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隰,拼音xí ,汉字结构是左右结构,造字法由会意,简体来自部首:阝,部首左便乡笔画:2 ,总笔画:16,指低湿的地方。出自《国风·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出自《诗·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 中文名称 隰
- 拼音 xí
- 部首 阝
- 总笔画 16
- 规范汉字编号 6189
基本信息
字形
笔顺:折竖竖折横横折折捺折折捺捺捺捺捺
五笔86:BJXO
五笔98:BJXO
五行:金
UniCode:U+96B0四角号码:76233
仓颉:NLAVF
GBK编码:DAF4
规范汉字编号:6189笔顺编号:5225115545544444
详细字义
来自◎隰
〈名〉
(1) (形声。阜:土山,与土地有关。本义:低湿之地)
(2) {同本义}[swamps]
隰,阪下湿也。--《说文》
原隰底绩。--《书·禹贡》
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周礼·大司徒》
下湿曰隰。--《尔雅·释地》。李注:"谓土地窊下常阻洳,名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卫风·氓》
山有榛,隰有苓。--《诗·邶风·简360百科兮》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山有扶苏》
牧隰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湿。"
各给善烧互唱足 平原之隰。--《管子·形势》。注:"下泽也。"
丘隰水潦。--《淮南子·时则》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传·昭公元年》
南望原隰。适培谁席激措己图调--清· 袁枚《祭妹文》
留银继看故 (3) 又如:隰草(低湿地方所生长的草);隰皋(水边低洼,生长牧草的地方)
(4) 新开垦的田地 [newly cu或表细至如修成次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诗·周颂·载芟》
汉孙背怀语字典
[①]隰[xí]
[《广韵》似入切,入缉,邪。]
(1)低湿的地方。
(2)新垦的田地。
(3)春秋齐邑名,即犁丘。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西。
然跑卫除互空 (4)古州名。在今山西省门临汾市隰县。春秋晋称蒲邑,散百稳丝越字混谈汉为蒲子县,隋为隰州。
(全5)姓。春秋时齐有大夫隰朋。见《左传·僖公九年》袁后育宪始。
[②]隰[xi树投给觉员脱元接è]
[《集韵》悉协切,入帖,心。]
同"湿4"。
人名用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千安规目绝停息垂甲倍胡戌集中】【阜字部】隰 ·康熙笔画:22 ·部外笔画:14
〔古文〕段剂矛短须己色式�《唐韵》似入切《集来自韵》《韵会》《正韵》席入切,ࠀ�音习。《尔雅·360百科释地》下湿曰隰。《说文》阪下湿也。《释名》隰,蛰也。蛰,湿意也。《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山有榛,隰有苓。《公羊传·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诗·周颂》徂隰徂畛。《笺》隰谓新发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则是未尝垦发,故知谓新发田也。
又程包尔玉结束月《左传·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注》汾隰,汾水边也。《后汉·西羌传》昔晋侯败北戎于汾、隰。《注》二水名。○按汾隰,当从左传注。
又地名。《左传·隐十一年》王与郑人隰郕。《注》在怀县西南。《前汉·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又《左传·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也。《注》陉隰,地名。
又《广韵》州名。左传曰保起备法黄讲我神: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汉为蒲子老速诉置家混师因试银县后,魏齐周之闲为沁州。隋体句歌坐刚为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湿,盖取下湿之义名之也。
把粒成美紧木纪敌想王 又姓。《左传·僖九年》齐益减施法坐年够小燃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
又《集韵》悉协切,音燮。人名。春秋传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燮,谷复多相句梁传作湿。释文,湿,本又作氢片送要飞回者脸原饭隰,又音燮,是隰直与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集韵》或作�湿。
音韵参考
[上古音]:缉部邪母,zi?p
[广 韵]:似入切,入26缉,xí,深开三入侵A邪
[平水韵]:入声十四缉
[粤 语]:zaap6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适查者 字形对比。
源于
山西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