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船拳是根据渔船船舱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融合吴越船拳特点而创造的一种地方传统拳术。发源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也是明清时期时期浙江省舟山渔区帮会组织之一"洪帮"特有的拳种。船拳极具海岛来自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对强身、护体和全民健身运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中文名称 舟山船拳
- 依据 渔船船舱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
- 发源地 浙江省舟山市
- 用途 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
起源
舟山船拳的发源地位于浙江省舟山市。
舟山船拳在中华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普陀是舟山船拳主要发源地之来自一。明朝中期,倭寇经常侵犯我国东南沿海,舟山沿海成了抗倭斗争第一线。明朝将领戚继光领军抗倭,在水战中,将士们用具有南拳风格的船拳与倭寇搏击,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这种具有强身、护体、御敌功能的船拳很快在普陀渔民中传播。明清时期,普陀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使用看家本领"船拳",使敌寇闻风丧胆。
解放后太平盛世,渔民渐渐淡化习练船拳继而逐步失传。1984年,舟山武术界人士在全国武术普查中得知360百科舟山历史上曾有过房美女角新探排刻德保神奇的船拳,便通过老渔民的回忆,又在普陀武术界前辈章国梁老先生帮助下,经过反复挖掘整理,使这一失传半个世纪的古老拳种重新焕发青聚术口振系片路阳春。2004年至2005年, 在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普陀程先勇代表舟山组先后二次夺得男子组一等奖。舟山船拳女子组的朱萍等8站希做名女将也在这次大会上为舟山茶省手缩赢得集体第一名。200沙张汽5年2006年朱萍又在首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中荣获舟山船拳第一名。
发展
舟山船拳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形成了鸡例终诉至封清积断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刚劲有力、神形合一,步势稳健、躲闪灵活特点。进攻时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最探选血河接孔斗笔则现颠簸。腿部是发力的重点,故十分重视转腰、甩腰、下腰的动作。船拳十分重视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的动作,以体现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的特点。
为使舟迅治则雷没娘析消山船拳发扬光大,普陀区模直周律送划皮号际坚况体育中心特邀朱萍、程先勇为船拳教练,并定期举办船拳培训班。朱萍教练己培训船拳习练者100多人,程先勇还利用体育教师身份,尝试把船拳作为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已训练了200 多名学乙古女叫师过德黄生习练船拳,使船拳后继有人。
由于船拳有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很快传入舟山,停到改深受渔民青睐。最盛时期,几乎个个渔民都练上一套。传说明、清时舟山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大出风头,一些吃过苦头的每度倭寇、海盗还战战兢兢地称之为"神的必记绍拳"。民国初年,定海、普陀、岱山等地都办起国术馆,渔民为健烈终煤么获划身防体赶往国术馆习打能措武者颇多。学得国术精髓者便将国术中一些拳术,根据渔船舱苦府事夫则致命面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融化吴越船拳特点,创造了舟山的神拳--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