给女儿,但女儿与妖龙为孽,族人深受其害却没有办法,后来触太钱微能什有一个后生用计除了护妖龙,便被族人拥立为新八月便众将话光后鸡王。
由于世袭制度尚未完善,"勐达光"王位传袭极其混乱黄界规氢极半复,也没有相关史料的记载,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王。但从考古发现,"勐达光"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青铜时正跟盐却措扩理代。在"勐达光"故地(今保山)出土了门类齐全、功用及制型各异的五百余件青铜器生动表明,几乎与中原华夏民族同步。
出土的青么掉铜器中,除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以钺、戚为代表的兵器和以钟、鼓为代表的礼乐器,以及多达13件的编钟。编钟是古代特有的宫廷打击乐器,也是帝王礼事、宴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庙范入该适植绝般特样婷迅堂之乐"。这些编钟议顺你座穿虽久经沉埋,但出土后完好收口概销电问向至如初,色泽鲜明,纹饰清晰,音质宏亮,音列井然,并有双些考女音钟。据专家考证,其使用年代为战国中期。编钟雨带独东原认承席府的出现和使用,表明达光的傣边充是查者下族先民不仅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而且还懂抗率理洲更氢封训案得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在测音、试音及演奏上也达通失果练前销杀针被绝九到了较高水平。因为编钟对青铜铸造技术要求甚高,而特定的乐音又对每件编钟的制形、大小、高低、厚薄及合金配比等有着特殊的规定性,稍有差错都将影响其音频、音质和音响效果。
汉影响时期
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史籍开始有"勐达光"的记载,因当时的国王叫"哀牢",汉史也就把"勐达光"翻译为"哀牢国"。《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等都记载说,哀牢"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说明当时被叫做"哀牢国"的"勐达光"不仅物产丰富,还掌握了比较先进的铜、铁、铅、锡生产加工工艺。
"勐达光"被汉帝国注意的时,东面的滇国已经臣服汉帝国,滇国故地被汉帝国设置了益州郡,汉帝国开始将势力范围伸入"勐达光",强制从四川迁吕不韦后裔吕氏家族到"勐达光"王都"允掌"(象城)附近居住,并在"勐达光"的领土上强制设了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嶲唐(今云龙漕涧)、不韦(今隆阳金鸡)等四县,并入益州郡(治所在今昆明)。"勐达光"在汉帝国的影响下,开始吸收来自中原的各种文化,还在汉帝国的历法上加以改进、创制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大傣历",农业及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提高。
公元45年,滇国残余势力的反汉起义军逃入"勐达光"境内,汉帝国军队追至"允掌"附近,在"允掌"附近的展开大战,杀死起义军7000余人,俘虏5700余人,缴获马3000匹,牛羊3万余头,主帅栋蚕也被斩杀。这场大战导致很多"勐达光"百姓惊慌逃亡至怒江以西地区及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
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勐达光"国王贤栗(哀牢之重孙)遣使拜访越雟郡(今四川西昌、云南楚雄以北)太守,请越雟郡太守向汉帝国皇帝转达归附之意,愿率部归顺汉帝国,后被汉帝国封为郡长。随着汉帝国势力的不断深入,"勐达光"将统治中心由怒江以东的"勐掌"转移至怒江以西的"勐缅"。
公元69年,"诏达光"柳貌看到汉帝国统治的怒江以东地区在发展变化,留在怒江以东的族人在汉帝国统治下变得富足,深感汉帝国之强大,遂决定归附汉帝国。于是,率属下各部落王国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并派其子到汉帝国京都洛阳表明归属意愿。汉帝国欣喜若狂,将昆明人活动的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两县,已占领的"勐达光"领土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嶲唐(今云龙漕涧)、不韦(今隆阳金鸡)四县,又在澜沧江东岸的博南渡口开辟了博南县(今永平),加上"勐达光"在怒江以西控制的领土(后设"哀牢县"),设置"永昌郡"("永昌"即傣语"允掌"的对音),划归"诏达光"柳貌和永昌郡守共同治理。
公元76年,达光国王类牢与永昌太守及汉帝国统治者产生矛盾,率达光众部起兵反汉,迫使太守王寻逃到叶榆(今大理),达光军队一路攻下嶲唐(今云龙漕涧),打至博南(今永平),汉帝国急忙派出9000多人的军队进行反击。公元77年,汉帝国军队击败达光军队,类牢率部逃亡至怒江以西地区。
至此,汉帝国基本控制住了怒江以东地区的达光领土。逃亡至怒江以西的达光王国残余势力,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崛起,被以后的汉史称为"掸国"。
达光后期
达光后期(掸国时期)
重新崛起
公元77年,达光国王因类牢反汉失败,统治中心开始转移到怒江以西的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成为怒江以西地区、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各部族的盟主,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崛起。
崛起的达光王国,与南部的骠国开始发生冲突,骠国不断对达光王国进行侵扰。东北有强大的汉帝国,南面有骠国侵扰,受到两面夹击的达光王国,选择了向更加强大的汉帝国靠拢。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公元97年,达光王国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臣经永昌到洛阳出使东汉帝国,赠送达光王国出产的珍宝,汉和帝刘肇回赠了金印和紫绶带,同去的部落头人也得到汉和帝赠予的印、绶和钱帛"。公元120年,雍由调又派遣使臣及庞大的杂技团出使汉帝国。公元131年,雍由调再次派遣使团经日南郡(今越南西北部)出使汉帝国,并向汉帝国赠送了达光王国的大象。
达光王国与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不仅解除了汉帝国的军事威胁,还得到汉帝国的支持,达光王国民众与汉帝国境内的族人来往频繁,双方使臣也频繁互访,达光王国吸取了汉帝国的先进文化,引进汉帝国的历法,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民众开始富足,军事也得到加强,南面的骠国慑于逐渐强大的达光王国,开始停止了对达光王国的大规模军事侵扰,只敢时不时试探性地对达光王国进行侵扰。
抵抗骠人
公元二世纪末,东汉帝国群雄并起,有的拥兵自重;有的招贤纳士,占州郡以待良时……。此时,与达光王国接壤的东汉帝国永昌郡名存实亡,永昌郡治下的各部族纷纷自立,开始威胁到达光王国的安宁,达光王国失去汉帝国的军事支持,南面的骠国开始大规模向北用兵,直接占领达光王国尊莫、东帕一带的领土,并继续向北扩张。
公元234年,达光王国玛展王去世,尚穆达王被推举为国王,为平定叛乱和抵御骠国进犯,迁都蒲甘姆。公元242年,尚穆达王去世后,其女婿列米满(贡玛法)继承王位,对内开始一系列改革,对外积极抵御骠国。
列米满执政时期(242-281),达光王国国力大增,周边小国纷纷归附,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王国。列米满之后,经历五任国王,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社会文明达到历史新高。
公元五世纪,骠国又开始不断侵扰达光王国南疆,南部的傣族民众苦不堪言。尚列佐满王为抵御骠国侵扰,率傣族军民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在瓦南班地区砍伐森林、开垦田地、建立城镇,并派兵镇守瓦南班。
公元517年,尚列佐满去世,骠国蠢蠢欲动,国内各地头人也相互攻伐,内忧外患。为稳定局势,大臣们拥立贤能的三等和尚继位。公元562年,三等和尚去世,还政于尚列佐满的后人尚列佐。公元565年,尚列佐去世,吴尚佐继位。
最终灭亡
公元六世纪中期,国势强盛的骠国人口猛增,不少骠人开始迁移到瓦南班一带居住,骠国与达光王国的冲突不断升级,吴尚佐忙于应对骠国的进犯,瑞丽江一带的傣族头人混鲁、混赖兄弟趁机做大,兼并周边领土,于公元567年,在勐卯(瑞丽)建立"果占壁王国"。
公元586年,骠国为寻找新的都城,倾其全国之力北征,一举攻下达光王城蒲甘姆,达光王国土崩瓦解,达光王族(哀牢王族)纷纷逃亡至达光(哀牢)故地,各地头人纷纷自立。混鲁、混赖兄弟趁乱兼并达光各部族,并率傣族军民抵御骠国的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