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拼音:jiàng、xiá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降"的古字形像两脚交替沿山而下,本义是从高处走下来,与"陟(向上行走)"字义正好相略项划真温民曲临府反。由本义引申,泛指下降、落下,如出世、出生叫"降生";来到叫"降临"。来自虽然有主动的,有被动的,360百科但都反映出从高处向低处的变动。以上义读jiàng。降又读xiáng,指向对方屈服,或指制服、使驯服。
- 中文名称 降
- 拼音 jiàng;xiáng
- 部首 阝(左)
- 五笔 BTAH
- 仓颉 NLHEQ
字源解说

会走供击电剂革今阳敌粒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字形1、2)的"降"字,左边的耳朵旁是"阜"字简化的写法。这个"阜"字作形符。甲骨文的"阜"字是象形360百科字,像古人在其所答块跳层刑极武布轻误居住的地穴的墙上挖出的用以上下的脚窝形,就像楼梯。右边的"夅(jiàng)"是形旁也是声旁,像两脚向下行走之形,与"阜"两相会意,表示一个人从山坡上走了下来。这个"夅"字其实是"降"省去"阜"的字形,是"降"的同义异体字,其义仍不变。按从甲骨文、西周金文形体及其用法看,降字本从双止向下,从阜,会从高处降下之意,与甲骨文、西周金文中的"陟"字构形之意正好相反。金文(字形4-6)功难久含担次的"降"字是由甲骨文直接变来的。小篆(图7)的"降"字由金文演变而来,只是小敌司选难级学继法篆中的双脚由于篆化有点走形,楷书中年印的双脚由于楷化不像脚了。
"降"由下降这个本义或者从高到低的这个降落过程又引申出"降落""落下"这样的意思,例如"降雨",即"下雨"。而"降"在这个引申义的基础上,又可以表示"降临""诞生"的意思,例如"不财菜岩奏细拘一格降人才"中的"降"就可以理解为这个意思。此外,和"陟"一样,"陟"可以表示提升、晋升,相对的"降"也可以表示相对的含义,即"降低""贬低",例如"降级""降职""降为庶钢白终胶算丰查人"等等。而"天将降大磁进路济两无胡抓问任于斯人也"中的"降"是赐予给予的意思,也是本义的引申义,"降罪""降福"也作这个意思理解。
降又读为xiáng,意为投降、降伏。投降、降不映犯积突够哥般阶的伏自然是低下的、卑下的,可能就是因为降有降下、降低、贬低的意义,故借以代指投降、降伏。
详细字义
读音 | 语法属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jiàng | 动词 | 〈文言〉从高处往下走(与"陟"相对)。 | lower | 《诗经·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 降辇 |
降落;落下(与"升"相对)。 | fall;drop; descend | 《荀子·议兵》:"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 | 降雨;降幅;下降;从天而降 | ||
使落下;使降低。 | reduce; belittle; devalue; cut down | 《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一:"国民政府由是降为地方政权。" | 降压;降级 | ||
〈文言〉喻指鸟死。 | 《礼记·曲礼下》:"羽鸟曰降,四足曰溃。" | ||||
候绿系巴两场足则前协 出生;出世。 | be born | 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降生 | ||
〈文言〉赐给;给予。 | grant | 临妒谁精剂常消王《国语·周语下》:"王降狄师以伐郑。" | |||
〈文言〉莅临;临幸。 | 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 ||||
〈文言〉流放,放逐。 | 《山海经·大荒西经》:"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 ||||
(帝王之女)下嫁。 | marry | 《尚洋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 |||
〈文言〉减;减退。 | 《国语·鲁语上》:"古者大寒降,土蛰发。" | ||||
〈文言〉脱。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惧,降服而囚。" | ||||
〈文言〉停止;罢退。 | 觉北施达钟异 《庄子·外物》:"天之穿食映液减用聚环之,日夜无降。"成玄英疏:"降,止也。" | ||||
〈文言〉通"洚"。泛滥。 | 《尚书·大禹谟》:"降水儆予。"蔡们武沈集传:"洚水,洪水也,古文作降。" | ||||
名词 | 殖攻督倍理策酸鲁娘帝〈文言〉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一段他空整液时期。 | 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自兹以降,怀青拖紫。" | |||
〈文言〉表示在此范围之内。 |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故自难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披,夸饰恒存。" | ||||
xiáng | 动词 | 停止对抗,向对方屈服、归顺。 | surrender | 《春秋·庄公八年》:"夏,﹝鲁﹞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 降服;投降;归降;招降 |
制服,使驯服。 | surrender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勃﹞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 | 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 | ||
〈文言〉共同。 |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杜预注:"降,和同也。" | ||||
名词 | 〈文言〉指投降者。 | 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是时,梅公仪挚为御史,言杞杀降,失朝廷大信,请加罪。" | |||
形容词 | 〈文言〉欢悦;悦服。 | 《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 | |||
〈文言〉用同"详"。详细。 | detailed |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摺:"我这里自斟量,则俺那官人要个明降。" | |||
xiàng | 非语素字 | 【降娄】(xiànglóu)星次名。十二星次之一。 | |||
lóng | 动词 | 〈文言〉通"隆"。尊崇。 | 《韩诗外传》卷一:"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许维遹校释:"《荀子·天论篇》、《强国篇》'降'作'隆'。" | ||
(以上参考资料 )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下】【ਸ�(阜)部】古巷切(jiàng)
督升原云才南 下也。从ਸ�(阜),夅声。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下】【ਸ�(阜)部】
下也。
注:此下为自上而下。故厕于队陨之间。《释诂》曰:降,落也,古多叚(假)降为夅。夂部曰:夅,服也。此今人读下江切之正字。《诗·召南》:我心则降。毛传曰:降,下也。《春秋经》:郕降于齐师仅客非政杀际深口巴。何注曰:降者,自伏之文。又齐人降鄣。谷梁传曰:降犹下也,皆夅之叚借字也。分为平去韵,而昧其原委矣。以地言曰降,故从ਸ�(阜)。以人言曰夅,故从夂㐄相承。
从ਸ�(阜),夅声。
注:此亦形声包会来自意。古巷切。九部。
广韵
下江切,平江匣 ‖夅声终部(xiáng)
降,降伏。又古巷切。
古巷切,去绛见 ‖夅声谁端愿也终部(jiàng)
降,下也。归也。落也360百科。又音缸,伏也。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降;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6
古文:夅
《广韵》:下江切。《集韵》《韵会》《正韵》胡江切,并音缸。《尔雅·释诂》:降,落也。《礼·曲礼》:羽鸟曰降。《释文》着帮战困通:降,户江反。
又《尔雅·释言》:降,下也。《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又:北过降水。《水经注》:郑注尚书课保树可续背节转映减反,北过降水,云:降,下江反,声转为共。今河内北共山,淇水共水置取拉风局肥拉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攺为共耳。
又印销带剧重谁《玉篇》:降,伏也。《春秋·庄八年》: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又《尔雅·释天此满艺端罪六要草革反》:降娄,奎娄也。注:奎为沟渎,故为降底攻破责蛋来。疏:孙炎云:降,下也。《左传·襄三十年》: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注:周七月,今五月,降娄中而天明。《释文》:降,户江反。◎按集韵、类篇收入绛韵,作胡降切,非。
又《集韵》乎攻切,音䃔。下也。
又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注:降,乎攻反。班固《北征颂》:奉圣皇之明策,奋无前之严锋。活目抗鲜采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遥降。
又《唐韵》正:古音洪,凡降下之降,与降服之降深销学济演药卫危基陆审,俱读为平声。故自汉以上之文无读为去声者。《诗·召南》: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又袁《大雅》: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又: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飮,福禄来崇。《左传·哀二十六年》:六卿三族主第盐计降听政。注:降,和同也。和同即切降字,乃疾言徐言之别耳。《楚辞·九歌》: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又《天问》:皆归射ॷ�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按降下之降今读去声,相沿已久,然唐韵正历有明据,应从之。类篇降字无平声,非。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古巷切,音绛。《玉篇》:下也,落也,归也。《正韵》家还:贬也。◎按降以去声为正音,自玉篇始。
又叶胡郞切,音杭。《楚辞·围组刑系诉西者九歌》:青云衣兮村低绍常六宽岩铁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永美作余弧兮反沦降。东方朔《七谏》: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
又叶胡贡切,鸿去声。郭璞《山海经》巫咸赞:羣(群)有十巫,巫咸所统。经技是ࢯ�,术艺是综。采药灵山,顺住妈许意星亚真短判增随时登降。北齐《享庙乐章》:彝斝应时,龙蒲代用。藉茅无咎,福禄攸降。
又叶馀亮切,音漾。习凿齿《灯诗》:煌煌问夜灯,修修树闲亮。灯随风炜ऍ�,风与灯升降。
又叶覃韵。梁鸿《适吴》诗:游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乗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按诸韵书无叶覃韵者,存俟考证。
![]() | ![]() | |
《说文解字》书影 | 《说文解字注》书影 | 《康熙字典》书影 |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横撇弯钩)②丨(竖)③ノ(撇)④㇇(横撇)⑤㇏(捺)⑥一(横)⑦㇗(竖折)⑧丨(竖)
【写法】❶"阝"窄"夅"宽,顶部"阝"低,底部"夅"低。❷"阝"㇌(横撇弯钩)的钩底在横中线。❸"夅","夂"宽"㐄"窄,"夂"罩住"㐄"。❹"夂",首笔撇斜跨竖中线上端;㇇(横撇)的撇尖伸向㇌(横撇弯钩)下;捺收笔于横中线。❺"㐄",首笔横在横中线下侧,㇗(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左上留缺口,末笔竖对准"夂"的夹角交点下行。
书法欣赏
![]() | ![]() | ![]() | ![]() | ![]() |
(以上参考资料 )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 | ||
王力系统 | 冬 | k | euŋ | |
董同龢系统 | 中 | k | oŋ | |
周法高系统 | 中 | k | rəwŋ | |
李方桂系统 | 中 | k | rəngwh | |
魏 | 冬 | rong | ||
晋 | 冬 | rong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冬钟江 | o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ɔ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ɔ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ɔ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o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ång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ɔŋ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清浊 | 韵目/韵部 | 韵系 | 声调 | 等 | 呼 | 拟音 | 韵摄 | |
---|---|---|---|---|---|---|---|---|---|---|---|---|
广韵 | 降 | 栙 | 下江切 | 匣 | 全浊 | 上平四江 | 江 | 平声 | 二等 | 开口呼 | ɣɔŋ | 江 |
降 | 绛 | 古巷切 | 见 | 全清 | 四绛 | 江 | 去声 | 二等 | 开口呼 | kɔŋ | 江 | |
集韵 | 降 | 䃔 | 乎攻切 | 匣 | 全浊 | 上平二冬 | 冬 | 平声 | 一等 | 合口呼 | Ɣoŋ | 通 |
降 | 夅 | 胡江切 | 匣 | 全浊 | 上平四江 | 江 | 平声 | 二等 | 开口呼 | Ɣɪɔŋ | 江 | |
降 | 绛 | 古巷切 | 见 | 全清 | 四绛 | 江 | 去声 | 二等 | 开口呼 | kɪɔŋ | 江 | |
降 | ਜ� | 胡洚切 | 匣 | 全浊 | 四绛 | 江 | 去声 | 二等 | 开口呼 | ɣɪɔŋ | 江 | |
中原音韵 | 降 | 降 | 晓 | 全清 | 江阳 | 阳平 | 齐齿呼 | xiaŋ | ||||
降 | 绛 | 见 | 全清 | 江阳 | 去声 | 齐齿呼 | kiaŋ | |||||
洪武正韵 | 降 | 洪 | 胡公切 | 匣 | 全浊 | 一东 | 东 | 平声 | ||||
降 | 降 | 胡江切 | 匣 | 全浊 | 十七阳 | 阳 | 平声 | ɣiaŋ | ||||
降 | 绛 | 古巷切 | 见 | 全清 | 十七漾 | 阳 | 去声 | kiaŋ | ||||
分韵撮要 | 降 | 杭 | 晓 | 全清 | 第十刚讲降角 | 刚 | 阳平 | |||||
降 | 降 | 见 | 全清 | 第十刚讲降角 | 刚 | 阴去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实际发音有异
方言区 | 方言点 | 发音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iaŋ | 51 | 去声 | 降落 |
北京官话 | 北京 | ɕiaŋ | 35 | 阳平 | 投降 |
北方官话 | 济南 | tɕiaŋ | 21 | 去声 | 降落 |
北方官话 | 济南 | ɕiaŋ | 42 | 阳平 | 投降 |
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iaŋ | 55 | 去声 | 降落 |
中原官话 | 西安 | ɕiaŋ | 24 | 阳平 | 投降 |
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iaŋ | 35 | 去声 | 降落 |
西南官话 | 武汉 | ɕiaŋ | 213 | 阳平 | 投降 |
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iaŋ | 13 | 去声 | 降落 |
西南官话 | 成都 | ɕiaŋ | 21 | 阳平 | 投降 |
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iɑ̃ | 53 | 去声 | 降落 |
江淮官话 | 合肥 | ɕiɑ̃ | 55 | 阳平 | 投降 |
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iæ̃ | 55 | 去声 | 降落 |
江淮官话 | 扬州 | ɕiæ̃ | 34 | 阳平 | 投降 |
晋语 | 太原 | tɕiɒ̃ | 45 | 去声 | 降落 |
晋语 | 太原 | ɕiɒ̃ | 11 | 平声 | 投降 |
吴语 | 苏州 | tɕiɒŋ | 412 | 阴去 | 降落,文读 |
吴语 | 苏州 | kɒŋ | 412 | 阴去 | 降落,白读 |
吴语 | 苏州 | ɦɒŋ | 24 | 阳平 | 投降 |
吴语 | 温州 | kuɔ | 42 | 阴去 | 降落 |
吴语 | 温州 | ji | 31 | 阳平 | 投降 |
湘语 | 长沙 | tɕian | 45 | 阴去 | 降落 |
湘语 | 长沙 | ɕian | 13 | 阳平 | 投降 |
湘语 | 双峰 | tɕiɒŋ | 35 | 阴去 | 降落 |
湘语 | 双峰 | ɣiɒŋ | 13 | 阳平 | 投降 |
赣语 | 南昌 | kɔŋ | 45 | 阴去 | 降落 |
赣语 | 南昌 | hɔŋ | 24 | 阳平 | 投降 |
客家话 | 梅县 | kɔŋ | 52 | 去声 | 降落 |
客家话 | 梅县 | hɔŋ | 11 | 阳平 | 投降 |
粤语 | 广州 | kɔŋ | 33 | 阴去 | 降落 |
粤语 | 广州 | hɔŋ | 21 | 阳平 | 投降 |
粤语 | 阳江 | kɔŋ | 24 | 阴去 | |
闽语 | 厦门 | kaŋ | 11 | 阴去 | 降落 |
闽语 | 厦门 | haŋ | 24 | 阳平 | 投降 |
闽语 | 潮州 | kaŋ | 213 | 阴去 | 降落 |
闽语 | 潮州 | haŋ | 55 | 阳平 | 投降 |
闽语 | 福州 | kauŋ | 213 | 阴去 | 降落 |
闽语 | 福州 | xouŋ | 52 | 阳平 | 投降 |
闽语 | 建瓯 | kɔŋ | 22 | 阴去 | 降落。未注明异读原因 |
闽语 | 建瓯 | kaŋ | 22 | 阴去 | |
闽语 | 建瓯 | aŋ | 21 | 平声 | 投降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汉语方音字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