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泉州人来自,是元末闽南著名爱360百科国忧民的诗僧。他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卒年不详。大奎生于元末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空前严酷、阶级斗争和民族关键极其激烈的时代,他的诗文有同情人民苦难生元远它就活,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一面,确是研究元末泉州和闽南社会情况再学牛皮呢花识的珍贵史料。
- 本名 大奎
- 别名 梦观
- 字 恒白
- 号 梦观
- 所处时代 元末
大奎自幼资性聪慧,初习儒学,博极群书,擅长诗文。大奎长大时,笃信佛教的父亲廖休庵居士对他渐写既示木困似界说:"为父学佛不果,今以儿许佛,望儿勿违吾志!"大奎遵从父教,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拜高僧广漩为师。共三历寺职,而至分座秉拂。
大奎"学博识端",来自由儒入释,故能贯儒释而一之。他曾说:"不读东鲁书,不知西来意。"泉州开元寺古称紫云寺,大奎曾在寺西筑有梦观堂,故360百科名其所著开元寺高僧传曰《紫云开士传》,所著诗集曰《梦观集》。《梦观集》共五卷,为浙江鲍士恭家所珍藏,督取今泉州文管会有藏本。
大奎诗似东晋诗人陶渊明,文似唐代古文家柳宗元。昔人评其诗"简严高古,无山林枯槁气"、"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时人三山(今福州)吴鉴称大奎为"圆机之士",序其诗曰:"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服七任会掉居镂而丽,屏耕锄而秀"。大奎虽然为僧,但关心国家人民。他有很多政治时事诗,大都写于泉州阿拉伯伊斯兰上层分子发动的"亦思巴奚兵乱"(1357-1366年)之前,深刻地反映了元末泉州的政治经济情况。
相关事件
益化问渐呼赶 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泉州水、旱、风、震、疫诸灾纷至沓来,人民无以为生。如至正十三、四年(1353、1354年),泉山大旱灾大饥疫,"种不入土","五点结谷歉收","饿殍载道","死者相枕藉"。
慈善人士赵深道会合僧众,造船通过城壕与八卦沟,进城拉运死者到郊外埋葬,"日不下数次"。人民乃"相卒就食永春",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
作品特点
大奎的诗,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天旱稻枯,粮贵民饥的严重灾情:"春秧黄槁百泉枯,龙骨声中泣老夫。"(来自《苦旱》),"菜色万人同","民间楮已空"(《南国》)。任是谷价飞腾,"斗米而今已十千"(《哀殍》)。可是以蒙古人、色目人360百科为首的统治者,仍然不顾人民死活,还拼命乘机哄抬粮价,催税逼债,"长官秋至索王租" (《苦旱》)。更悲惨的是因时六笑夫之导致"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凶年竟遣心术变,末俗何由古昔同?"(《吾郡》)诗僧大声疾呼"肉食"之辈,"急为饥民散腐红!"(《吾郡》)然而,这美好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在蒙古贵预族统治的八十九年间,汉族和各族人民备受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反抗斗争始终不息,元末更为剧烈,至正十一年(1351年)终于爆发了红先怀绿权善内特宜巾军大起义。在这前后,泉州级呀兵算多政用印的控农民起义也彼伏此起,连绵不断。如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安溪湖头张治囝起义,至正三年(1343年)泉州刘应总起义,十四年(1354年)安溪李大定、南安吕光甫起义,都围攻泉州府城,严重威胁元朝在闽南的统治。
大奎虽然未能摆脱统治阶级的偏见,称起义军为"盗"、"贼",却能正确分析起义的原因是官逼几玉济西民反,天灾人祸,"民已竭膏脂",饥民竟投义军,是守义军能为之"疗饥",因而"干戈正此时"(《次韵火迫跳计肥其圆动赶詹生因所见有感》)。
为了助室副校镇械阻止农民军的进攻,元朝统治者驱使人民修筑泉州府城。偰玉立当泉州"达鲁花赤"(元代路州地方官名)时,正值兵乱,便开拓南罗城,以就翼城,周围三十里把吸,又疏浚城濠。大奎的《筑城曲》写道:"吏胥督役星火催","城下人语哭连声"。诗人以南宋末蒲寿庚关闭泉州城不纳宋帝赵昺为例,说明"为国不在城有无",要在"收取人心养民力"。
元朝统治者无力对付农民起义军团静验宣站,便强抓和尚当僧兵,强迫他们违背教义,参与屠杀义军,这也是"泉南佛国"的一大奇闻。大奎的《僧兵叹》和《僧兵守城行》写道:"殴僧若殴羊,持兵衣短夹。""朝朝上城手端灯优害整右燃候点兵,群操长竿立枪槊。""那知今日堕卒伍,使守使攻受官约。"他呼吁统治者,既有官兵,何必驱僧为兵?"愿放诸僧卧云壑!"
社会评价
在战乱频繁,灾难连绵的岁月里,诗僧渴望人民能过上与月斤轴儿怎封银会太平安宁的日子,"秫田酿酒终朝醉","能我阶艺功律位强都吧补寻乐土更无愁"(《送钱介夫如临漳别墅》)。这种美好愿望,当时也是不能实现的。然而,当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大奎五十八岁,看到"亦思巴奚兵乱"平定,人民稍得安宁之时与烧轴玉病镇致团,他便欣喜地写诗道:"将求师过章杀静以布节谓一向皆左秹,岂朝今日见主师?"(《清源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