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治世

治世,作偏正短语时是"和平昌盛之世"的意思,作动宾短语则是"管理国家,处理国务"的意思。亦指治理来自世界或者全球事务。最为著名的治世之道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理想社会。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

  • 中文名称 治世
  • 外文名称 times of peace
  • 拼音 zhìshì
  • 词性 名词

词目

  治世

拼音

  zhìshì

基本解释

  [times of peace]来自∶名词,和平昌盛之世

  [conduct state affairs]∶动词,管理国家,处理国务,治理国家

引证解释

  1、太平盛世。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笔运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荀子·大略》:"故360百科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天论》: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宋 秦观 《王朴论》:"﹝ 王朴 ﹞虽出於 五代 扰攘倾侧之中,然其器识学术,虽治世士大夫与之比者寡。"

  明 景元十液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子即极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2、治天下,治国。

  《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明 吴从善 《序》:"其所抱负经画,可己井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

  鲁迅 《南腔员至化步北调集·谣言世家》:"当 钱大王 治世的时候,人民维图晶角调被刮得衣裤全无。"

儒家观点

  治世,儒家的政治概念,意为太平清明之世,与 "乱世" 对举。

  《荀子·天论》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儒家把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之世称为治世,把政治昏暗、社会动乱之世称为乱世。

  治世标准

  1、人民生活富足,不过度劳累;

  2、上下风气正,人民知书达理,治安好,人能保持心中的仁善;

  3、政治清明,不腐化,贪官污吏、酷吏少,上层道德修养高;

  4、国力强盛,军队素质高,不乱发动战争

  治世成因

  统治者道德好,治国有方,轻徭薄赋;好的政令能够执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国力较强,内部和平。

  中国历史上的治世(秦以后)

  1、文景汉武之治,西汉,约前1印还80--约前105年,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国内平和,轻徭薄赋,对外战争大胜,奠定大一统版图;

 快比言推当热究六排气知 2、昭宣中兴,西汉,约前87年--前48年,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西汉国力达到极盛;

  3、光武明章之治,东汉,约25-约90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民风质朴,国泰民安;

  4、永元之隆,东汉,约79年―105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四夷宾服,对外战争大胜,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5、元书先证著确检伯嘉盛世,刘宋,约424--450年,政治清明,人民怎娘静少非安乐,民风善良;

  6、开皇之治,隋,约581-演厂处入-604年,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国力强盛,国家富有,对外战争大胜;

 老责举去并 7、贞观永徽之治,唐,627至--约660年,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国力雄厚,四夷宾服,对外战争林输父青当机大胜;

  8、开元盛世,唐,约712--约736年,国力强大,人民安乐,经济繁荣,文化盛世;

  9、仁宗之治,赵宋,约1010-必欢随轴脚括-1060年,经济繁荣,人民安乐,国内和平;

  10,洪武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明,1370--1449年,经济繁荣,人民安乐,国力强盛,对外战争大胜;

  11,康雍乾盛世,清,约1690--约1750年,经济繁荣,实圆准国力强大,开疆扩土。

  关于某些盛世的争

  唐武周660年--712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角诗重色质易须什达敌绝然政治黑暗,酷吏横行,不能称为治世;

  清康乾盛世,有人说为1661--东断证尼的1796年,实际约充专观边领急待迅超1690年以前,清朝经济虚弱,战乱较多,1750年以后,清朝大为腐败,不为治世。

  

三大治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周秦至明清,相继有九个统一的王朝。其间,王朝治世和盛世的出现,作为历史画卷中的亮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谈论的中国古代治世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应是"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而西周文明、"汉武盛世"和"开元盛世",则是三大治世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西周、西汉、大唐三个王朝文明的成就与影响是辉煌而久远的。西周礼乐、汉族、汉人、汉语、汉字、汉学和唐人、唐服、海外唐人街,即是西周、西汉、大唐文明流传至今并得到世人认同的文化符号 。

道家观点

  老子的哲学思考,从天道问题讲起,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道问题上。他提出"道"的观念,有现实的针对性,那就是要为当时的乱世找到一条解救之道。

为腹不为目

  老子关于圣人的说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并作焉而不为始。"(《道德经》第二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道德经》第十二章)

  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显然有别于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儒家推崇的圣人,着眼于"迹",着眼于"为目",不实惠也不实用,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而老子推崇的圣人,着眼于"道",着眼于"为腹",反对做表面文章。

  老子从"道不可说"的本体论出发,不承认形式美的有用性。同时,他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效性。老子认为,世俗世界中的所谓美、所谓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他要求超越相对,进入绝对,领略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真正的美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美、内秀之美,真正的善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善、内秀之善。以道为基础,真善美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复归于朴"、"返璞归真"。老子所倡导的纯朴之善、内秀之善,主张为人朴实无华、真情相待、无为洒脱,成为传统伦理思想中抨击伪善之风的利器。老子敬慕的圣人,与儒家有别,乃是一种"得道"的人格、达观的人格、潇洒的人格、超脱的人格。借用方东美的话说,儒家敬慕的圣人是"时际人",道家敬慕的圣人是太空人。

无为而治

  有些研究者常常批评道家,以为道家不重视实行,只喜欢玄谈冥想、坐而论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道家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有分歧,但在重行这一点上,同儒家并没有分歧。众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视"道"的观念。他们所讲究的"道",就内含着"行道"的意思。他们历来反对仅仅把道当做言说的对象而不去实行,故而老子才提出"绝学无忧"、"绝圣去智"、"道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警世之论。在《道德经》五千言中,我们透过那些貌似玄虚的话语,很容易发现老子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对治世之道的关注。老子治世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我觉得,"无为而治"的原则包含着三层意思:

低姿态

  老子认为,掌权者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下层面前,应当采取一种低姿态。举个例子来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掌权者千万不能摆架子,千万不可刚愎自用;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君王应该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把自己当成"寡人"。老子的本意是想让君王以寡人自谦,保持一种低姿态,没想到"称孤道寡"后来却成了君王的专称,成了实际上的高姿态。这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无常心

  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十九章)这句话今天就是"以人为本"的意思。老子强调,掌权者要为百姓着想,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不能有常心、有私心。在重视民心、民意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是一致的,但各自施政方针不同。儒家要求掌权者施仁政于民,老子觉得没有必要,他的主张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君王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小国寡民

  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理想社会。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有的论者指责道家搞复古倒退,要把人类拉到远古的蒙昧状态,恐怕是一种误解。他们仅从字面上解释老子,没有了解老子这样说的真意。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没有交往,因而也就没有冲突,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处,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种道家式的小康社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治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