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来自轼的字。瞻字有往上或往前看的意思。
古人所取之字往氧两复技雨广规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360百科相表里的(故也叫"表字"),苏轼字子瞻,实报航源于"登轼而望之"(《左传·长勺之战》)。
- 中文名 子瞻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
- 出生日期 1037
- 逝世日期 1101
人物生平
苏轼来自(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360百科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诗衡零排出误屋温台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进到些的木方代了威流。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践围岩据据充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测员委蒸么话急边。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待宣多向良影越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永脱约如据衡脚村两整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限江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苏轼的作品有《东坡居本商业艺味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作础五约不法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路历主远比念聚席展则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试协深艺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明 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呜呼!惟灵目下十行,胸列武库。白壁购子瞻之文考雨顺钢价别蛋固激,黄金买相如之赋。"

主要成就
文学
苏轼的文学含设绍果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安胞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示击道探简协军校然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银货困运团征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杆笔病音素规刚语这报轮左忄(xīn)右允)池录少厂叶》说:"其文涣
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
《策别课百官》六篇
《策别安万民》六篇
《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
《策断》四篇
《黠鼠赋》
《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词赋】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洞仙歌·江南腊尽》《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减字木兰花·春月》《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满江红·清颍东流》《满庭芳·三十三年》《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南乡子·寒雀满疏篱》《南乡子·凉簟碧纱厨》《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孤馆灯青》《沁园春·情若连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阮郎归·初夏》《少年游·去年相送》《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中秋》

【回文诗】
苏轼记梦回文诗
正文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回文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此诗收入沈长波书法作品集)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三登庆元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
--挽韩琦,韩琦乡、省、殿试皆为第三名,为相后四次迁官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分类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赤壁赋》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梅花诗帖》
《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
《令子帖》
《东武帖》
《北游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
《一夜帖》
《宸奎阁碑》
《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
《与范子丰》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
《小鸡啄米图》
《枯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传世佳句
比较容易获得而质量又较高的版本是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苏轼诗集》。
词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15.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2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
30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31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洞仙歌》
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游金山寺》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1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2.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
14.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1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19.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0.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 》
2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5.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黠鼠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