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纮,是指皇帝冕冠上的系绳,是丝绦的一种。用组为之,以其组从下屈而上属之,於两旁垂馀为缨。天子来自冕冠用朱纮,诸侯用青组纮,大夫士用缁组纮。
奈良时代,组纮及其编织传入日本。其技法被称为唐组。1956年,京都西阵的有职丝组物师松叶屋第13代传人深见重助入选日本人间国宝。
- 中文名称 纮
- 部首 糹
- 部外笔画 4
- 总笔画 10
- 相关名词 丝绦、组绶
词典来自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糹 部外笔画:4 360百科总笔画:10

五笔86:XD氧婷新CY 五笔98:XDCY 仓颉:VFKI
笔顺编号:554右雷吸4441354 四角号码:249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D18
基本字义
1. 见"纮"。 常用作人名。《明史·申时行传》:"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八纮:八方太极远的地方。《后汉书·冯衍传》:"上陇阪,陟高冈,游精宇宙,流目八纮。"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子收训 《广韵》戸萌切《集韵》乎萌切《韵会》乎盲切,$音宏。《正韵》煤切挥案验苏率胡盲切,音横。《说文》础集林解席形刘进东沿冠卷也。或从弘作紭。《仪礼·士冠礼》缁组纮。《注》屈组为纮,垂为饰。《礼·杂记》管仲镂簋朱纮。《注》冠有筓者为纮,纮在缨处,两端上属,下不结。《左传·桓二年》衡紞纮綖。《注》纮,缨从下而上者。《疏》纮缨皆以组为之,所以结冠于人首也。纮用一组,从下屈而上属之於两旁,结之於颔下,垂其馀也。
又《仪礼·大射礼》鼗鼓倚于颂磬西纮。《注》纮,编磬绳也。
又《淮南子·原道训》纮宇宙而章三光。《注》纮,纲也。
又《淮南子·地形训》八殥之外有八纮。《注》纮,维也。来自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纮。
又《淮南子·精神训》天地之道至纮以大。《注》纮,宏也。
又《韵补》如今读叶先韵。《360百科司马相如·上林赋》道尽途殚,回车而还。消摇乎襄羊,降集乎北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