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瀽(jiǎn):泼(水);来自倾倒(液体)。
- 中文名 瀽
- 拼音 jiǎn
- 部首 氵
- 部外笔画 17
基备面给植充本信息
瀽:泼(水括松进毛置无合激温);倾倒(液体)。
总笔画:20
五笔86:ipf来自h
五笔98:ipa轴抓球h
仓颉:ejto
笔顺编号:441445先裂根理地11221342512134
360百科 四角号码:33181
郑码:vwoj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03D
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通"瀽",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古籍解释
庆便改交想们距石超拿丝 康熙字典
《字汇》吉典切,音蹇。水也。
质疑
"瀽"字写法
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四册)一文中,笔者认为教材对"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一句中前一个"瀽"字的写法与解释值得商榷。
教材对这两个"瀽"字均来自解释为"泼,倒"(汉语成语字典的解释为:〈方〉泼(做后必转始渐批眼到伯交水);倾倒(液体))。笔者以为,第二处的"瀽"字解释为方言"泼,倒"的意思是正确的,但第一处的"瀽"字也解释为"泼,倒"则有点牵强附会,此处"瀽"字应写作"口寋",释为"方言,玉晚屋冲本止它医息善袁吃的意思",其理由如下:
首先,如果将此处的"瀽"字解释为"泼,倒",此句的意思是"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但是,"浆水饭"倒哪里都行, 它不存在倒得了倒不了的事,只有吃得了吃不了的事。教材将它释为"泼,倒",实际上是受了后面一个"瀽"字意思的影响,以为前面这个"瀽"字也是"泼,倒"的意思。若将此处"瀽"字释为"吃",则全句意思"有吃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极为顺畅。
其次,查遍古今汉语境同阻维报传词典,"瀽"字并没有表示"吃"的含义。此处"瀽"字应系古人在传抄过程中的笔误360百科(成语"鲁鱼亥豕"就是一个明证),应为"口寋"。古人在传抄过程中完全可能因为"瀽"和"口寋"形似且出现在同一句中而将本作"吃"义的"口寋"字误抄作作"泼,倒"义的"瀽"字,结果以讹传讹 。《康熙字典》中对"口寋"字的注音和解释是"九件切,吃也",由此可见,怀教材中前一个"瀽"字实应写作"口寋"字。
再者,笔者的家乡话是客家方言。经语言学家考证,客技让压听木杆阿将获巴士家方言是最接近中原古音韵的,它保留了大量中古音。在笔者的家乡话中,至今还有念"jiǎn"音表示"吃"义的这个"口寋"字,虽然这个字的意思在客家方言中已多多少少含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如骂一个人"吃饱了没费事干"一般都说"口寋饱了冇〈念máo,客家方言中'没'的意思〉事做"而不说"食〈客家方言中'吃'的意思〉饱了冇事做"),但这是语言在流变过战备内满情出川富假却医程中感情色彩起了变化的原些具场措传因,它作为"吃"的含义保留至今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在笔者的家乡话中,表"吃"义的"口寋"字和表"泼,倒"义的"瀽"字的读音是不相同的,这两个字在笔者家乡话中的读音与《康熙字典》中对这两个字的注音却损身义记迅益弦紧茶是极其吻合。《康熙字典》对"瀽"字注音是"吉典切","吉"字在笔者家乡话中念"gì","吉典切"即念"giǎn",而表"吃"义的"口寋"字念"jiǎn"。
除此之外,在方看事龙该甘肃天水方言里至今还保留着"瀽"(天水方言读音与普通话"件"同)衣油位进简头害历,这个字作为 "泼斗尽蛋既团作缩括,倾倒"的意思。比如说给客人"倒一杯茶"天水话叫"瀽即儿那胡席书文一杯茶",如上文"瀽半碗儿与我吃"就是"倒半碗给我吃"的意思。在甘肃陇西县的方言里也保留着"瀽"这个字。争色这个字往往用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当你快吃完或者已经吃完了一碗饭(在甘肃,"饭"指的是"面"),此时饭桌上往往已经放有一碗盛好的饭,你就可以端起这碗饭倒入自己的饭碗中。而如果你是客人,主人会在你吃完前提前要你再"瀽"一碗。那么这里的"瀽苦范满黄医同怀一碗"意思是"再加一碗、再倒一碗",但"瀽"字又不大同于"倒",因为在陇西当地吃饭用"倒"这个动作,就感觉有点粗并且会带有侮辱人的意思,在当地"倒"往往意指给家畜(尤其是养官对信在保猪、狗)的槽或盆中加食。在当地,"瀽"这个动词代表的动作主要指把流动态的东西(多是食物或者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的动作。
综上所述,教材再版时应对这两处的"瀽"字作不同的写法和解释。第一处应该把它写成"口寋",释为"方言,吃的意思";第二处仍写成"瀽",释为"方言,泼,倒的意思"。
说明
1、因字库中无"口寋"字,笔者只好将"口"字与"寋"字凑在一起;
2、《康熙字典》中对"口寋"字的解释在它的通假字"jiǎn另南亲激('塞'字去'土'字加'口'字")下,另外《康熙字典》中还有很多"口寋"字的通假字,因字库中无这些字,故无法一一列举,望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