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 chā
部 首: 钅
笔 画: 14
五 行: 金
繁 体: 锸
五 笔: QTFV
- 中文名称 锸
- 拼音 chā
- 部首 钅
- 字码 U+9538
- 五笔 QTFV
字源演变
来自 小篆 楷体
基本字义
●锸
(锸)
chā ㄔㄚˉ
1. 铁锹,掘土的工具。
360百科 2. 做衣服时插在四周的针,把衣服张平。
拼音
锸 chā
<名>
ㄔㄚ
郑码城:PMNB,U:953宣裂且好块价打今阶如8,GBK:EFCA
笔画数:14,部首:钅,笔顺编号:31115312321511ˉ
韵部
【平水韵】:属入声十七洽部。【中华新韵】:属一麻阴平(一声)部。【词林正韵】:属第十九部十五合十七洽通用。【词韵简编】:属十九部,与词林正韵同。参考:百度或下载均可。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锸
锸 chā
〈名〉
(1) (形声。从金,臿( chā)声。本义:来自长针。类似行针)
(2) 同本义 [needles]
锸,郭衣针也。--《说文》。段注:"此云郭衣,皆谓恢廓张衣于版,以针密签其周,使伸直。是曰郭衣,其针曰锸。锸之言深入也。"
(3) 铁锹,掘土的工具 [spade]
"锸,插也,插地起土360百科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锸又称耜,
《说文》 "耜,臿也。徐铉注:"今为觉革能的势烈号刘俗作耜",为统一定名,一般通称"锸"。(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父子兄弟负笼荷锸。--《汉书·王莽传上》
凡畚锸之属束,尽携带随身。--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楚洽切《集韵》《韵会》《正韵》测洽切,ࠀ�音臿。《说文》郭衣针也。
又《集韵》锹也。《释名》锸,插也。插地继械己严子易调何曲记起土也。《史记·河渠书》举锸如云,决渠为雨。
又或作疀。《歌管尔雅·释器》ࠝ�谓之疀。
又通作臿。《前汉·沟洫志》举臿黑向升者似宣将别广万协为云。
又通作插。《史记·田单传》身操版插。
又《广韵》丑辄切《集韵》勑涉切,ࠀ�音㤴。缀衣针。
编码
统一码:U+9538
五笔:QTFV
仓颉:OPHJX
郑码:PMNB
四角:82777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