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作者季羡林,沈阳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作者七十年来治学若二宣指青参经验之集大成者。在作者的这些文章中,不但总结了衣河鲁金混怎先师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汤用彤、朱光潜等人的治学精神、来自态度和方法,而且发前360百科人未发之覆,日调课尼经充脚她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底的在增正超月难能可贵的是,战探呀绝向必先生时时上进,时时创新,在新的历史条室站使武件下,站在21世纪的战指我觉冷氧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先生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遍的指导意义。

  • 中文名 学问之道
  • 定价 29.80元
  •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 作者 季羡林
  • 出版时间 2009-8-1

图书目录

  再版前言--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编者的话

  治学生涯

  一 发轫阶段

  二 负笈德意志

  1.进入哥廷根大

  2.入学五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

  3.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4.吐火罗文的学习

  5.其他语言的学习

  6.博士论文

  五花日7.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

  8.十年回顾

  三 回到祖国

  1.1946年-1949年

  2.19其质何伯当50年-1956年

  3.1957年-1965年

  4.1966年-1977年

  5.1978年-1993年

  上下汉显械影求索

  一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站在学术新潮流的前面

  2.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

  3.中国的考据学

  4.德国的考据学

  5.中国文化的内涵

  6.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7.文化与气节

  8.爱国主义

  9.陈寅恪先生一家三代的爱国主义

  二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

  来自三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四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五 胡适360百科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

  1.作为学者的胡

  2.作为思想家的胡适

  六 关于考证

  1.为考证辩诬

  2.清理找航息代考证学之兴起与文字狱无关

  七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1.谈义理

  2.说文章

  3.论考证

  八 才、学、识

  1.理论

  2.知识面

  3.外语

  4二何命天脸祖吧它房回核.汉语

  九 如何搜集资料

  十 如何利用时间

  十一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1.实一度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2.汤因比看中国文化

  3.歌德看中国文化

 限之先法杂哥跳强围五 十二 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十三 再谈东方文化

  1.综合与分析

  2.把人类文化防文基味还杀概律味脚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3.续补

  十四 "天人合一"新解

  1."天人合一"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2.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

  液器采沙红优3."三十年河西持秋,三十年河东"

  十五 开互划怕督汉里记多雷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1.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2.日本和朝鲜的"天人合一"思想

  3."求异存同"

  4.科学决非万能

  5."东风压倒西风"

  6.正一反一正

  7.雪莱预言工业发展的恶果

  8.药方

  9.西方向东方学习

  1础费游0.两种思维方式

  十六 漫谈东西文化

  1.汉语是一种"模糊"语

  2.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新架班新冷调同备增乎文消阐释

  十七 国学漫谈

  1.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2.国学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叫由重东国热情

  十八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十九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儿照督州心造所问题

  1.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2.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二十 我同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二十一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

  乙杂镇台飞1.东方文学的来历和含义

  2.关于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学的评价问题

  3.如何正确评价东方文学

  4.怎样才能学好东方文学

  二十二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二十三 关于中国美学的一点断想--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华诞寿

  二十四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1.从《中外文化与文论》谈起

  2.论所谓"失语症"

  3.中外(东西)文论的根本差异

  4.试论王静安的"境界"说

  5.言意之辨

  6.中国文论的"话语"

  7.怎样在世界文论中发出声音

  二十五 漫谈散文

  二十六 我怎样写散文(一)

  二十七 我怎样写散文(二)

  二十八 历史研究断想

  二十九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三十 汉语与外语

  1.问题的提出

  2.当前的情况

  3.我对出国留学的看法

  4.语言,特别是外语的功能

  5.翻译的危机

  6.学习哪一种外语

  7.怎样学习外国语

  三十一 谈翻译

  1.论重译

  2.著者和译者

  三十二 翻译的危机

  学术总结

  一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二 我的研究范围

  三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四 我的义理

  五 一些具体的想法

  1.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

  2.中国通史必须重写

  3.中国文学史必须重写

  4.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

  5.文艺理论在国际上"失语"问题

  六 重视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语研究

  八 吐火罗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一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十二 我的考证

  十三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四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五 满招损,谦受益

  十六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十七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八 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十九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文言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而不知求,衰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选自

  《孟子·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注释】

  1 舍:放弃

  2 放:此指丢失

  3 道:道理

  4 而:但

  【意义】

  文中可悲的事是指:不走仁义的路,不寻找丢失的善良仁义之心

解析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

  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

  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国人呢?

出处

  《学问之道》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学问之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