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这则成语形容嘴上说得很甜美,形容一个人嘴巴说得好听,而内心险恶、处处想陷害人。其除结它可教居尼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在可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中文名称 口蜜腹剑
  • 拼音 kǒu mì fù jiàn
  • 近义词 甜言蜜语、佛口蛇心、笑里藏刀
  • 反义词 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 出处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释义

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

  读音: kǒu mì fù jiàn

  字面意思:嘴上来自甜,心里狠

成语

出处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散置派务送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语法】用法联合式;作谓语、360百科定语;含贬义。

示例

没鸡川弦既个是度依银  明·王世桢《鸣凤记·南北分别》第二十五出:"这厮~,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

近义

  佛口蛇心、笑里藏刀

义词

  心直口快、心口如

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重础迅大聚育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口蜜腹剑 李林甫在唐玄宗前排来自挤与他意见不合之人

  李林甫在唐玄宗前排挤与他意见不合之人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假圆由川克李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构延族适草裂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日吧即师群服代喜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蜜腹剑的中文解释李林甫是唐朝历360百科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治国有方,有德有才,而是他专权用事,玩弄"口蜜腹剑"的伎俩.以达到自己独揽政权。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开元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连续16年任宰相之职。历来对他的评价都是盖交火纸棺定论为"口蜜腹剑脱激斯而讲"的奸臣,是祸乱国家的罪人。"口蜜腹剑"的成语,便是出典于李林甫其人其事。当时朝中人都异口同声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宋代的司马光说固号罪材年宣尔与充刑沿得更明确:"世谓李林甫家据胜重欢各但口有蜜,腹有剑。"那么,李林甫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按辈分来说他是唐玄宗的远房小叔叔呢。他素来品行才望不高,被人瞧不起,但颇为机灵乖巧,善于钻营。历任御史中承、刑部侍郎、吏部响缺倍德陆式游概请差夫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坐上宰相之位,为礼部尚书、结新牛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林甫深知,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尽办法与后宫殡妃及广于任露状站加那宦官套近乎,以便从他们口中得米样宁款判到皇帝的真实想法。史称李林甫"柔候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殡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当时,杨贵妃尚未进宫,后宫最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车胜搞文永张始体实济似王也得到玄宗格外恩宠,李林甫便通过宦官表示会尽力推荐寿王为太子。为此,惠妃十分信赖李林甫,并不时地通过宦官袁思艺把玄宗的动静告诉李林甫。不明就里的玄宗还真把李林甫视为心有灵犀的知己,恩宠日甚。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儿,暗中与李乐定林甫有勾搭,想通过高士在玄宗面前为李林甫谋相位,未成。而玄宗正想用全曲上怎韩休为宰相,裴夫人就让李林甫公开向玄宗推荐韩休。韩休居相位后,很是感激李林甫,就推荐李林甫人相,武惠妃从中帮忙,于是李林甫就升为黄门侍郎,进人了宰扬刑车贵础相行列。李林甫为了达到专权用事的目的,首先排挤的便是同时的宰相。当时张九龄为值管植总血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的执政者。张九龄鄙视他的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林甫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因为张九龄大权在握,李林甫表面上还不时讨好他。大臣们议事时,李林甫从不敢公开反对张九龄的意见,背后却处处设陷阱,向玄宗打小报告,挑拨离间,制造君臣间的矛盾。

  机会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来到。蔚州刺史王元淡贪赃案发,而王元淡的妻子是张九龄的好友严挺之早已离异的前妻。严挺之想为王元淡一家脱罪,李林甫把这个消息秘密地告诉了唐玄宗,于是玄宗要追究严挺之的包庇之罪。张九龄不知道这是李林甫设下的陷阱,极力替严挺之辩护,这样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等人被扣上了结党营私的罪名,唐玄宗罢了张九龄、裴耀卿的相职。旁观者都说这是李林甫一石二鸟之计。此后,李林甫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李林甫专权之时,竭力"杜绝言路","蔽欺天子耳目"。当时,有大臣向玄宗进谏,李林甫竟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他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所谓的"立仗马",是指宫廷里仪仗队的骏马,平时吃上好的饲料,养得高大肥壮,每天八匹骏马分为左右两队,立在正殿侧宫门外,候仗下即散。李林甫把众臣比做立仗马,无疑是要他们摆摆样子,谁要提意见谁就会被贬黝。自此,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权势地位,不敢再向玄宗进谏了,谏净之路断绝。李林甫是权欲熏心之徒,喜欢独揽大权。因此,他专门引荐一些唯唯诺诺、没有才智和主见的人与其共事。由他引荐的牛仙客,一切政事都听任李林甫处置,只"独洁其身",不直接参与干坏事。牛仙客死后,玄宗命刑部尚书李适之顶替牛仙客的左相之位。李适之也出身于宗室,欲与李林甫争权,结果也被李林甫设法除掉。后来李林甫又推荐陈希烈为左相,也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可见,李林甫专权时期,只任用易于制服的柔接之人与其共事,以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同时,他还极力阻挠玄宗启用新人。天宝六年(747年),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李林甫怕玄宗启用有识之士会对他不利,狡猾地利用玄宗对他的信任,略施小伎,最终使全国无一人被选中。他还假惺惺地恭贺玄宗"野无遗贤",似乎天下贤士都已被录用,草野之士尽是"卑贱愚啧"之人。李林甫不仅把无才能者"引与共政",阻挠玄宗启用新人,还对朝中有声望的大臣加以诬陷、排挤、打击,史称其"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前面提到的严挺之,虽被玄宗贬默,但玄宗始终认为他是有用之才。在时隔多年之后,仍问起他的处境,想重新调他回京加以重用。李林甫又耍花招,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疾,建议玄宗给他个闲职,让他回家养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李林甫的专权,使唐王朝逐步走向衰弱、混乱的政治局面。唐宪宗时就有大臣尖锐地指出:"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后代许多史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玄宗用李林甫为相,是后来安史之乱,唐王朝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李林甫的为人及为官给予全面不过,全面否定李林甫的,唐玄宗其实是第一人。李林甫死后不久,还未下葬,其政敌杨国忠就指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勾结阿布思谋反。结果,李林甫被削去一应官爵,还剖棺夺去所碱的金紫朝服和含碱的珍珠,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下葬,家财籍没,子孙流放。唐玄宗后来逃到四川后,给事中杜元淹问起李林甫,玄宗说:"这个人妒忌贤能,专门推荐比不上自己的人。"杜元淹说:"陛下既然知道李林甫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任用他这样长久呢?"玄宗低头不吭声了。这说明对李林甫的否定并不是后代史学家才开始这样做,而是当事人已经有这种看法了。也许有人会问,李林甫真的只是一个口蜜腹剑、妒贤嫉能、一无是处的奸相、小人吗?他的得宠仅是因为他用那套奸臣的智术迷惑了唐玄宗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玄宗对李林甫的为人是十分清楚的。他之所以长期地宠用李林甫,除了被他的巧言迷惑外,恐怕还有其他的原因。应该说,唐玄宗是一个较为精明能干且有作为的皇帝。从他早年剪除伯父中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继而又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及开元盛世的出现,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无奈岁月不饶人,到开元后期,他已逐渐老去,加上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户口赋税都有所增长,使他对朝政之事都不再像当初那样有兴趣、有精力去过问处理。这样,他就需要一个精明能干且又能了解、贯彻他意图的人代替他去处理政事。李林甫正是这样合适的人选。他城府深密,在处理朝政重大军国事务时,是一个颇为老练的官僚。史称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一些学者认为,李林甫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处理政务也算得上是尽心尽职了。而且李林甫又善于领会玄宗的政治意图,并能贯彻执行玄宗制定的方针政策。正因如此,李林甫成为玄宗的合适人选,代替玄宗主持朝政长达25年之久。许多学者在批判李林甫的为人和种种恶行的同时,也看到了他在玄宗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李林甫确实是一个玩弄权术、口蜜腹剑的小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在政事的处理上,做到"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他们认为玄宗时期的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有李林甫的参与,最有代表性的是有改革税制和修订法典。他协助玄宗在财政、军事、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及法律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李林甫执政时期的政府对外战争连续获得了辉煌胜利,唐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唐王朝达到鼎盛。由于政府体制的变化,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

  看来,唐朝政坛上的李林甫,的确是个口蜜腹剑的高手,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政坛上翻云覆雨的老手。他的长期执政,是唐玄宗和中唐政治的需要。

英文翻译

  1. 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hypocritical and malignant

  2. honey on one's lips and murder in one's heart; a Judas kiss

冷眼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过河拆桥"表达了人情的冷酷和绝情,

  相信一句话:"领导是有情的,管理是无情的。"

  对待"口蜜腹剑",或许需要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位。 众所周知,"口蜜腹剑"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字眼。大凡被冠以"口蜜腹剑"者,都会使人深恶而痛绝之。因此,如何评价他人是否"口蜜腹剑",当遭遇"口蜜腹剑"该如何应对,这是每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需要学会的一种本领。

  关于"口蜜腹剑"的判断

  判断"口蜜腹剑"要秉持一种公正的心态,不可轻下定论。工作中不免要遇到这样的情形:领导或同事会交代一些事情给自己做,并会尽力说服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同时也做出某些承诺。接过任务的你在工作中尽心竭力,并按照预先的思路不折不扣地将工作进行到底。"收工"之余,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当初许下的诺言。这时发现领导或同事却已"变卦",原先的承诺"竹篮打水一场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大肆宣扬自己遭遇了"口蜜腹剑",将领导或同事的行为视为"过河拆桥"的卑劣行为,从此怀恨在心或形同陌路。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首先还在于冷静下来、思前顾后,往往能作出较为理智的评价:如果自己工作"过程"确实无可挑剔,那么工作的"成果"是否达到对方的要求,是否"结果"也令对方感到满意?这应该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自己确实努力了,绩效也达到了,甚至超出了预想的成绩,而对方却不予认可,甚至毫无根据地让工作要求"水涨船高",这确实是一种"过河拆桥"的可恶行为。这时自己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或沟通或运用其他方式,解决矛盾。

  相反,尽管自己工作过程踏踏实实,没有丝毫懈怠,而结果却不甚理想,甚至还让事态出现了"倒退"趋势,起了反作用,那这时就要理解对方的做法,尽管"结果"不是自己所希望出现的,但也不可以将自己推脱得干干净净,而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仍是执意地要求对方履行承诺或视之为敌,未免显得胡搅蛮缠、不明事理。

  因此判断他人是否"口蜜腹剑"的关键还在于分清自己的努力是"越帮越好"还是"越帮越忙"。

  正直坦诚是避免遭遇"口蜜腹剑"的基础

  当然,"口蜜腹剑"者毕竟会存在。避免遭遇"口蜜腹剑"的方法还在于自己要正直、坦诚,有敏锐的分辨是非能力。正如塞万提斯所言:"把嘴闭住,苍蝇就飞不进来。"不管他人如何"循循善诱",施以"法术",我自岿然不动,相信任何"口蜜腹剑"者也奈何不了。

口蜜腹剑

释义

  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典故

  溯源《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注释

  蜜:喻指甜美的东西。李林甫的舅父姜皎深得玄宗宠幸,权倾一时,接受的赏赐有宫女、马匹、珍玩,前后不可胜数。生长在舅父家的李林甫,从小就看到权势的魅力,对权力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从其舅父的官场交易中,受到了一些启蒙教育,为他以后的官场历险奠定了基础。李林甫后来的发迹全依仗他"口蜜腹剑"的阴谋诡计,善于排挤异己的伎俩。

成语故事

  开元年间的盛世繁华让唐玄宗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让唐玄宗觉得很恼火。正好那时候有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

  唐玄宗觉得李林甫很能干,比张九龄强多了,就想把他提为宰相。唐玄宗在跟张九龄商量这件事时,张九龄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

  又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

  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对于张九龄的建议,唐玄宗越来越觉得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最后找了个借口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了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像卢绚这样遭到暗害的官员还真的不少。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还是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口蜜腹剑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李林甫小传

  李林甫(?-752),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但所有这一切没能成为李林甫的资本。

  唐玄宗开元初年,唐代的绘画艺术得以充分发展,在众多画家当中,有姓名可考的达四百多人,李林甫的伯父李思训便是其中之一。李思训善于画山水,当时人对他的画非常喜爱,以得到他的画为荣耀,并且把他的山水画称为"李将军山水"。李思训生前死后都荣耀非常,李林甫的父亲李思诲虽然远没有李思训那么荣耀,但李林甫的舅父姜皎深得玄宗宠幸,权倾一时,其舅父姜皎十分喜爱李林甫,养在自己家中。从小就看到权势的魅力,对权力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的李林甫于是学会了玩弄的阴谋诡计,排挤异己。至于宗室血统带来的辉煌,则随着时间的逝去,逐渐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梦中的荣耀。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口蜜腹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