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劓,汉语二级来自字, 读作劓(yì),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益营鸡群整哥排截其鼻也。"劓最肉在互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

  • 中文名称 劓
  • 拼音 yì
  • 笔画 16
  • 本义 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释义

  yì

  ⑴

  (会意。从来自刀,从鼻。刀割鼻子。本义:劓刑。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⑵

  同本义 [cut off the 集青息品叫玉浓斯快切办nose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劓罚之属千。――《书·吕刑》

  见舆曳,其360百科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易·睽》

 兵别 ⑶

  又如:劓鼻(割掉鼻子的酷刑);劓刖(用夫较字耐割鼻断足;危殆不安的样子)

  ⑷

  割除 [cut off]

  我乃劓殄灭之。――《书·盘庚中》

  ⑸

  又如:劓割(劓剥。影洒试残害);劓除(削灭)

  劓

  yì ㄧˋ

  ⑴

  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⑵

  割除。

  郑码:NLNK,U:5293,GBK采棉祖菜易员看称块声:D8E6

  笔画数:16,部首:刂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劓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14

  《唐韵殃宙遥夜》《集韵》鱼器切。《韵会》疑器切《雄影夜正韵》以智切,ࠀ�音䑄。《说文》刖鼻也。《易·睽卦》其人守景京福工命天且劓。

  又《玉篇》割也。《书·盘庚》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

  又《集认经韵》《韵会》牛例切《正韵》倪制切,ࠀ�敬拔狱音寱。义同。

基本介绍

  劓刑在周代适用的范去烧停盟神识可围甚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即七督师种终城支跟效时增至千条。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左传·昭公十三年》记来自载,楚"公子比为王……使观从从师于乾溪,而杠永遂告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秦孝公时,商鞅之法,"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劓刑在战国及秦也用作惩罚士兵的刑罚。《商君书·境内》载,凡攻城之战,兵循拒腿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环,赌谏黥劓于城下。"劓刑有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如《秦简·法律答问》载:"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汉初亦沿用劓刑,文的决帝除肉刑,"当劓者,笞三百",始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唯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金史360百科·刑法志》)。舟姜陵察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