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李致远所做散曲。描述了作者安然宁静的隐居生活,彰显出来自作者作为隐世高士的淡薄志远。
- 作品名称 折桂令·山居
- 创作年代 元代
- 文学体裁 散曲
- 作者 李致远
基本信息
宫调:双调
曲牌:折桂令
曲名:山居
作者:李致远
年代:元代
体裁:散曲
作品原文
(双调)折桂令
山居
枕琴书睡足柴门,时有清风,为扫红尘。林鸟呼名,山猿逐妇,野兽窥人。唤稚子涤壶洗樽,致邻僧贳酒①论文。全我天真,休问白鱼②,且醉白云。
注释译文
注释
采便洲朝阶①贳酒:赊酒。
列回音还受显境程 ②白鱼:周武王伐纣时,在黄河有白鱼跃入船舱,以为瑞兆。这里代指兴邦的国家大事。
译文
我在简陋的居室里稳稳安睡,琴书放满了一床。清风不时一阵阵吹来,将红尘的污染一扫而光。树林里鸟儿啼啭,像是在把自己的名字呼扬。燃示修还教演载山里的猿猴见到妇人,总是来自好奇地追逐不放。野兽睁着圆圆的眼睛,安静地窥视着操七钱人的动向。我叫幼子洗干净酒壶子集垂互晚重乎主杯觞,邀来邻住的山僧,赊得美酒一起纵情谈论文章。我保全我的天性,不受外物影响。再不去过问什么兴邦之事、治乱之象,且酣醉在这白云之乡。
作品鉴赏
这首小令铺叙隐居生活,其间淡泊宁静的风致,给人印象至深。"时有清从验风,为扫红尘",二语看似不着力,却意味深长360百科。有这样的吐属,自可见作者首甲超旷的襟怀。唯其襟怀限呢额果物静困气度的不凡,才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全我天真"的高士性茶能抗矿械激格:诸如枕琴书、宣睡柴门、醉白云,以及"唤稚子涤壶洗樽,致邻僧贳酒论文"之类。
"林鸟"等三句的写景刻画入微。唐宋之问《陆浑山庄差己孔宽投英经七》:"山鸟自呼名。"韩偓《夏日》:"时有幽禽自唤名。""林鸟呼名",写出了山间禽鸟的悠闲自在。"山猿逐妇",《搜神各新结境球放期记》有"犭瞿猿""伺道行妇女有美者,辄盗取将去"的记载,古代笔记中也多有"木客"逐妇、攫妇的说法,犭瞿猿、木客都是猿猴的同类。这里的猿没兴足失转道药有如此可怕,"逐妇"恐怕只是一种顽皮的天性,却也表现了山居的幽僻。至于"野兽窥人",似乎更从分察为恐怖,但古代隐士拉员如郑隐、郭文等甚而能同老虎和平共处,无须人们担心,何况这儿的野兽只是"窥人"而已,彼此秋毫无犯。有了这三句,便是典型的"山居"而非"村居"。作者在如此幽僻的地界悠然自得,也就更增添了作品的真隐色彩。
"白鱼"在诗文中多取武王"白鱼入舟"典故的含意,代指兴国的瑞兆。但在《太平广记》中,还收录了一则《九江记》中责的故事。说是江夏有个叫顾保宗的渔民,一夜梦见一名白发老翁,入门坐下就哭起来,说是天下不久就口混误会大乱。当时是东晋隆安五年(401),距晋朝覆灭不到二十年。顾保宗向他询问了不少千爱具尼任易振知色广待问题,老翁一一作了预言。第二天顾保宗到江岸望,发现一条白鱼,长一百多丈,正是老翁的化身。果然不久即战乱大作,刘宋替代了东晋。本曲的"问白鱼"如果是兼用这一典故,便与元朝晚期山雨欲来的形势有所影合,那么,作者"全我天真"的动机本质,也就更为昭然了。
作者简介
李致远,生平事迹不详。何梦华抄本《太平乐府》注云"江右(今江西)"至元中,客居溧阳(今属江苏)。存小令26首,套数4篇及杂剧《还牢未》。仇远相交甚密。据仇远写给李致远的《和李志远君深秀才》诗中说他"有才未遇政绩损""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曲曰:"如玉匣昆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