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梅兰竹菊》是2009年6月1日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来自的图书,作者是齐白石。
- 书名 齐白石梅兰竹菊
- 又名 梅兰竹菊
- 作者 齐白石
- 原版名称 梅兰竹菊
- 译者 绘画:齐白石
内容简介
齐白石梅兰竹菊
洁白的宣纸上,来自通红的花朵、墨黑的枝干,给人以强烈的色彩刺激;野、叠、破、乱,枝柯横伸直撞,花朵凌乱怒放。在有限的画幅中,齐白石晚年笔下的梅花,传递给观赏者的360百科是一个个生命的强符。
梅、兰、竹、菊在中国花鸟画中被称为"四君子",由来已久。特别是"比兴"手法在文人画中的运用,借此来作为画家意识形态的反映,通过梅兰竹菊来表达人所易知的立意,即不同流俗的人格品质与高风亮节。于是, "四君子"白宋代以来,被画家反复图胶理三就切阳型弦再伤游画。而在这可说是被画滥了的老题材上,齐白石也能"突围"出来,有所创新和发展。
画梅
不妨将齐白石画梅与吴昌硕稍作比较,便可从中体味齐白石从前人技法上的借鉴与学习,以及生发专收云此击新味出的新特点。
吴昌硕画梅主干自下盘曲翻折而上,枝条纠结,郁勃纵横,并多作"女"字形交叉,树干墨色浓重,笔枯而带飞白,纯由作篆作草之笔出之,苍劲老辣,如金错刀,花瓣有开有合,圈圈点点,似不经意,又无一废笔。 "画梅秀劲独杨补之,奇特独尹和伯,苍老独吴缶老,此三君皆绝伦,吾别无道路可行矣。"面对杨补之、尹和伯、吴昌硕三人画的梅,齐白石一时感到"别无道路它扬始括济练探待沙可行矣",但最终他还是汲取吴昌硕画梅法,而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吴的路子。他60岁后画梅,枝条交叉奔放,偶近方形,也有承吴的"女"字形;枝干为粗笔,苍老如铁,花为点瓣,花形夸鲜拉练烧获张变形,花蕊大胆地作装饰性排列处理。这些看似年迈糊涂所为,没了章法,实则更加雄浑苍劲,神似夸张。
吴昌硕画花卉善于用色,对色彩的情调把握准确,喜重墨重彩并用,大红大绿对比,发挥左粮督星器里等众反色彩斑斓之美。 画红梅,吴采用西洋红放为主而和以胭脂的?复色画法",鲜艳中有沉厚的浓淡变化;齐则用纯净的西洋红平涂,纯而又纯,红艳至极,还将梅枝干和花蕊变色为重墨,使红艳的红梅在墨色映衬下更加明占益控存宪从线就伤认亮清新 。
画兰
兰生幽谷底模容宜伟蒸,不染世尘,齐白石画兰也有别于历代画家笔下那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大胆地添画上蚱蜢、碧蛾、甲虫之类,不仅饶有生趣,也将幽兰"移来自植"回了世俗人间。他画兰往往以干枯重墨画兰叶,以湿润淡墨或嫩绿颜色画花,取得了对比强烈视觉效果。
吴昌硕居沪上"去驻随缘室"时,其与张子祥、胡公寿、蒲360百科作英、任伯年、高邕之、陆廉夫等人私交尤笃,常相互切磋绘画技艺。因他早年曾在收藏家吴平斋、潘郑盒、吴止敬等人处获观大量鼎业缺反列彝碑版及古书画真迹,故其将篆籀的笔法、体势融器投话心兵衣还满院英告人绘画,深得纯朴沉厚之趣,既能融前人法度,又不为成法所囿,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较之古人,缶翁画兰虽少了几分娟秀妩媚,却多了一些古穆朴厚之势,笔下豪迈跌宕,畅快淋漓 。
画竹
传全齐老说,画家如何画好竹 ,这是一个关于眼、心、手的问题吸硫煤酸盾国守道见胞议。画家"眼中的竹"是大自然的客观实在,是没有意义和思想的纯物质的东西。而画家"心中的竹"就不同了,它附加了画家内心的意识、感悟和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种有情感、意义和思想的艺术印象--其实也就是"成竹在胸"。画家画竹 最关键还是"手中的竹",因为心中之竹必须通过手才能够画出来,真正的画竹大师绝对热后本领督希不是眼高手低的"鉴赏家",他们必须"手怀绝技",然后才能"妙手成竹"--画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画菊
齐白石一生画菊花 很多,除了陶渊明和历代文人的影销越怕久完响,主要是因为菊花与他的早年记忆有很多关联,而他也喜欢菊花所象征的秋胡体复原认情晶刻须浓天和"独耐人间冷"的品格。他曾写诗说:"少年乐事怕追寻,一刻秋光值万金。记得那人同看菊,一双蟋蟀出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