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鼗(táo)鼓: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滑铁对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 中文名称 鼗
- 拼音 táo
- 繁体 鼗
- 部首 鼓
- 五笔 IQFC(86)、QIFC(98)
基本字义
鼗
táo形声。字从兆从鼓,兆亦声。"兆"意为"远"。"兆"与"鼓"联合起来表示"远鼓"、"远方进贡来的鼓"。
来自 本义:北方偏远少数民族的鼓(通过进贡传入中原)。
360百科 说明:"鼗"是小型鼓,声响传不远。故其本义"远鼓"当指边远地区进贡来的鼓。《礼记·王制》:"天子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银什。又一作鼗。"这是帝王面前画革界脱解板长游用边远地区进贡的念剂鼓(种)来表示"让边远地区听到中原之声"的意思。"将之"是"激励之"的意思。属于八音之中的革。
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英文解释
small revo阳以高量待lving drum with knobs
详细字义
鼗 来自táo〈名〉
鼗鼓,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360百科drum-shaped 士吃什蛋再木rattle]。如:鼗鼙(鼗鼓和鼙鼓,都是小鼓)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ࠀ�徒刀切,音陶。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两耳还自击。《广韵》鼗大者谓之麻,小者谓之料。
又小鼓著柄者。《书·益稷》下管鼗鼓。《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地上之圜丘奏之。灵鼓,灵鼗,泽中之方丘奏之。路鼓,路鼗,宗庙之中奏之。
又《礼·王制》天子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又排权流一作鼗。《释名》鼗,导也。 亦作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