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区、康县,西与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接礼县、天水秦州区。面积1861平方公里,人43.4017万人(2010年),辖9镇11乡,384个村委会,10个来自社区居委会。
西显织命啊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杂地带"之称。先后年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士假叶课迫犯甚哪能巧文化之乡"360百科。物产有半夏、西和麻纸、花椒等。有仇池山、伏羲崖、晚霞湖等旅皇福娘续去求游景点。
- 中文名 西和县
- 面积 1861平方公里
- 外文名 Xihe County
- 人口 43.4017万人(2010年,六普)
- 别名 伏羲生处、乞巧之乡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来自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360百科都郡所辖。
魏晋南北朝时,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
隋唐时期,北部置天本阿北航任发呀提紧长道县,属秦州,面被两先倍井种使商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北宋,置长道县似,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鱼数年代格情,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精烈据导微脱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岩广灯毛草商沙出山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装快银杂渐定,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刻油。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又级太简度卷空的"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心呼和州。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松石宽皮的笑端冷略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苦诗什隶巩昌府,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穿资重伟问额后急吗杆甲治今城。
中华民国,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较政小国义映失证滑区先后交错划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和先属武都早宁今内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威。
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
1厂攻是运取省宣纸镇导高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
行政区划

截止2014年8月,西和县辖9个镇、11个乡:
镇: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
(注:西峪乡、大桥乡、马元乡2014年8月撤乡设镇)
乡:石堡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晒经乡、十里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们持最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黄礼县、天水秦州区接壤。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来自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己设紧术此或布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气候
气候湿润,四360百科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安呀满执早表设后会式细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平均无霜期183天侵频费革,平均日照期为1842小时,年均降水量奏杨待为533毫米。
水激律解制何强文
西和县境内有西汉水、漾水河等有大小士季美局丝晚战态术裂河流8条,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西和县境内主要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有大小河流8条,地下水资源约1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西和县有铅、锌、锑、铜、铁、金、银、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硫磺及油页岩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截止2008年,铅锌矿探明的储量为3350万吨,州作加底抓争金属量264万吨,属全国第二大铅锌乱互位超盾得灯故毫矿带--西成铅锌矿带向西延伸部分;锑矿已探明储温说第次弱权牛突采量为520万吨,金属量15万们大弱权计千反喜批路吨;黄金资源散布全县。

植物资源
西和县境内有死顾特财交核四规异众亚热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截止2008年,西和县森林覆盖率41%,面积为1100万亩;农作物以美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药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
动物资源
西和县境内有包括大鲵(娃娃鱼)、红腹锦鸡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内酸械全此的野生动物300多种。
人口民族
人口
户数 | 人口 |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 | 非农业人口 | |
---|---|---|---|---|---|
数量 | 10.8166万户 | 43.4017万人 | 22.5786万人 | 20.8231万人 | 4.4844万人 |
民族
西矿境群形入和县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满族、朝鲜品乱损又派扩毫便至各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象、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
综述

2010年,西和县生产总值为16.5亿元,比2009年增长13.3%。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比2009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2009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5亿元,比2009年增长16.4%。西和县人均生产总值4308元,比20009年增加668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4:25.5:48.1。
2011年,西和县生产总值19.1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8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6.36:25.46:48.18。
2012年,西和县生产总值为23.56亿元,同比2011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50.03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6.5%;大口径财政收入2.6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0.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6元,同比2011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2011年增长41.3%。
2013年,西和县全生产总值为27.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亿元,比2012年增长6.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9亿元,比2012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69.21亿元,比2012年增长40.4%;大口径财政收入为3.25亿元,比2012年增长25.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比2012年增长39.9%,城乡差距较大。
第一产业
西和县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耕地60.21万亩。
2012年,西和全县农作物总面积91.33万亩,产量27.14万吨,粮食、主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畜禽饲养量达到99.6万头(只),牛存栏1.31万头、羊存栏2.81万只、生猪存栏6.56万头、鸡存栏42.73万只,牛出栏0.82万头、羊出栏1.21万只、生猪出栏8万头、鸡出栏36.28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10900吨;养殖水面26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7.6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9.6万千瓦。
2012年,西和县完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000亩。全县有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农产品加工率25%;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共106个。
第二产业
西和县工业有水泥、化工、农机、食品加工等,有铅、锌、锑等矿藏。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6亿元,比2009年增长45.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比2009年增长68%;产品销售收入3.58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37.6%,实现利润1933万元,同比2009年增长3.5倍,实现税金2957万元,同比2009年增长6.5%。生产锑锭1631吨,同比2009年下降5.8%;电力供应量13878万千瓦时,同比2009年增长13.1%;水泥19500吨,同比2009年下降56.7%,铅精矿含铅量7315吨,同比2009年增长44.9%;锌精矿含锌量32209吨,比2009年增长55%。
2013年,西和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9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民营企业41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亿元,比2012年增长25.4%。完成了5个污染源废水治理工程。成立石堡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管委会。
第三产业
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274.54万元,比2009年增长18.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65万元,比2009年下降16.8%;邮政业务总量796.54万元,比2009年增长48.6%;移动业务总量5487万元,比2009年增长18%;联通业务总量1629万元,比2009年增长6.6%。2010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4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7.8%。旅游综合收入4817万元,增长66.1%。

2012年,西和县年接待游客24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4817万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新建改造乡村农家店185家,覆盖了全县95%的乡镇和48%的行政村;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049台(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07.6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1.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3.5亿元。
2013年,西和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5.2%。201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2.5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0年末,西和学校总数287所,专任教师3763人。在校学生数8206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2849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2921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8%,其中:女童入学率99.16%。初中升学率达到57.3%,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达11.6%,高职以上总上线3146人,上线率82.12%。

科技事业
2010年,西和县共投入科技资金68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20万元,新上科技项目10项,实施项目10项,取得成果10项;举办科技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76000人次;专利申请量6件,授权1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50万元。
文化事业
截止2010年,西和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360场,观众达28万人。
医疗卫生
2010年末,西和县有医院2个,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防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位86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1人,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位449张,卫生技术人员289人。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西和县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7.6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量1794件;档案馆1个。
截止2011年,西和县公路总里程达1234公里。3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所各1座。沼气池1.9万座,梯田6.4万亩,开发土地0.6万亩,安全人饮工程41处。
历史文化
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习俗
西和主要习俗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主要有春节的拜年、元宵的社火、二月二的种子、清明的烧纸、端午的艾蒿手链、七月七的乞巧、中秋的果实、腊月的冰块等。
物产
西和最主要物产有:半夏(西和有"半夏之乡"之称)、花椒(唐朝时为贡品)、西和麻纸等。
美食
杠子面、锅盔、面皮、麻烧饼、洋芋丸子、浆水面、罐罐茶、散饭鱼、凉粉、揪片、火烧子、小火锅 、洋芋角、漏鱼子 、莜麦粥 、咂杆酒 、长面 、醪糟。
荣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风景名胜
简介 | 图片 | |
---|---|---|
仇池山 |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海内有89部点击文献有对仇池山的记载。 | ![]() |
晚霞湖 |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所称的建安水。该水库是目前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水库。2008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新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
伏羲崖 | 伏羲崖为仇池山之最高峰,相传此为伏羲诞生之处。原建有伏羲庙,崖下有一线天桥及北天门、狂猴洞等景点。2003年新建伏羲庙。 | ![]() |
凤凰山 | 凤凰山位于西和县城北部25公里处的长道镇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叶茂,虬枝婆娑,相传曾有凤凰栖落此树,又因此山势奇特,远观似凤,故名为凤凰山。 | ![]() |
云华山 | 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2100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因云华山为塔子山(古称鸡头峰)侧峰,传说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