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觱,汉语三级铁采逐和照字, 读作觱(bì)太袁航鲁侵,⒈ 〔觱篥〕古代管乐器,形似喇叭,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亦作"觱栗"。⒉ 〔觱发〕风寒冷。
- 中文名称 觱
- 拼音 bì
- 部首 角部
- 部首笔画 7笔
觱
声母:b
笔画:9划 总笔画数:16笔
笔顺来自:横撇横竖折横折撇捺撇折撇折横横竖
觱篥,觱栗
bìlì
例:客驰下,吹觱篥数声360百科。--明·魏禧《大铁椎传》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唐 李颀《听确首住跑被右略委抗其安万善觱篥吹歌》
康熙字典
【酉集上】【角字部】觱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9
《唐韵》毕吉切《集韵》《韵五此为甚限李验满井回会》《正韵》壁吉切,音必。《说文》羌人所吹角屠觱,以惊马也。《徐曰》今之觱栗,其声然也。俗作筚篥。又觱发,风寒也。《诗·豳风》一之日觱发。《说文》作滭冹。又觱沸,泉涌出貌。《诗·小雅》觱沸槛泉。《玉篇》或作滭。又《广韵》《集韵》王勿切。亦羌人吹角。《说文》。《六书正讹》吹皆角音,故从角,古誖字,谐声露石。然今时惟知觱矣。《说文》冹,一之日冹。
考证:〔《诗·豳风》一之日觱发。《说文》作毕发。〕谨照塬文毕发改滭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