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征(拼音:z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征和它的繁体"来自徵"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征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为征伐,后引申为远行。"徵"始见于西周金文,本农刻赶义为征召,引申指征求,又引申为征收、征取。还表示迹象、现象,引申指证明。"徵"有zhēng和zhǐ两个读音,《简化字总表》规定"徵"读zhēng时简化为"征",但用于人名时不宜简作"征",如魏徵、文徵明

  • 中文名称 征
  • 拼音 zhēng
  • 注音 ㄓㄥ
  • 繁体 徵
  • 平水韵部 征-下平八庚,徵-下平十蒸

字源演变

组尔  征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彳,正声。彳为表示道路意义的"行"字左半,亦表道来自路。 "正"为"征"字初文,甲360百科骨文字形作A,上面"B"表示城难鱼作职邑,下"C"为人脚形。举趾往邑,会远征或征伐之意。上面的口形或写为一实心圆点。金文"正"字上部的圆点或演化为一短横。春秋、战国金文"正"字上部常增添贵席计啊一短横,《说文》古文从此。甲骨文中已有了从"彳"旁的征字。金文或增止成为从辵、正声的形声字。彳、辵为义近游叫例形符,常可通。《说提氢推文》小篆从辵、正声。或体则从彳。汉以后一般只用从彳的征了。征本义为征伐。《殷墟文字丙编》 52:"贞:王叀侯告比正(征)尸(花既屋赵夷)? "《书·胤征》:"胤征。"孔传:"奉辞伐罪曰征。"引申可指远行。《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由本义征伐还引申出夺取、收取赋税等意义。正加上质边向画世指什破为彳或辵旁后与正逐渐分化为两字。"正月"一般只用"正",偶或用"征"字。员鼎"征月"即以征为正。征又或用同"钲"。䣄尹征城:别明晶长西"自作征城("征城"即"钲铖",一种乐器)。"

  西周金文的徵作乙组图1。左下的"辵"为形旁,右上构件含义不明,可能为声旁。战国所见省去很基顺样毛诉了辵旁,增加了口旁(乙组图祖号流过航威故现供2)。《说文》古文(图3)所见又增加了攴旁。小篆当是保留了初文所从"辵"旁的一部分因而有了"彳"旁。保留了古文的"攴"旁。至其中间的部分(乙组图B),疑是乙组图C之讹。《说文》:"徵,召也。从微省,壬湖喜审尼但为徵,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徵之。"构形分析与初文不合。

  徵召的徵和征突带税的征意义相近,但在古代不同音。后来这两个字变成了同音字,但是用法仍不相通。汉字简化时,徵并入了征,徵召的徵和征税的征就合而不分了。

详细释义

读音词性释义例句例词
zhēng名词正行。
指征夫。《诗经·豳风·东山》:洒埽穹窒,我征聿至。
衷衣,贴身小裤。《宋书·五行志二》:桓玄时民谣语云:'征钟落地桓迸走。'征钟,至秽之服。桓,四体之下称。征钟
用以指征收的赋税。《左传·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染着胡香
围棋术语。宋·徐铉《围燃同口假态形加煤动棋义例·诠释》:征,杀也。两边逐之,杀而不止曰征
姓。古代传说有仙人征伯侨。汉·扬雄《甘泉赋》:虽方征侨与偓佺兮,犹仿佛其若梦。征侨
惊惶失措的样子。宋·王禹偁《谢除右拾遗直史馆启》:通宵未息于征忪,诘旦遽谐于告谢。征忪
预兆;迹象。symbol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征兆;征候;特征;象征
表现;表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征实、征数
取信。《庄子·逍遥游》袁型器: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指所征召的徒役。《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
成。《淮南子·泛论训》:故圣人见化以观其征。
主管。《庄子·天道》: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征藏史
姓。《三国志·吴志·程秉传》:三国吴有征崇。
动词远行,远去。(多指行军)《诗经·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征途;征程;征帆;长征
出兵讨伐。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易·谦卦》:利用行师征邑国。征讨;征伐;出征
收取。levy

  《左传·僖公十五年》: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逸周书·大匡》:程课物征,躬竞比藏。

征粮;征税;征购
夺取。contend for宋·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证明;证验。verify唐·韩愈《贺庆云表》:既征于古,又验于今。
引申为象征。叶圣陶《穷愁》:我与我夫同岁生……于是购此蓝绸,各制一衣,曰以征同心也。
质问;询问。《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征召;征聘。多指君召臣。《左传·僖公十六年》: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征诸侯而戍周。征兵;应征
谓收捕。南朝·陈·徐陵《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既惧槛车之征,便忧齐斧之戮。
招致,招惹。《左传·定公八年》:阳虎为政,鲁国服焉,违之征死。
寻求;访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跦跦,公在干侯,征褰与襦。征文;征求
(参考资料: )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诸盈切(zhēng)

  蒌,正、行也。从辵正声

  征,⌛(当作蒌)或从彳。

说文解字注

  正行也。

  《释言》《来自毛传》皆曰:征,行也。许分别之,征为正行,迈为远行。

  从辵。正声。

  形声包会意。诸盈切。十一部。廴部又有延字。行也。

  蒌或从彳。

  引伸为征伐。林府组《孟子》曰:征之为言正也。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诸盈切。《正韵》诸成切360百科。$证平声。《尔雅·释言》:行也。《易·泰卦》:拔贵落散未龙茅茹,以其汇,征吉。《诗·小粉药祖区士技雅》:之子于征。

  又《韵会》:征,伐也。《易·离卦》:王用出征。《书·大禹谟》:惟时有苗弗率达洋境量互听张至证盟,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韵》:征,取也。《礼婷沙激脱·王制》:关讥而不征。

  又姓张不围载分一围。《前汉·司马相如传》: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注:仙人姓征,名伯侨。

  又《韵会》:通政。《周礼·地官·小司徒》:树叫若各松扩施其职而平其政。注:音征,税也。当作征。

  又通正。《周礼·夏官》:惟加田无国正。注:音征。税也。独加赏歌感石证水之田无税。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字头小韵韵摄声调韵目声母开合等第清浊反切防们站
广韵平声下平十四清口呼全清诸盈切tɕj是老团ɛŋ
集韵平声下平十四清开口呼全清诸盈切ʨiæŋ
韵略平声诸成切
增韵平声诸成切
中原音韵阴平庚青齐齿呼全清tʂiə识沉顶程德ŋ
中州音韵平声庚青知声切
洪武正十防顾民规事微零准平声十八庚全清诸成切tʃiəŋ
分韵撮府一北完兵阴平第七英影应益

  (旧尔排因贵路烟八张创音韵资料来源: )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