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雨,198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者概斯子演并做孩学中文系,从事过教师、记者、编辑来自、销售、广告烟地第花类注限气令策划、市场营销、商业咨询等行业,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坚持独立思考和良知写作,直面人生,,关怀弱势;拒绝谎言和伪文学,坚守批判现土女毛和雨末衣实主义伟大传统。
- 中文名称 李红雨
- 国籍 中国
- 职业 教师、记者、编辑
- 毕业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
- 主要成就 《天疫》、《美好的仗》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天疫》、《美好的仗》(已出版)
来自电影剧本:《大沉没行期》、《春天的秘密》、《喜乐的心》、《张自忠》、《分享》、《英王陈玉成》
用史诗还原真实-360百科-评长篇小说《美好的仗》
作者:钟溪
《美好的仗》是一部以晚清传教士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这类题材的汉语小说。境需想味金呀提两这部纵横晚清至民国半个世纪,贯穿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非基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修带件,具有跨文化视野的史诗型作宣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正哥百用更加成熟的心智,审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互动。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无疑是开先河之赶差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钟衣啊体长 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于1840宁易秋歌克动吸触短章胶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屈辱和挫折,古老的东方帝国踏上了艰难的现代化之路。从仇洋到崇洋,从崇洋再到仇洋,从仇洋又回到崇洋……百多年来,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见解始终在两极间跳跃;直到进入协促功些采许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浪潮,使中国社会彻底嵌入世界文明体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逐渐理智、成熟和完整。曾几何时,基督教被曲解为精神鸦片,传教士被斥责为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建立了信仰,这些妖魔化的外衣纷纷脱落。《美好转烈少沙换的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小说主人公--英国传教士理查德,是作者塑造的百多年来成千上万来华传教士的一个典型。年轻的理查德为了响应主的呼召,拒绝了哥哥约翰合作经商的邀请,毅然决然前往中国,将上帝之爱与科学传给异乡的陌拉督会多续致学亲茶众兵生人。然而,等待他的不是风平浪静的田园生活,而是一连串冲突和挑战。从乡村到城镇,理查乎甚久异管动德依靠信仰,从容应对,化解了一次次危机,也将爱的福音灌入中国人的心灵。小说前十章主要是写理查德治病救人、赈灾济贫、传播福音、兴办教育、普及科学等事迹,矛盾冲突不断,高潮迭起,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节奏明快,画面感强扬重往转未司灯会。作者采用近似电影剧本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加了可读性,哪讲衡布轴感坏每领也为未来的影视开发打下基础。
如果说理查德是西方文明的象刻征,作者也同时塑造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卫道士--知县余顽和老中医胡道庸。为了治病救人,理查德指斥中医的种种弊端,激绍笑误怒了胡道庸等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但西医救死扶伤的事实却让中国人相信了科学的力量。同样,两千年传统儒家思想与理查德的基督教信仰也是势不两立,作者用祈雨的情节高度概括微厚区示旧素南个宗呀简地展示了这种斗争。中西方文明碰撞,就是借着这些生活中的琐碎事件渐次展开,丰满着小说的血肉。在前十章,两种文明的冲突不断累积,为第十六章的义和团运动,也就是小说的最高潮部分埋下伏笔。
从第十一章开始,理查德告别普通中国人,进入宫廷,参与清帝国的政治改革,希望借此改变中国被列强欺掉但真花坚害绿程克话最侮的命运。但是,以西太后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葬送了理查德和变法派的改革理想。与此同时,仇外仇洋的矛盾累积到最大化,一场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排外浪潮--义和团运动爆发了。在这场动乱中,理查德妻子珍妮的哥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史密斯,随同众多的中国基督徒惨遭杀害。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来华传教士以英美两国最为踊跃,人数最多。作者塑造了浸礼会的理查德,这个英国传教士的典型,同时也没有忽略美国传教士的贡献--用长老会的史密斯和珍妮兄妹来代表。随着情节的发展,珍妮成为理查德的妻子,史密斯牺牲在义和团刀下,珍妮也在后来的东北鼠疫防治中献出生命。这样,通过情节安排,作者巧妙地取得了均衡--英美两国传教士都对中国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和牺牲,这种安排也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准确概括。
孙中山是作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次要人物。将孙中山写进小说,既有史实的依托,更有情节的需要,也有作者借用名人、增加卖点的意图。从小说内容来说,孙中山号召暴力革命,与主张改良的理查德构成一对矛盾,使得小说的冲突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曲折。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孙中山串联起诸多重大事件,如宋教仁遇害,袁世凯复辟帝制等等。这些虽是蜻蜓点水,着墨不多,却有效延展了小说的宽度和厚度,呈现出一种史诗性的视野,更为作品的主题多义和深度开掘提供了可能。
在小说最后两章,作者通过历史上的非基运动,掀起了又一个情节高潮,也为主人公理查德的悲剧色彩染上更重的一笔。非基运动就是20世纪20年代由非基督教组织发起,在中国发生的又一起排斥基督教的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不同的是,前一场排外的主力军是底层民众,这次则是知识分子。当时正值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知识分子目睹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列强之间残酷杀戮,更坚定了上帝的虚无。中国的知识阶层达成共识: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才能救中国,耶先生(基督教)只是麻痹人们的精神鸦片。
持续多年的非基运动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打击,其结果之一便是取消了外籍人士办学的权利,基督教也从课堂中被驱逐出去。小说主人公理查德受到曾经是自己学生的背叛,灰溜溜地回到英国;他的第二任中国妻子,也因不堪压力同他分手。曾经被誉为海外传道英雄的理查德,孑然一身回到故乡,满怀困惑忧伤。结尾部分,作者通过理查德与哥哥约翰溪边垂钓时的对话,将小说第一主题揭示出来:中国人到底需不需要上帝?
如果我们回到小说的最初,就会发现这个主题已经做了预设。当时约翰反对理查德去中国传教的理由就是:中国人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自己的哲学,他们不需要西方的上帝。五十年后,当理查德经历两次重大的排外运动,步履蹒跚地回到故乡,答案清晰无比地告诉他,哥哥是对的。中国人接受了他和哥哥带去的科学、教育、慈善等西洋文化,却将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宗教挡在了门外。作者通过兄弟两人不同的命运,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这一主题:哥哥约翰在中国发了大财,成为亿万富翁;弟弟理查德却伤痕累累,前功尽弃。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安排了一个比较温暖的结局:理查德的第二任中国妻子最终回到他身边,而且还带了几个学生。这象征着理查德五十年的福音耕耘,并非全无收获;但与其初衷相比,简直九牛一毛。这种结局处理,既是作者对全书涂抹的一层亮色,也是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用故事还原历史,是讲述者的天职;就这部小说的内容而言,作者无愧于这一使命。
小说结束的年代是上个世纪前半叶,距离今天的中国又过了近百年。进入二十世纪中叶,抛弃了上帝的中国人在遭遇了诸多变故和伤痛之后,终于发现了耶先生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每到礼拜日,优美的赞美歌声都会在城市和乡村上空飘扬。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摘下有色眼镜,宽容达观地看着身边的人走进大大小小的教堂。小说主人公理查德当年遭受的困惑和苦楚,一去不复返了。这部小说能够顺利面世,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有句俗话:吃水不忘挖井人。百多年来,成千上万的来华传教士前仆后继,为中国带来进步文明;而以艺术形式感恩和怀念的,《美好的仗》是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启发后人,推陈出新。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明互动的成熟审视才刚刚开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中,挖掘出更宝贵的光影,呈献给地球村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