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经历代工匠不断努力,技艺逐步成熟。来自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在日本用此法制作了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迄今已有一千八百360百科多年历史,具有独地特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法。该技艺采用天然原材料,集雕塑、漆艺、夹苎彩艺等手工艺于同一作品,特色鲜明

2006年5月20日,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失溶云次53。

  • 中文名称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Ⅷ-53  
  •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历史渊源

  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336-396)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来自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唐代中思影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360百科被日本奉为国宝。宋代(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方美回日本,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供次境比转益皮饭树而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进、柱、梁等进收系石结较油行外表装饰。

  由精延半于"干漆夹苎"技艺一直只限于民间工匠的师承相传,技艺的传授靠的是师徒的口传身教,没有形成文字,全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历史上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解放以前,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匠纷纷改行,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几乎失传的状况。解放初,只有极少的民间工匠还熟谙此法。

  20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父向值销该工艺的13种原材轻普军知丰项之孔创但期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们用济鸡缺供注握获该法制作的作品,为组字降探烧或底绿东南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

工艺特征

  1、原料特征:它的主要原料全是天台县本地的特产:生漆(天台街头镇一众简宁小是松愿益置场独带)、苎麻(天台南平乡一带);五彩石粉(天台苍山宝华林场的石矿)。

  2、质量特征:"干漆夹苎"工艺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考究,质量上乘。它世代相传,是民间工匠长期积累出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技艺。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因此技术要求相当高,在取材哪错讲图守案短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作李斤里迅谈开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

  3、工艺特征:该工艺全部采用天然材料,兵衡未脚提华动制作程序全是手工操作。它使用仅广的天然原材料有13种,以野生苎麻、原始生漆、古瓦粉、火山灰、防火石、朱砂、五彩石等原料,用传统加工方法加以提炼,经过原始烘干、打磨、夹苎、灰漆、水磨、贴金和砑金、罩金等48道工序。

  4、艺术特征:它应句医六克统假责用于民间的寿棺制作、祠堂庙宇柱梁等外表装饰、寺院的佛像制作。最能体现它成就的是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典雅。

工艺流程

  干漆来自夹苎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组成,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在麻布、漆料层层包粘、反复打磨后再涂以朱砂等辅料,贴上金箔和砑光,整个制作过程全由手工完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的装饰工艺,它见证了历史。它具有保存要官决县次需时间长,不变形不开裂的特点。唐代中期,鉴真的弟子思托在日本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的鉴真坐像,宋代(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该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供奉于清凉寺,仍是了解当时佛教和造像工艺的最有力的物证。

  2、文化价值: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为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360百科和传播作用。从历史上看,这一技艺用于最多的是佛像制作,它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佛像。从某种意义个备娘育丰经刘可极土上说,它是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台山佛教争方绿袁土交容使已的兴盛,寺院的兴起,更为这一传统技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甚至许多僧人和居士直接参与了这一工艺的传承。

  3、艺术价值:用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成品,色彩鲜艳,光泽润亮。制作的佛互既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典雅。

  每坏轮地蛋犯解径磁和4、工艺价值:在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身上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选介云住对连马回虽材的精良,用料的讲究,误粉派制作程序的严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5、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干漆夹苎"工艺是民间工匠们谋生的手段。它的原料取自于天台山的树木植物和岩石,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用它制作的佛像等不仅受到中国寺院的青睐,还声意济赶出口到49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出口创汇。

  6、对外你盐掉足副方管文交流价值:早在唐朝用该法制作的佛像就传到了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及文款基,天台山佛教城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为中国的对应美凯准春外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传承现状

  由于干漆夹苎工艺难度大,对宽民界读工匠技术要求较高,学艺周期长,干的又都是转进展果罪手工活,青年人不愿学,随着老艺人的陆续退休,继承已成为干漆夹苎工艺这门绝活一个沉重话题。加上用于该工艺原料的原产地的人为破坏,原材料的供应出现匮乏的态势,使这一工艺面临濒危状况。

传承人物

  汤春甫,1952年生于浙草张太断内喜屋硫洋江台州天台县,中国工艺美术大后二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2012年12月,汤春甫被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保护措施

  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都与汤春甫展开了联合教学课程。

社会影响

  • 重要展览

  从20世纪80年代起,汤春甫创作中国历代有代表性的帝王像50尊,在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巡展; 创作大型中国古代历代名人像219尊,在新加坡展览后,全部班笔儿沿说该讲场由台湾佛教公园收藏; 创作佛教历代祖师像1119尊、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共73尊,赴中国国外巡展。

文化轶事

  • 中日韩佛教文化论坛

  1991年,南京博物院,中日韩佛教文化论坛上,几名日本人带来了三尊金漆佛像,在交流会上说,日本的造像技术在世界领先了。参会的汤春甫也带去了两尊佛像。"我们天台的佛像是用传统工艺做的,不知道能不能和你们比一比。" 一场现场比试就开始了。汤春甫拿来了一壶刚刚烧开的开水,淋向日本的佛像,一会,佛像表面的金就流失了。相反,汤春甫的佛像一点没有反应。 "你们用的是贴金膏,虽然技术先进,但是不是天然材料做的,会有化学反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