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嘭嘭鼓

嘭鼓主要流行于福建闽东的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等县。

  • 中文名 嘭嘭鼓
  • 别    名 牡丹花调
  • 性    质 属莲花落的一个分支
  • 类    型 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

福建的发展

  清末来自(1890)年间,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流传到福鼎、霞浦等地。这一曲种逐渐与360百科福鼎秦屿一带的闽南语歌谣相结合,形成现今用闽南话演唱的嘭嘭鼓。因每段帮腔中都衬词"牡丹花",所以也叫"牡丹花调"。​

嘭嘭鼓

  解放前多为民间艺人谋生之技。建国后,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业余作者运用嘭嘭鼓形式,创作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模范的新书目

  1964年福安专区举行曲艺观摩会演,福鼎县蓝天、万永成合作的嘭嘭鼓《刘瑞蓉寻亲记》、彭新民创作的《虎岗青松》与《南山劲松》参加会演,受到好评。

  1965年,《北京曲艺杂志》发表了嘭嘭鼓《队长搬家》。

  1曾证甚北技施法的972--1975年,福安地区曾两次组织文艺观摩演出,每次都有嘭嘭距钟燃丰施汽排初半轮鼓等曲艺品种参加顺画女永待集全。其中蓝天和丁献芝合作的《李逵》在地区获奖后,又选送省参加文艺会演,并被选定为参加全国会演的节目。

  1976年丁献芝参丰海查加福建省曲艺代表队赴京参加迫张翻续击练全国曲艺会演。

  1978年,地区曲艺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武夷之春》,嘭嘭鼓《一双鞋》获演出奖。

  1980年,黄光座口委浓汉校由打毛觉提裕、丁献芝合作的嘭嘭鼓相止巴措值势军市《万紫千红披彩霞》参加福建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综合演出,获奖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嘭嘭鼓仍有演出。

演形式

  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一截长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的毛竹筒,一端空着,另一端蒙着用猪油浸过的薄膜。以前鼓长是3尺3(约1米),后来轻批领功水料玉区附副才改为2尺8。与之相配套的是一对拍子---两只10厘米长的竹片,类似于小型快板,有加强节奏感与增强气氛的作用

  唱时以四指轻拍鼓,发出"嘭嘭喜委乐脱缺除手电宪"的声音,演奏时,左手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材线评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嘭嘭鼓唱和表白都用闽南话,以论那院处进拿供电万唱为主,念白不多。唱词基本是七言句,但押韵不严格;曲调高昂雄浑,尾声悠长。

演唱曲目

  嘭嘭鼓曲目大多为长篇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韭菜记》、《白牡丹》、《五色光明珠》、《十把穿金扇》、《三世姻缘》、《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大闹开封府》、《杨家将》等100多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嘭嘭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