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来自主之道,如有若1之应密子2也。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其说在田鸠对荆王也。故墨子3为木鸢4,讴癸筑武宫。夫药酒用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也。

  • 中文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 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
  • 美其辩 其观行
  • 明主之道 如有若1之应密子2也

作品原文1

  1.有若:即有子,孔子晚年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三岁。

  2.密子:即宓子贱,孔子的学生。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来自。以德行著称。

  3.墨子:即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360百科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造征丰组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4.鸢:(yuān冤)动物名。又名"老鹰"。露封宗军属于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有长而狭的翼,分叉很深的尾,薄口倍讨哥充响河附女纪全弱的喙,两足只适于攫取昆虫和小爬行动物,也吃腐食烂肉,以善于在天上做优美持久的翱翔著称。《诗·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木鸢:即木制的鹰。

译文

  明白的君主的道路,就象有若回答宓子贱时所说的那样。明白的君主听取意见的时候,要赞美他们的能言善辩;观察他们的行为时,要夸奖他们的好高务远。所以群臣百官游士民众所言谈的过于深远广大,其立身处世也就远离世道人情。这个说法在田鸠回答楚王时就有了。所以墨子制作木鸢,讴葵也参与修筑武宫。把那药酒当成言语,是明白的君王圣明的君主才能独自知道的道理。

浅析

  内,主要是造车最继团议年曾针对内部;外,则是除婷护管针对外面;储,是集聚汇编的意思;说,就是各种论述说明。储说由于篇幅较大,而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所待什与以分为六篇,《内》、《外》、《上》、《下》、《左》、《右》,是用来区别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论纲,叫做"经",然后的文字对每一条经排义块感生远广文用若干事例来说明,叫做"说"。"经"的文辞简单扼要,便于记诵;"说"的文字详尽具体,便于阅读。所以我们读"说"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看"经",这样就可以能更深刻理解了。

作品原文2

  【原文】

  五歌注人主之听言也,不以功用为的,则说者多"棘刺"、"白马"之说;不以仪1的为关2,则射者皆如羿3也。人主于说也,皆如燕王学道也;而长说者,皆如郑人争年也。是以言有纤察微难而非务也,故李4、惠5、宋6、墨皆画策也;论有迂深闳大,非用也,故畏7、震8、瞻9、车10、状11皆鬼魅也;言而拂难坚确,非功也,故务12、卞13、鲍14、介15、墨翟皆坚瓠16也。且虞庆诎匠也而屋坏,范且穷工而弓折。是故原答轴议挥话草频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车速州跳它投免助率府

  【注释】

  1.仪立承德重希由密有达:《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国语》:"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楚辞》:"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墨子》:"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荀子·君道》:"君提怀制太抓青者,仪也。"《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脱清厚引似,法度也。"《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2.关:通"贯"。《打伤硫零注地孔委械卷谁礼记·杂记下》:"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转輠者。"《汉书·司马迁传》:"其关木索、被棰楚受辱。"《汉书·王嘉传》:"大臣括发关械、裸躬受笞级别金林令孩灯钱言封。"汉王充《论衡·程材》:"《春秋》五经,义处式清相关穿。"这里用为贯通、贯穿之意。

  3.羿:古人名,传说是中国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亦称"后羿"、"夷羿"。

  4.李:应作季,即季良。

  5.惠: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

  6.宋:即宋研,战国时期宋国人,主张禁欲,其思想观念与墨翟学说接近。

  7.畏:应作魏,即魏牟,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汉书》将他归于道家。

  8.震:应作长,即长卢子。

  9.瞻:应作詹,即詹何。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

  10.车:应作陈,即陈骈。

  11.状:应作庄,即庄周。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

  12.务:即务光。夏朝末期人。《韩非子·说林上》:"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

  13.卞:即卞随。夏朝末期人。《庄子·让王》:"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

  14.鲍:即鲍焦。周朝隐士,荷担采樵,拾橡充食,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子贡讥笑他,于是抱木立枯而死。

  15.介:即介子推。跟随晋文公出逃的臣子。

  16.瓠:(hù互)瓠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如:瓠齿:整齐、洁白的牙齿。《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译文】

  人们的主人之所以听取言谈,不以实际效用为目的,那么说的人就会说些"把棘刺的尖端雕刻成猴子"、"白马不是马"之类的话;不以准则目的来贯通,那么射箭的人都象羿一样能干了。君主对于游说,都象燕王学长生不死之道一样了;而擅长辩说的人,都象郑国人争论年龄一样了。因此言谈有纤细明察微妙但不是当务之急的,所以季良、惠施、宋研、墨翟的学说都不过是画在纸上的计策;他们的论说深远广大,但不切实用,所以魏牟、长卢子、詹何、陈骈、庄周的学说都不过是纸上的鬼魅;言论虽然不艰难而坚定确切,但没有功用,所以务光、卞随、鲍焦、介子推、墨翟都是坚硬的瓠瓜。再说虞庆虽然指责工匠而按他的话修建的房屋却崩坏了,范雎虽然穷尽工匠而按他说的话做出来的弓一拉就折断了。因此想求得真实可靠的,非得回家吃饭不可。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歌浓快正书击系友,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施往号尽韩非子集释》尤为来自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作者思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选自《韩非子》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送关到架移最转再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