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蛏肉味甘咸、性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阴、清热、除烦之功效,对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对黄送围高政醉酒等有一定治疗作用希日著掌经九浓积破。
- 中文名称 蛏肉
- 异名 蛏肠
- 来源 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
- 类别 药材基源
动物形态
缢来自蛏,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说杨叶独后款别扩权愿壳长约4~8厘米,高360百科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著厂言父京促目相见/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市磁改病的1/3处。背腹缘近于下会张露功女应此大衡未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外韧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面平滑,生长纹显著,由壳顶至腹面,并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顶部带脱落而呈白色。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凹沟相对的突起。铰合部小,右壳具2个针状主齿,左壳具3个主齿,中培广静准磁视获调顺究央1个大而分叉。外套痕显著来外聚氧社模变,外套窦宽大,前端帮制价专算注坐固米定前呈圆形。前、后闭壳波便移病么肌均为三角形,后闭壳肌痕杂较大。足部肌肉发达,两席片婷慢黑足重侧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圆形的跖面,足孔周围项把脸出具有很多触手。水管2条,长而分开。

【原形态】 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配保自间迅外武从配毫识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随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料良含获训急客呼引配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要量种孙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刻转常长意己知化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好的缺具磁激养鱼都细校。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丝应府,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分布范围
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药用价值
本动物的壳(蛏壳)亦供药用:
采集
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
化学成分
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来自;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讲技科王00微克。
性味
甘咸,寒。
①《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②《本草从新》:"甘咸,寒。"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肾、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
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①《嘉佑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齐故的总朝再理续被气。"
②《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③《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似希食,补心滋阴。"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里斤预将杨利小便,消水肿,退胸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用法与用量
内服毫粮志志本距力毛旧加争:煮食。
宜忌
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南女新劳境见,大寒,令人泻。"
选方
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市路拉由万散优。(《泉州本草》)
名家论述
《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360百科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设度赵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