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沙祭祖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传统习俗。已传承八百多年,仪式规范,保存完好,具有开拓创业的文化特征。把祭祖安排在重阳节,使得下沙的祭祖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后来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相吻合。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强与海外华人、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 中文名称 下沙祭祖
- 遗产级别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批准文号 国发〔2011〕14号
- 批准日期 2011年5月23日
- 项目编号 997 X-90
祭祖简介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997 项目编号:X-规90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来自市福田区

七终内走山毫价展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若360百科入选国家级,将打破有人认为祭祖是迷信的说法,也将把祭三刚赵赶宣官祖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对妈刑广强界朝于唤醒市民对非遗的保护也有着积极意义。 "下沙黄氏祭措高满管而仍左氧挥祖习俗,一年两次,海内外的黄氏宗亲都会来。" 文化部官方网松力步站上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深圳共有3波围后磁行宁个项目入选,下沙黄氏祭祖习俗便是其中一项。
祭祖渊源
作为一种民间祭祀,下沙重阳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黄氏开基祖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的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重阳节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有了完顺握掉婷章激二培水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每年春秋两季,在下沙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和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地,黄氏宗亲祭典都会如期举行。春祭较为简单,只拜祠堂,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对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时间为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拜墓)和九月十六日(拜祠堂)。把祭祖安排在重阳节,使得下沙的祭祖与众不同,这充兰比婷数结脸晚团就分体现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后来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