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于1842年提出。主要内容为: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具有波动性的光也会出现这种效应,它又被称为多普勒-来自斐索效应

  • 中文名称 多普勒-斐索效应
  • 别称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
  • 表达式 f'=f [(1-β^2)^(1/2)]/(1-βcosθ)
  • 提出者 斐索
  • 提出时间 1848

  具湖令有波动性的光也会出现这种效应,它又被称为来自多普勒-斐索效应360百科. 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么点以联水又行1819~1896年)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速度的办法.光波与声波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波频率的变化使人感觉到是颜色的变化. 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则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如果恒星朝向我们雷沉庆顶科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挥心秋蒸渐件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光(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三种:

  (1)纵向多普勒效应(即波源的速度与波源与接收器的连线共线):f'=f [(c+v)/(c-v)]^(1/2)

  其中v为波源与接收器的相对速度。当波源与观察者接近时,v取正,称为"紫移"或"蓝移";否则v取负,称为"红移"。

  (2)横向厚交排民行医仍伟子多普勒效应(即波源的速度与波源接编衣志乎资没方陆概与接收器的连线垂直):f'=f (1-β^2)^(1/2) 其中β=v/c

  (3)普遍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的一般情况):f'=f [(1营弦色换当艺律凯核移都-β^2)^(1/2)]/(1-βcosθ)

  其中β=v/c,θ为接收器与波源的连线到速度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