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伟兵。

  • 中文名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8月1日
  • 作者 杨伟兵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丛书名: 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

  平装: 35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208078789

  条形码: 9787208078789

  尺寸: 23.6 x 16.8 x 1.8 cm

  护略三重量: 599 g

作者简介

  杨来自伟兵,男,白族,复旦大学副教授。1974年11月生于云南云龙,1996、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360百科,2002年在复旦大学获历史电小有问吗方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处等划肥至交及皇笔刻列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1部(合作),获第三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二等奖(2004年)、第四届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2005年)、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6年)、复旦大学光华奖教金(2007年)等荣誉。现主持有乎怎么补屋里航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5"国家哲学社会激蒸受执感齐春额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系国家清史编纂地理志项目主要成员。

内容简介

  《来自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360百科》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从1659年至1912年期间,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出发,考察了人、土地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搞好循环经济、搞好生态经济具有借鉴作用。

目录

  总序

  序

传金临起文巴停  绪论生态系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上篇 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

  第一章 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开发基础

  一投商调州待方、自然地理环境

  1.地文系统

  2.土壤及物质资

  3.自然灾害

  二、经济社会及其发展

  1.元代以前的经济与社会

  2.元明时期的地区校光浓罪掌呢可六乱相威开发

  3.人口增长下的土地利用

  第二章 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2.经济恢复与地方社会

  二、改土归流

  1.问题的由来

乡弱采眼纪跟  2.改土归流活动

  3.地域生态变迁

  三、移民开发

  1.农业垦殖

  2.矿业开发

  3.商品经济:林木和鸦片

  中篇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景况

  第三章 清代云酒需渐讲活怀贵高原土地利用主要分布

  一、耕地

  1.构成与类别

  2.数值与分布

  二、矿业

  1.规模与分布

  2.土地利用变化

  三、其他用地

  四、小结

  第四章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局地事例

  一、基本经济区:滇中盆坝及其周边的水利与环境

  1.水利与农业环境

  2.人口损耗与耕地变化

  二、山林经济区:清水江流域的生产与土地结构

  1.移民垦殖与耕地变化

  2.农林经济及其用最鱼作运草计方以指例地结构

  3.土地生态一、啊第行剧依生产结构的局限

  三、矿业及早作经济区:滇川黔边区的开发与生态

  养以服肉求1.农业垦殖与耕地变化

  2怕力措未.矿业与山地生态

  四小结

  第五章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常态制约

  2.灾变制约

  二、人文因走杆目容友永跟

  1.社会变革

  2.田赋制度

  3.矿政因素

  4.人口因素

  5.技术争行况术粮哪呀因素

  6.民族文化

  三小上预备企层弦

  下篇 清代云贵高原环境变伯衣巴质顶铁配杂乱灯轻化生态响应

  第六章 清代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的区域响应

  一、自然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

  二、社会应对及其机制

  1.水利应对与管理

  2.植林与山林保护

  三、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变关系的认识

  图表目录

  图1 云南生态物群基本类型和垂直分布

  图2-1 清前中期云贵两省行政区形势

  图2-2 清代云南地区册载耕地数量变化

  图2-3 清水江上的放排

  才致守承待半续露还星图3-1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耕地分布

  图3-2 光绪十年(1884年)云南省耕地分布

  图3-3 清代云南铜厂分布

主山齐解  图3-4 清代云南银厂分布

  图3-5 及波要上看会评司开1917年东川府产矿地分布图

  图3-6 1917年大理府道路

  图3-7 清代镇远府城景

  图3-8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主要城镇分布

  图4-1 清代云南水利工程分布

  图4-2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前后滇池地区灌溉分布

  图4-3 大理地区盆坝分布

  图4-4 云南宾川县旧时修筑的"地龙"(出口)

  图4-5 黔东南地区杉木"皆伐"景观

  图4-6 黔东南山林契约反映的光绪年间污堵溪地区山林分界

  图4-7 贵州黔东南地区林业契约包样

  图5-1 清代京铜运输路线

  图5-2 毕节沔鱼河民国时期遗留至今的筒车

  图5-3 贵州锦屏亮司水车群

  图5-4 云南红河州梯田景观

  图5-5 贵州黔东南山地梯田

  图6-1 云南山地侵蚀景观

  图6-2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宾川州《为照例立坪勒石以杜后患事》碑拓片

  图6-3 民国五年(1916年)云龙长新大达村水利碑刻拓片

  图6-4 云龙县炼登乡道光年间乡规民约碑刻

  图6-5 锦屏县城飞山庙附近碑刻

  表1-1 云南省坝子(盆地)数量和面积统计

  表1-2 云贵高原主要土壤分布及利用

  表1-3 云贵高原立体农业分布

  表1-4 元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1-5 元世祖至元年间云南地区册载军民屯田数量及其分布

  表1-6 嘉靖《贵州通志》所载明代初期屯田数

  表2-1 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府级建置变动

  表2-2 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卫所建置变动

  表2-3 清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2-4 清代云贵地区土司降废情况

  表2-5 清代清水江流域木行及其经办商帮

  表2-6 有关晚清时期云贵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的各类估算

  表3-1 《古今图书集成》载康熙朝云贵两省各府田地数

  表3-2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两省各地册载耕地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表3-3 道光、光绪两朝云南各地册载耕地数量、所占比例及其增长率

  表3-4 清代云南铜厂与产量分布

  表3-5 清代云南银厂与产值分布

  表3-6 清代云南鼓铸设局情况

  表3-7 清末民初大理县(洱海坝区)农村聚落分布及其等级

  表3-8 明清镇远城码头、巷道及水井布局

  表4-1 明清时期大理坝区水利工程

  表4-2 清代云南主要水利工程分布、类型和数量

  表4-3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今大理各地区耕地构成与数量分布

  表4-4 清代今大理各地区耕地亩数变化

  表4-5 清代云南各府鼠疫死亡人口及其比例

  表4-6 清代昆明(郊区)、安宁两县鼠疫流行被灾村镇数量与人口死亡状况

  表4-7 道光初期黔东南客民职业状况

  表4-8 乾嘉时期册载黔东南地区田地数

  表4-9 锦屏县魁胆寨"十八杉"传统种植制度

  表4-10 乾嘉时期大定府耕地亩数

  表4-11 清代滇川黔边区耕地亩数

  表4-12 民国时期四川省金阳县鸦片种植情况

  表4-13 清代至民国初年滇东北地区矿厂分布

  表4-14《清实录》载乾隆年间滇东北地区铜矿产量

  表5-1 嘉道年间贵州各府州亲辖地与屯田区田土类别、产量及粮米征收率

  表5-2 《清实录》载雍正、乾隆两朝贵州省垦荒亩数

  表5-3 清代滇铜外运主要路线及相关情况

  表5-4 嘉道年间贵州省农村聚落及其人口分布

  表6-1 明代大理府卫关里十八溪军民分定水例

  表6-2 1947年宾川县西平渠大小江股灌区全受益田地统计

  表6-3 云南历史林业碑刻分类(1127-1949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