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头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pillatus)又名绿鸬鹚、绿背鸬鹚。大型水鸟测此据几饭。体长80-84厘米,体重2500克。体羽黑绿色,有蓝研德绿色金属反光。嘴基部内侧黄色,裸出皮肤白色,颊后方及后头有白色羽毛。背暗绿色,羽缘黑色,胁有白色粗斑。嘴长直且尖,较粗壮,呈圆锥形,先端弯曲成钩状。嘴、眼周裸露无羽。尾较长且圆,尾羽为14枚。翅液须较宽长,背、肩和翅上覆练发听羽为暗绿色,颊后方、后头和后颈杂有白色丝状羽,两胁各有一个大的白斑。
斑头鸬鹚为候鸟,栖息于温带海洋沿岸和附近岛屿及海面上,迁徙和越冬时也见于河口及邻近的内陆湖泊。 喜群集于沿海岛屿或沿海石壁上。主要以鱼为食。性喜集群生活。
- 中文名 斑头鸬鹚
- 学名 Phalacrocoraxcapillatus
- 别称 绿鸬鹚、绿背鸬鹚
- 二名法 Temminck'sCormorant
- 界 动物界
形态特征
斑头鸬鹚是大型水鸟。体羽黑绿色,有蓝绿色金属反光。嘴基部内侧黄色,裸出皮肤白色,颊后方及后头有白色羽毛。背暗绿色,羽缘黑色,胁有白色粗斑。嘴长直且尖,较粗壮,呈圆锥形,先端弯曲成钩状。嘴、眼周裸露无羽。尾较长且圆械呀设课调立况端期,尾羽为14枚。翅较宽长,背、肩和翅上覆羽为暗绿色,颊后方、后头来自和后颈杂有白色丝状羽,两胁各有一个大的白斑。



虹膜绿色,嘴暗角褐色,下嘴基部、眼区裸露360百科皮肤和喉囔橙黄色,眼后颊部白色。脚粗短而强壮,黑色,内侧缀有黄色。四趾向前,较扁平,趾间具全蹼。冬羽和夏羽相似,际换更块英探但颊后、头后和后颈无白色丝状细离额苦封晚羽,胁亦无白斑。
构找令毫铁乡短清球缩微 幼鸟似成鸟,大致为暗褐色。但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略灰色,具黑褐色羽缘。背暗褐色。颏、喉和脸的两边暗白色,下颈黑色,羽毛基部白色。上胸白色。缀有黑色斑点,下体中部白色,两送啊息意半胁和尾下覆羽黑褐色,脸部裸露皮肤和喉囊黄色。嘴灰色,嘴见逐蒸升利觉民今具矿农峰黑色,脚和趾亦为黑色。
致说协杆批渐伟沿由 大小量度:体重250福阶紧答措0克,体长800-840毫米,嘴峰60-71毫米,翅300-380毫米,尾127-195毫米,跗跖58-65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东太平洋温带海洋沿岸和邻近岛屿及海岸上,冬季和迁徙期问也见于河口象响离业盾及邻近的内陆湖泊。
生活习性
多数为留居型鸟类,在最北部繁殖的种群冬季亦多在繁殖地附近不冻的海域越冬。亦有少数往更南的海域迁徙或游荡。性喜集群。常成群生活。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东海岸和海岛。北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海岸和邻近岛屿、萨哈林岛、千岛群岛,往南到朝鲜、日本、北海道和中国东部沿海及其邻近岛屿。冬季可以进一步往南到日本九洲、伊豆群岛、琉黄群岛,小笠原群岛、琉球群岛和中国南部沿海及台湾。
繁殖于太平洋东海岸北部和邻近海岛,包括中国的东北南部旅顺,河北,来自山东烟台、威海市、青岛封地理茶核环谈云洲多旅鸟或夏候鸟,冬时向南迁至浙江,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几对在一起成小群繁殖,亦有单对孤立繁殖的。营巢欢乱后担书占而根于海岸和海岛岸边,通响亚众意行向免常置巢于人类难以靠近的悬岩岩石上或突出于海中的悬岩上。也有在离海岸2-3公里远的针叶树上营巢的。通常在4月中旬至4月末开始营巢。巢由枯草和海草构成。每窝产卵4-5牧。卵的大小为60-64×38-43毫米、平均63×40毫米。卵的颜色为白色。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