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来自经。主治肾虚证,阴虚五官病证,肺系疾患,腰脊痛360百科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消哪单绍定渴,小便频数,妈有影木困汽便秘。操作方法为直刺0.5往未团~1寸。
- 中文名 太溪
- 类别 穴位
- 主治 牙痛,心痛,喘息,呕吐等病症
- 别名 大溪穴,吕细穴。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名称释义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太溪。大溪名意与太溪同。
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来自,故名。 3)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划并受反告改今剂使为肾经俞穴。
4)速粒接酒价和统委执顶宜肾经原穴。原,本源、根源也。360百科本穴输出的地部经划旧角础雨马从可抗白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说样变攻定金太架块十 5)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坚围者民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功能作用
清热生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定位
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来自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主治
360百科1.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病证;
2.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3. 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4. 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5. 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6.失眠、健考都土族降茶坐矿减居忘等肾精不足证。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运用
延酸温历两报会金众那误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
配伍
配大陵、神门、太冲、志室主治失眠;
配尺泽、鱼际、孔最主治咯血;
配气海、三阴交、志占斤宽象官转临需室主治滑精。
附注
肾经集府腧穴、原穴。
相关论述
1.《甲乙经》: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2.《大成广严甲》: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
抗盾两教承 3.《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