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姑冠是元代蒙古族的冠制,蒙古汗国/木、桦树皮/锦缎/高34厘米、底径9厘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元代净州路古城出土。
姑姑冠,又作顾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实是蒙古语"妇女头饰"的汉语音译。其实,姑姑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四种。这个词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称",它还有"妇女"的意思;"冠"为帽子之意。其实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即一种元代蒙古妇女头饰来自,是一种高高长长的帽子,蒙语作""。
- 中文名称 姑姑冠
- 蒙古名 孛黑答
- 民族 蒙古族
- 象征一 已婚女子
- 象征二 贵族装饰
形状
以木条来自作框架,用桦树皮围合缝制而成,下为圆筒形,上为"Y"形。外包饰红色或者褐色印花棉。这就是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流行的冠饰。
此冠形如圆柱,顶部正方,高二尺左右,以竹木为骨,外糊纸或皮,通常以红娟金帛为饰,里面包着贵重的丝织物,点缀着各种珠宝。冠顶并插一360百科杆修长的羽毛,或饰以采帛的柳枝、铁杆等。戴上这种帽子远远就能看到,很是惹人注目。鲁不鲁乞在《东游记》里称这种姑姑冠为"孛哈"。《蒙古史》、《草木子》及《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书中都对这种冠的形状肥陈广系运效用准著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元末明初的叶子奇《草木子》中曾描述到:"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衣大满门技加西袍"。
起源
这一独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最含古族的一种特殊的抢婚风俗艺重花继司燃。后来,姑姑冠就成了区分已婚妇女与未婚少女的标识。这样,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抢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样男女有别。《黑鞑事略》载,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加扬觉思号乱酒《草木子》一书中也说,蒙古"官民皆带〔戴〕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所谓"楼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说它是兜鍪〔古代头盔〕之遗制。所谓笠,是一种圆檐斗笠形帽,因为形状象略个做胞胜环爱钹,所以叫钹笠冠。这种冠有顶,冠后还垂一片帛以护颈。
象征
象征角已婚
姑姑冠是女子结婚戴的帽子。在元代,只有蒙古贵族的已婚妇女才能佩来自戴姑姑冠。
象征贵族
由于姑姑冠比较高,戴上它的妇女出入时要低下头,稍稍弯腰侧身,以免姑姑冠碰到别的物体,因而戴冠者的姿态甚是婀娜。戴着姑姑冠每京座松功客干活肯定是不方便的,所以,普通的牧民妇女是不戴这种华丽的头饰的,只有贵族的妇女才戴姑姑冠。
佩戴
我们知道,姑360百科姑冠的口径较小,但是高度却有二尺。那么,当时的妇女是怎么将它固定在头上呢?按照当时的础协负行采风俗,蒙古族的古族妇女胜持开病结婚后,要将头顶至前额的头发剃光,再戴上姑姑冠。已婚贵族妇女头上的姑姑冠最忌讳别人触碰。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如果触均态货掌加碰了姑姑冠,就会给戴冠者带来厄黄面答考沙敌杂运。
变化
夏天也底戴软帽,冬天则戴毛皮制软帽或毡支况样假袁心呼总帽。这类帽本来无前檐,后来忽必烈射猎时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后特意给加了前檐,从此蒙古族便都戴这种有圆檐、或前圆后方式的帽子了。后来大概受中原影响,蒙古族也有戴幞头的。蒙古贵族妇女戴姑姑冠。这种冠以木或竹为胎,外面包以红选买秋受杀于绢或帛,高二尺许,上面插以装饰彩色丝绸的柳枝或银律室活达曾毛响加确当责枝。鲁不鲁乞《东游记》中称这种姑姑冠为"孛哈"。该游记,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蒙古史》,以及我国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草木子》等书中,对这种冠的形书斯末制均有具体描述。日常生活中,蒙古妇女也戴头巾。自忠烈王福谈速频江年开始,高丽国王、臣僚乃至学生,一般都戴蒙古男式帽子。
消失
元朝灭亡后,"姑姑冠"也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