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来自泰县春秋鲁平阳邑,汉置东平阳县,后汉省,三国魏改置新泰县,元省,后复置,清飞施笔广流尼医运属山东泰安府,属山东济南道。后魏置,东魏改曰蒙阴360百科,故治在今山东蒙阴县阻鲜令东十里。
- 中文名称 新泰县
- 设置时间 西汉时期
- 位置 今山东蒙阴县东十里
- 性质 古代地名
县区简介
公元前601年,鲁在今新泰城区建平阳城。公元前256年,楚灭鲁,归楚。秦属薛郡。西汉时期设平阳县。东汉属兖州泰山郡。西晋泰始年间,羊祜表奏晋武帝,取新甫山、泰山首字,改县名为新泰,隶兖州泰山郡。东晋时班才双建装场项出某归属未变。南北朝归宋,属徐州安东郡。隋、唐、宋属琅琊郡。明、清属泰安州。民国初期属济南矿聚伤导实情吧道。1938年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历史沿革
天甚充工白生千棉马部 1949年10月,新泰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泰山专署。1950年,泰山专署改为泰安区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泰安专署撤销,改属济南市。1959年11月,析置新汶市,隶济南市。1961年5月,新泰县、新汶市同属恢复后的泰安专属。1982年10月,两县市同属泰来自安地区专署。1983年10月,新泰县、新汶市合并,成立新泰市 ,直属山东省人民政府,由泰安地区专署(1984年改为泰安市)代管。至2009年,隶属未变。
县区名人
羊祜
221~278年,字叔子,西晋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羊流镇)人。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卷二《杂编·遗逸·中·载籍》中说:"六朝察操走情严牛过留最尔放以功名著,而文有其集者,杜预、刘琨世所共知外,录其僻者于左。古率文武相资,非若后世判而为二也。"首先列入的便是"太傅《羊祜集》二卷"。其作品描写了风云迭起的时代巨变,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是建安文学的遗响和回音。羊祜文学创作的显著成就在当时就赢得了盛誉。西晋文学家孙楚便在其《故太傅羊祜碑》中称其"文为辞宗"。羊祜的学术著述也令后世学界关注,唐代学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评价其专著《老子传》"皆明虚极无为、理家理国之道"。
师旷
生卒不详,字师内周师连海次镇极并子野,春秋时期鲁国平阳(今新泰市北师乡北师村)人,晋国乐师。他精通音律,认为奏乐可卜吉凶,音距容蒸计盾宽青血题乐可兴邦,亦可覆国,靡靡之音不可妄听。他曾劝谏晋平公不要听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听。结果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国力大损。师旷也十分关心政治,他认为治国"惟仁义为本""君来自必惠民"。晚年潜心研究音乐,不幸熏瞎双目。卒后葬于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师旷庙。
鲍叔牙
360百科 生卒不详,鲁国平布果找刚伯阳(今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称。少年时与管仲友善,两人合伙经商,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鲍叔牙从不计较,这就是有名的"管鲍分金"故事。齐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统极公想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力劝桓公释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齐国成为强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少鲍叔能知人也。"
柳下惠
生卒不详,展氏,名获,字禽,又影极元散湖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曾为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因食采损延马铁局措柳下(今新泰宫里镇西柳村),遂姓柳氏,谥号惠,称柳下惠。他博文达理,外和内介,以善于讲究礼节南正刚春著称于世。孟子把田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和圣"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称能略声。《荀子·大略》还记载了柳下低送品队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于是后人将其誉为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儿致定评该星齐把牛定子。柳下惠死后,葬在柳下村北,紧濒汶水,历代对其墓都妥为保护,至清代,墓犹高如山陵,俗称"王坟"。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圣故里"、"柳下书堂"古碑依在。
柳下跖
父评致百权已宽略会生卒不详,姓展,名雄,鲁国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人。"跖",本指赤脚的奴隶,因他住在西柳,故称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许永握黑边心"的平等社会,曾领导奴隶起义,"从卒九千人"。孔子学笔必象占原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荀注世终负牛附苏领子也赞扬他"名声如日月苗事,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史记》中称"其徒颂义无穷"。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的机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在新泰放城,还有传为柳下跖开凿的九龙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