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植物基因工程

用人工的方法,从不同生物中提取外源基因片段及载体DNA,经过体外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采取来自某种方法,把重组后的带有外源基因的载体DNA引入植物细胞,并使其在植物细胞内进行复制和360百科表达,以达到预期的改变受体植物细胞遗传特性的目的·此种过程即称为植物基因工程·

  • 中文名 植物基因工程
  • 定价 43元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何光源
  • 出版时间 2007-4-1

概念

  用人工的方法,从不同生物中提取外源基因片段及载体DNA,经过体外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采取某种方法,把重组后的带有外源基因的载体DNA引入植物细胞,并使其在植物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表达,来自以达到预期的改变受体360百科植物细胞遗传特性的目的.此种过程即称为植物基因工程.已响断吃关知土壤中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wmtemefaciens)的T况委八模景乱铁项i质粒和发根农杆菌(A.rhizogenes)的Ri质粒是转移外源基因片段的理想载体DNA.目的基因的Ti质粒或Ri质粒的重组体通过细菌或微粒枪射法,能转移到多数双子叶植物体内,并便受体植物表现片继解商所怕出目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特性.利用上述方法,目前已培养出一批具有抗虫、抗病毒或抗除草剂特性的作物"工程株";但重组体进入水稻、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还有困难,尚须加紧研究.

  GOOGLE英文翻译:Artificial method of extraction from different biological exogeno距兵整us gene fragment and vector DNA, through in vitro cutting, splic画没整微ing and reorganization, and then take some kind of a way to separate the reorganized carrier with a foreign 念攻gene DNA into plant cells, and to its replication in p束式次热lant cells and 球其快操杀宁兵expression in order to 象较好神是脸achieve the desired change in the genetic ch西aracteristics of plant cell receptors purpose. this process is referred to as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known to the soil Agrobacterium tu副宁mefaciens (Agrobacteriwmte便清危异款球查mefaciens) of the Ti plasmid , and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仍敌德接.rhizogenes) of the Ri plasmid is to transfer 帝钱场金及the foreign gene 液例乙fragment an ideal vector DNA. T油铁he purpose of the Ti plasmid gene or a Ri plasmid of recombinant bacteria or particles was shot by law,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 majority of dicotyledonous plants, and plants have shown receptor gene under the control of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目即通挥标. Using this method, has cultivated a group of insect-resistant, anti-virus or anti-crop herbicid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strain"; But the reorganization of body into the rice, wheat, corn and other monocots,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t would need to step up research .

图书信息

  书名:植物基因工程

  书号:9787302141587

  作者:何光源

  定价:43元

  出版日期:2007-4-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来自书共分15章。第1~4章360百科主要从染色体水平论述植物遗传规律,其中包括基因与基因组学、染色体与植物遗诗核来回边星写演装结统传工程、染色体外遗传、体细胞遗传等内容。第5~10章材奏好源充致杀款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分别论述了目的基因和标记看导基因、基因分离、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构建、植物转化体系的建立、植物遗传的转化方法、外源基因整合、表达及其检测随须德油李等内容。第11~15章介绍了基因工程植物与食品、基因工程园艺、植物基因工程药物、生物信息学与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法规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等内容。全书体系完备,结构合理,论证严密,文笔流畅,告他排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本书既可作为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底钟试练为研究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谁府的衣压却略宗对慢考资料。

目录

  第1章基因与基因组学

  1.1遗传物质的本质1

  1.1.1DNA是遗传物质1

  1.1.2RNA也可境拉曾刻回课是界良祖必以作为遗传物质2

  1.2基因的概念3

  1.2.1孟德尔遗传因子3

  1.2.2基因是位于修服觉双难通染色体上的实体3

  1.2.3"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4

  1.2.4顺反子是一个基因4

  1.2.5操纵子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统一体5

  1.2物款普言夜更宁整又围.6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进展6

  1.3基因组8

  1.3.1结构基因组学9

  1.3.2功能基因组学研究11

  1.3.3基因组的数据处理15

  1.3.4基因尼序引似精吧组学相关的学科15

  参考文献15

  第2章染色体与植物遗传工程

  2.1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17

  2.2染色体工程的经典方法18

  2.2.1单体附加系的选育19

  2.2.龙向究存绝齐伤假伤武手2臂间易位系的选育19

  2.2.3小片段易位的选育20

  2.3染色体特定位点的重组20

  2.3.1特定位点的重组酶20

  2.3.2特定位点的重组技术21

  2.3.3特定位点重是转星调足移降头种组系统的应用21

  2.4染色体的显微切割22

  2.4.1目标染色体的辨认22

  2.4.2染色体的显什谈饭向门良套微切割与分离22

  2.4.3染色体的微克隆23

  2.4.4染色体微克隆文库的鉴定23

  2.4.5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的应用24

  2.5花粉染色体工程24

  2.5.1花粉染色体工程的原理25

  2.5.2花粉染色体工程的操作程序25

  参考文献26

  第3章染色体外遗传

  3.1线粒体的遗传27

  3.1.1线粒星试云体基因组28

  3.1.2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31

  3.2叶绿体的遗传32

  3.2.1叶绿体DNA的大小范围33

  3.2.2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34

  3.2.3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的变异36

  3.3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性37

  3.3.1植物的雄性不育性37

  3.3.2线粒体与雄性不育性38

  3.3.3叶绿体与雄性不育性39

  参考文献39

  第4章体细胞遗传

  4.1植物体细胞培养与形态发生41

  4.1.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42

  4.1.2植物组织培养与形态发生44

  4.2胚乳培养与多倍体育种46

  4.2.1胚乳培养46

  4.2.2胚乳培养的形态发生48

  4.3植物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筛选50

  4.3.1植物体细胞变异及其机制50

  4.3.2植物体细胞突变体筛选53

  4.4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55

  4.4.1花药培养55

  4.4.2植物单倍体育种56

  4.5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57

  4.5.1原生质体培养57

  4.5.2原生质体融合与杂种细胞的筛选59

  参考文献60

  第5章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

  5.1抗植物虫害基因63

  5.1.1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63

  5.1.2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65

  5.1.3植物凝集素基因67

  5.1.4淀粉酶抑制剂基因68

  5.1.5胆固醇氧化酶基因69

  5.1.6营养杀虫蛋白基因69

  5.1.7系统肽基因70

  5.1.8其他抗虫基因70

  5.2抗植物病毒基因71

  5.2.1外壳蛋白基因72

  5.2.2复制酶基因--病毒特异性地依赖于RNA的RNA多聚酶基因73

  5.2.3移动蛋白基因73

  5.2.4卫星RNA和核酶基因74

  5.3抗植物真菌病害基因74

  5.3.1抗真菌蛋白75

  5.3.2抗真菌基因76

  5.4抗植物细菌病害基因77

  5.4.1外源抗菌蛋白基因表达介导的抗性77

  5.4.2抑制病菌的致病(毒性)因子78

  5.5抗非生物胁迫基因79

  5.5.1抗干旱胁迫基因79

  5.5.2抗盐胁迫基因80

  5.5.3抗低温胁迫基因81

  5.5.4抗氧化胁迫基因82

  5.5.5耐除草剂基因82

  5.6改良作物品质的基因83

  5.7调控植物花色、花形、衰老的基因84

  5.7.1调节花色的基因84

  5.7.2调节植物衰老的基因86

  5.8植物雄性不育基因87

  5.9标记基因89

  5.9.1标记基因分类及环境安全89

  5.9.2转基因作物中标记基因的消除90

  5.9.3选择基因分类91

  5.9.4常用的选择基因92

  5.10报告基因95

  5.10.1报告基因概述95

  5.10.2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97

  5.10.3绿色荧光蛋白基因97

  5.10.4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酸酶基因99

  5.11标记基因在植物病害及其流行规律研究中的应用101

  参考文献102

  第6章基因分离

  6.1概述106

  6.2蛋白质序列起始克隆法106

  6.3图位克隆法106

  6.4酵母双杂交系统110

  6.5基因序列同源克隆法112

  6.6T?DNA、转座子标签法112

  6.7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方法113

  6.7.1差减杂交113

  6.7.2抑制性差减杂交114

  6.7.3mRNA差异显示技术116

  6.7.4mRNA差异显示衍生技术118

  6.7.5代表性差异分析119

  6.7.6RNA指纹技术122

  6.7.7差异筛选技术122

  6.7.8基因鉴定集成法123

  6.8DNA微阵列法123

  6.9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124

  6.10表达序列标签及生物信息学方法127

  6.11其他基因分离方法131

  6.11.1cDNA捕捉法131

  6.11.2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131

  6.11.3微阵列法131

  6.11.4外显子捕获法132

  6.11.5功能互补法132

  参考文献132

  第7章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构建

  7.1植物基因工程载体概述135

  7.1.1载体种类及命名规则135

  7.1.2载体分类136

  7.2Ti质粒载体及其构建137

  7.2.1Ti质粒的发现与分类137

  7.2.2T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140

  7.2.3T?DNA的结构与功能142

  7.2.4Vir区的结构与功能144

  7.2.5Ti质粒整合机制145

  7.2.6载体改造及构建152

  7.2.7转化载体系统的构建158

  7.2.8常用的中间表达载体166

  7.2.9Ti质粒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评价170

  7.3Ri质粒载体及其构建171

  7.3.1质粒的分类171

  7.3.2Ri质粒的结构和功能172

  7.3.3Ri质粒构建及转化175

  7.3.4Ri质粒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评价177

  7.4植物病毒载体及构建179

  7.4.1植物病毒载体概述179

  7.4.2单链R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180

  7.4.3单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180

  7.4.4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181

  7.4.5植物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182

  7.4.6病毒载体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评价184

  参考文献185

  第8章植物转化体系的建立

  8.1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187

  8.1.1愈伤组织受体系统187

  8.1.2种质受体系统189

  8.1.3原生质体受体系统189

  8.1.4胚状体受体系统192

  8.1.5直接分化芽受体系统193

  8.2转化的选择系统的建立193

  8.2.1概述193

  8.2.2第一类筛选系统194

  8.2.3第二类筛选系统197

  8.2.4无标记基因的植物转化系统198

  参考文献201

  第9章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

  9.1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遗传转化204

  9.1.1T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205

  9.1.2发根Ri质粒介导的基因转化206

  9.1.3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的应用及进展208

  9.2基因枪法210

  9.2.1基因枪法转化原理210

  9.2.2基因枪法的优点211

  9.3花粉管通道介导的基因转化技术211

  9.3.1花粉管通道原理212

  9.3.2花粉管通道的应用212

  9.4其他转化方法213

  9.4.1聚乙二醇介导的基因转化213

  9.4.2电穿孔法213

  9.4.3注射法214

  9.4.4脂质体介导法215

  9.4.5碳化硅纤维介导DNA转移法216

  参考文献216

  第10章外源基因整合、表达及其检测

  10.1外源基因整合217

  10.1.1外源基因整合方式及其结构变化217

  10.1.2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整合机制218

  10.1.3整合方式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220

  10.2外源基因的沉默221

  10.2.1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沉默221

  10.2.2转基因沉默的控制226

  10.3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策略228

  10.3.1启动子的选用和改造228

  10.3.2增强翻译效率229

  10.3.3信号肽的使用230

  10.3.4构建叶绿体表达载体230

  10.3.5利用内含子增强外源基因的表达231

  10.4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231

  10.5转基因植物的鉴定方法232

  10.5.1标记基因的表达检测232

  10.5.2转基因植物目的基因的分子鉴定235

  10.5.3其他的转基因植物鉴定方法237

  参考文献238

  第11章基因工程植物与食品

  11.1基因工程食品的定义243

  11.2国内外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概况和现状244

  11.2.1国外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概况和现状244

  11.2.2国内基因工程食品的发展概况和现状245

  11.3基因工程食品的应用246

  11.3.1转基因食品分类246

  11.3.2转基因植物246

  11.4发展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必要性263

  参考文献264

  第12章基因工程园艺

  12.1基因工程在花卉改良中的应用267

  12.1.1花卉基因工程研究现状268

  12.1.2花卉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272

  12.2基因工程在牧草和草坪草改良中的应用273

  12.2.1基因工程牧草274

  12.2.2草坪草279

  12.3基因工程林木281

  12.3.1林木转基因研究281

  12.3.2林木转基因基础性研究285

  12.3.3转基因林木应用情况286

  12.3.4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87

  参考文献288

  第13章植物基因工程药物

  13.1转基因植物药物生物反应器的优点297

  13.2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298

  13.2.1植物基因工程生产药用蛋白的现状299

  13.2.2植物基因工程生产药用蛋白的策略299

  13.3转基因植物抗体300

  13.3.1转基因植物生产抗体的研究现状301

  13.3.2转基因植物生产抗体的策略302

  13.3.3转基因植物抗体的应用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04

  13.4转基因植物表达疫苗306

  13.4.1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研究现状306

  13.4.2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策略310

  13.4.3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应用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11

  参考文献312

  第14章生物信息学与基因工程

  14.1生物信息学简介317

  14.1.1获取生物的完整基因组317

  14.1.2发现新基因和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318

  14.1.3基因组中非编码蛋白质区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319

  14.1.4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320

  14.1.5从功能基因组到系统生物学320

  14.2生物信息学数据库321

  14.2.1核酸序列数据库322

  14.2.2蛋白质序列数据库327

  14.2.3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330

  14.2.4其他生物信息学数据库331

  14.2.5数据库整合335

  14.3生物信息学软件338

  14.3.1概述338

  14.3.2生物信息学软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339

  14.4生物信息学门户网站344

  14.4.1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344

  14.4.2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346

  14.4.3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346

  14.5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技术中的作用348

  14.5.1概述348

  14.5.2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技术中的作用349

  参考文献352

  第15章基因工程法规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15.1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354

  15.1.1基本概念354

  15.1.2生物安全忧患354

  15.1.3与转基因安全相关的几个事件355

  15.2国际社会对基因工程的态度与规则356

  15.2.1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356

  15.2.2相关的生物安全国际准则358

  15.3我国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措施363

  15.3.1我国科学界对GMO争议的反应363

  15.3.2我国对基因工程安全的立法和监管364

  15.4申请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或环境释放需要提供的资料366

  15.4.1受体生物的生物学特性366

  15.4.2基因操作的安全性366

  15.4.3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学特性367

  15.4.4有关转基因植物释放地点的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资料367

  15.4.5安全控制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应急措施367

  15.5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367

  15.5.1"实质等同性"原则与转基因食品安全367

  15.5.2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外源基因的安全性369

  15.5.3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371

  15.5.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373

  15.6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374

  15.6.1基因漂移与植物传粉374

  15.6.2转基因植物在生态方面的潜在风险375

  15.6.3终止子技术与生物安全376

  15.6.4转基因环境安全性的管理377

  15.7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378

  15.7.1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378

  15.7.2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迫切性379

  15.7.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监控原则379

  15.7.4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监控体系380

  15.8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积累的经验和数据380

  15.8.1食品安全性381

  15.8.2评价因素381

  15.8.3生存竞争性383

  15.8.4生殖隔离距离384

  15.8.5对非靶生物的影响384

  15.8.6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现状386

  参考文献388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植物基因工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