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鄯善县

鄯善县隶属新疆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南麓的吐鲁番盆地东侧,北与木垒县、奇台县为邻,东经七克弦校距没离家李围台镇连接哈密市七角井乡,西部吐峪沟苏巴什村与吐鲁番市胜金乡接壤,南部经南湖戈壁至觉罗塔格与若羌县、尉犁县为界。境域总面积398句程开衣致号00平方千米,约占新疆总面积的2.5% 。辖5个镇、5个乡,总人口231297人(2010年)。

鄯善油田是中国第你国亮雷担布一个大型株罗系油田,也是中国第一流油田。

  • 中文名 鄯善县
  • 面积 39800平方千米
  • 外文名 Shanshan
  • 人口 23万人(2014年)
  • 别名 蒲昌,辟展,皮羌,中国第一滨沙城市

历史沿革

  西汉时为狐胡国地。

鄯善夜景

  东汉时并入车师前国。

  唐置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

施批背级罗编田  宋属高昌回鹘王国。

精型约别宜谓施  元代称作鲁克察克,元末改称柳城,到明代又称作柳陈、鲁陈等,即今鲁克沁。

  明正统年间并入吐鲁番,称作"必残"。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辟展办事大臣,来自并建吐鲁番六城,辟展为六城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鄯善县,隶吐鲁番直隶厅。现属吐鲁番地区。

  清末新疆巡抚饶应祺在《会奏新疆增改府厅州县各缺》中记载:"辟展地为古鄯善国,名曰鄯善县",因于此置鄯善县。但古鄯善国故址并不在今鄯善县,而是在今若羌县境。故鄯善是因古鄯善国为名而非故地。

  光绪二十八年设鄯善县360百科。以汉古国名命名。意细正令饭掌又称"皮羌",系维吾尔语,意为"马兰草"。也有认为与唐代"蒲昌"一名有关。"必残"、"辟展"慢态根家夫就斯前都是维吾尔语名"皮羌"的同名异译。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吐鲁番地区撤地设市,鄯善县隶属于吐鲁番市。

地理环境

位置

  鄯善县地处库木塔格山(沙山)北麓,西接火焰山东端。三面环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为博格达山,中部为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南部为戈壁和沙漠。“绿不退,沙不进”,作为“世杀攻服该研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相恋的沙漠”,库木塔劳终极格沙漠可谓闻名遐迩。而与之相毗邻的城市——鄯善

鄯善地貌

气候

  鄯善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1.3℃,年均降水若祖兵青浓盐前支25毫米。夏热(7月平均气温29.2~33℃,曾出现过48℃高温),冬冷(1月平均气温-10℃~11℃,最低气温出现过-28.7~-29.7℃),春旱干燥(年降水量为17.6~25.3毫米,但蒸发量极大,为2 751~3 216.6毫米),热量丰富(≥10℃积温为4 522.6~5 5顺田伟凯世按列表会水48.9℃),日照充足(日照时数2 900宁板客称继活~3 100小时),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14.3~15.9℃,最大可世井达17~26.6℃)高停,无霜期长(192~224天)。

地形

  鄯善县地形地貌特点鲜明,三面环山,一面临近世界海平面最低点的艾丁湖,全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坡度缓平的倾斜面。北部因为搭界于天山,山高坡陡,南部为大漠戈壁和丘陵带,相对平缓。全境地势高山区最高峰为4110.7米,最低处在吐鲁番市艾丁湖东部,低于海平面153米。地势地形构造为:火焰山占总面积的7.30%,南戈壁和觉罗官犯我丰根塔格山占总面积的64.4%,沙山沙漠占10.7%,火焰山以北至天山的戈壁带总面积的9.4%,平原绿洲只占2.3%,另有5.7%是盐碱地。

火焰山景区

行政区划

  2000年,鄯善县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鄯善镇、七克台镇、鄯善火车站镇、连木沁镇、鲁克沁镇、辟展乡、东巴扎回族、吐峪沟乡、达朗坎乡、迪坎乡。县人民政府驻鄯善镇。

  鄯善镇辖8个社区、第顺菜得意翻2个村委会:团结东路社区、鸿雁社区、庭子路社区、卫生路社区、育才路社区、沙园路社区、蒲昌路社区、双水磨社区、巴扎村、铁提尔村。

  七克台镇辖8个许穿七声并另克兰那消皇村委会:巴喀村、台孜村、库木坎儿孜村、七克台村、南湖村、热阿运村、黄家坎来自村、亚喀坎儿孜村。

  鄯善火车站镇辖4个社区:金椅社360百科区、振兴社区、兴约以半烈景态业社区、友好社区。

  连木沁镇辖10个村委会:连木沁巴扎村、连木沁坎村、连木沁阿斯坦村、库木买支川你商坚破游优顶前身里村、尤库日买里村、曲旺尔村、阿克墩村、汗都夏村、苏克协尔村、汗都坎村。

  鲁克浓快素样够并义你沁镇辖9个村委会:阔纳夏村、三个桥村、吐格曼博依村、托万买里村、报称首阿曼夏村、赛尔克甫村、迪汗苏村、英夏买里村、沙调斤坎村。

  辟展乡辖11个村委会:东湖村、小东湖村、马场村、乔克塔木村拉煤操临础作、克其克村、树柏沟村曾头上、兰干村、英也尔村、柯布流十医柯亚村、库尔干村、米全球烈错英卡格托尔村。

  达朗坎乡辖6个村委会:乔亚村、拜什塔木村、玉旺克尔村、央布拉克村、英坎立境答声副确并变派儿孜村、阿扎提村。

  吐峪沟乡辖7个村委会:潘家坎儿孜村、洋海村、吐峪沟村、苏贝希夏村、泽日甫坎儿孜村、麻依增坎儿孜村、吐峪沟克尔火焰山村。迪坎乡辖5个村委会:迪坎尔村、坎儿孜库勒村、托特坎儿孜村、玉尔门村、也比织诉工晶良来社边布蛋扎坎儿孜村。

  东巴扎回族乡辖4个村齐质坚古变阶委会:后梁村、前街村、塔乌村、艾孜拉村。

所获荣誉

  千年古镇,万里征程。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和外界支持下伯他全余的,鄯善县先后获得:

  “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

  “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全国未要厚掌器检信永握娘就文明县城”

  “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

  “自治区优秀平安县”

  “自治区园林县城”

  “国家卫生县城”

  “第三次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

  “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命明挥鲁县”等20多项国家级、自了营财异民形华水严章治区级荣誉称号,连续五届被自治区评为城市“天山杯”竞赛先进县城等称号,成为人们生活、创业、经商、旅游的一块热土。

自然资源

动物

  鄯善县境内的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独特,野生动物众多,并因其特有性和生态脆弱性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野骆驼是世界上骆驼科真驼属仅存的野生种,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野骆驼已成为地球上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野生动物,世界上野骆驼仅存活有800多峰,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植物

  2007年10月,中国对库姆塔格沙漠的首次大规模、多学科综合科考,科学家们获得了新发现——“沙生柽柳”,科学家称,这些新发现对研究该沙漠具有重要意义。“沙生柽柳”新的分布区,这对研究抗旱植物、防止沙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是中国沙漠科学家第一次在该沙漠发现这种植物种。专家称,沙生柽柳的发现对研究库姆塔格沙漠古疏勒河水系流域的植物物种生长、气候演变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联合科考队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林光辉指出,该植物物种的发现,对研究库姆塔格沙漠古疏勒河水系流域的植物多样性、气候演变以及中国的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联合科考队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介绍说,沙生柽柳又名"塔克拉玛干柽柳",此前仅在新疆的和田河、塔里木河和安迪尔河中下游的地下水位较高的沙丘里发现有分布。此次在极端干旱的库姆塔格沙漠腹地流动沙丘里发现有活的沙生柽柳生存,十分难得。科考队采集了50多个植物标本和样品,将对带回的沙生柽柳插穗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并进一步开展生物学特性的有关研究。

矿藏

  鄯善县境内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花岗岩、煤炭、铁矿、黄金、膨润土、钠硝石等矿产资源4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产12种,石油、天然气、煤炭、花岗岩、钠硝石、铁、铜、铅锌、黄金、菱镁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全国十大矿产资源县、世界十大煤炭资源地、中国第二大膨润土资源地和世界第一大钠硝石资源地。

  ● 石油

  吐鲁番--哈密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三大沉积盆地之一,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鄯善县域内石油储量达15.75亿吨, 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98亿吨,可采石油储量7892万吨, 预测天然气资源量为3650亿方,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970亿立方,可采天然气储量增至547亿方。1991年2月, 吐哈石油会战指挥部在鄯善成立,鄯善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株罗系油田,属中丰度、低 渗透、中产量油田,也是中国第一流油田。

  ● 钠硝石

  矿产地有3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2处。分布于小草湖、七克台及吐峪沟至赛尔盖甫等地。小草湖钠硝石矿床现保有矿石储量794.9万吨,硝酸钠72.7万吨,生产规模2万吨/年。七克台境内库木塔格矿区发现1万多平方公里范围、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已检查明硝酸钠储量达到1.84亿吨,可供开采储量达1.54亿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大钠硝石矿。

鄯善油田

  ● 铁矿

  资源极为丰富,是区内最优势矿种之一,已发现铁矿产地145处,其中工业矿床25处(大型2处、中型6处、小型17处),矿点120处。铁矿主要分布在觉罗塔格成矿区的红云滩--铁岭--赤龙峰一带和南天山成矿区的梧桐沟-帕尔岗一带。铁矿地质普查储量3亿吨,详查储量1.1亿吨,其中富矿10374.12万吨,其中磁铁矿8552万吨,褐铁矿5989万吨,赤铁矿14922万吨。鄯善县现有铁矿24个,现保有储量为10888.22万吨。

  ● 煤炭

  资源相当丰富,但勘查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于火焰山南侧的艾丁湖--七克台--沙尔湖一带,北测沿台北凹陷边缘零星分布于二塘沟-柯柯亚--坎尔其一带,已发现的18处矿产地中,大型煤田2处、中型井田2处、小型矿床5处、煤矿点9处。已知主要矿床在南部有艾丁湖煤田、底湖煤田、沙西煤田,北部有二塘沟煤田、柯柯亚煤田。

  ● 石材

  鄯善县花岗岩、大理石资源十分丰富,品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矿区,矿区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资源储量4000万立方米,预测储量20亿立方米,拥有世界上罕见的红色系列巨型整体矿山"鄯善红"和灰色系列巨型花岗岩整体矿山"雪莲花",其中"鄯善红"被评为中国名特优石材品种,深受国内外石材用户的欢迎,此外还拥有"天山绿"、"灰麻"、"白麻"、"木纹石"等多个品种。鄯善花岗岩矿具有储量大、埋藏浅,整体性好、出材率高、色差小、易开采等特点。

光热

  鄯善县地处亚洲腹部。由于远离海洋,群山环绕,地貌复杂,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夏热冬冷,春旱干燥,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对于棉花、葡萄和甜西瓜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尤其是对提高葡萄、甜西瓜的品质更为突出。

  鄯善县光热资源非常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31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0-70%,年辐射总量稳定5200MJ/㎡-5900MJ/㎡之间,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约为5700JM/㎡,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高10-15%。县域太阳能资源总量超过2.25x?10 14 MJ,在东疆地区名列第二。  (2015)

风能

  鄯善县境内的七克台百里风区,是新疆境内面积最大,风质最优的九大风区之一。此处多偏北大风,定时最大风速达29m/s,非定时出现的最大风速可达40米以上。据鄯善县气象局统计(因百里风区的大风多成片出现,范围较大,风区附近测站的风力资料可作参考),百里风区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平均每年约200天,年平均风力在5级左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2月份风力开始增大,春、夏季风力最大,平均风力达9.0m/s以上,秋季开始减小,冬季风力最小,平均风力5m/s。各月最多风向均为北风,占全年各风向出现次数的37%, 8级(约17-20m/s)以上大风大多为偏北风。大风多在14-17时起风,刮风12-15小时的约占总次数的81%,大风持续40小时或更长的约占6%,持续时间少于12小时的约占13%。

  鄯善县楼兰风电场规划总装机容量500MW。风电场所在的十三间房风区(百里风区),面积1.69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风速达8.7米/秒,风能储量5448.7万KW,技术开发量4277.2万KW,中心区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达734W/M2,年有效风速没小时在6800小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疆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2015)

土壤

  鄯善县的土壤资源非常丰富,现有耕地、休闲地及农田四周的少数撂荒地共计47万亩,约占鄯善县总面积的0.8%;可垦荒地90万亩,约占鄯善县总面积的1.52%。

鄯善沙漠公园

  鄯善县土壤类型很多。农耕土壤主要是灌耕土,约有26.7万亩,占农田的56.3%,鄯善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次为灌淤土,约有8.2万亩,占17.4%。潮土有9.5万亩,占20.2%。风沙土、灌溉棕漠土等有2.88万亩,占6.1%)。

地下水

  天山水系的二唐沟、柯柯亚和坎尔其3条河谷是鄯善县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人口民族

  2015年,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鄯善县总人口23.13万人。

  鄯善县各个乡镇的人口分布及主体民族比例:东巴扎回族为主、火车站汉族为主、新城汉族、辟展乡汉族、回族、维族为主、鲁克沁、连木心、达浪坎维族多、七克台维族多。鄯善县人口维族为主,其次是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鄯善县完成生产总值147.62亿元,增长3.61%;工业增加值93.69亿元,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增长1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3亿元,增长0.8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280元,增长12.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909元,增收1295元,增长15.03%。   

鄯善县文化广场

工业

  2007年,鄯善县完成了4个35KV变电所、20余公里功能区道路建设。入园企业已达到100余家,吸纳就业人员达到10000余人。盛宝40万吨铅锌选厂、华恒海绵铁(一期6万吨)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建成投产。石化、石材、无机盐化工、铁、煤、有色金属、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开展风险勘查,引进中国黄金集团、北京联合矿业、北京新华联、北京聚龙集团、河北厚旺等大企业进入风险勘查领域。完成楼兰酒业、石英滩金矿一厂等九个技改项目。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4.8点。

农业

  2007年,鄯善县实施"退粮还经"、"退棉增效"战略,全部退出小麦种植,棉花正播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哈密瓜品牌战略,精品哈密瓜亩均收入达到3110元;石榴、蔬菜等经济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积极培育高效农业,投入1700余万元资金,发展设施农业3574亩,在全疆率先引进推广了山东第五代温室。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9万人次,实现"农转非"2713人,劳动力转移2.58万人次,劳务创收达到了2675万元。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全县牛羊育肥达100万头(只),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升达果品、四季鲜果业、兰泰果业等一批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全县预冷保鲜贮藏能力已达到1.3万吨,完成鲜食葡萄销售7.8万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节水面积达6.49万亩。改善农村饮水和交通条件,建设防病改水工程4处,解决了0.97 万人、2.35 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乡村道路建设290.6公里,农村客运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了24个示范(建设)村改造及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投入180万元补助资金,建设沼气池750座。

无核白葡萄

  鄯善县夏热冬冷,春旱干燥,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为葡萄、哈密瓜等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无核白葡萄、哈密瓜的原产地。1979年、1998年,鄯善县先后被授予“全国葡萄生产基地”和“中国哈密瓜之乡”资质。2013年,鄯善县葡萄面积20.5万亩,总产量约为41万吨;哈密瓜面积4.7万亩,总产量8.5万吨。   

第三产业

  2007年,库木塔格大沙漠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全县三星级酒店达到5家,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东润、金吐哈等6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物流业年产值达到了3.8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5615户,从业人员9318人,私营企业357户,从业人员7493人。

沙湖

社会事业

教育

  鄯善县有中小学76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1所,小学43所。汉文学校8所,民汉合校17所,民文学校51所。共有教职工3413人,其中:专任教师3281人(汉回教师919人,民族教师2362人),退休教师591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969人,中专学历教师1312人,高级职称教师113名,中级职称教师753名,初级职称教师3015名。中小学在校生36720人(民族学生22737人),其中:小学生20405人(城市7069人,农村13336人,汉族学生7779人,民族学生12626人),初中生12359人(城市4750人,农村7609人,汉族学生3849人,民族学生8510人),高中生3956人(城市2936人,农村1020人,汉族学生858人,民族学生3098人)。

鄯善县第二中学运动会

交通

  鄯善县西距吐鲁番市90公里、乌鲁木齐280公里,东距哈密340公里;兰新铁路、兰新高铁、连霍高速、亚欧光缆、西气东输管线贯穿全境,是亚欧大陆桥入疆第二站;木鄯公路贯通北疆东疆,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鄯善汽车站每天都有去首府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以及鲁克沁、连木沁、吐峪沟、七克台、迪坎尔等地的轿车和班车,

  距离鄯善火车站仅需30分的的车程,县内有1,2,6,8路公交车,直达各地。

  鄯善北高铁站,可坐公交车至高铁站,坐动车至首府乌鲁朩齐仅需2小时的车程。也有开往各站点的车次。

卫生

  鄯善县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取消起付线,实行住院费全免,到县城医院住院报销达到75%。鄯善县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全部执行药品零销售差价销售。2012年,在国家、自治区补助的基础上,鄯善县将新农合参合农牧民人均补助标准提高了70元,达到人均326元。新农合受益群众达12.08万人次,补助医疗费用3219万元。鄯善县七克台镇卫生院、鲁克沁镇中心卫生院、连木沁镇中心卫生院、迪坎尔乡卫生院等4所乡镇卫生院病床接纳能力达到210张,每年服务基层群众达30万人次。

市政

  2007年,鄯善县财政投入7450万元,完成了苗园路、柯柯亚路、北京路、天津路等25.8公里城市和园区道路建设,人均道路面积达33.62平方米,城市道路骨干网基本形成。完成了木卡姆民俗街一期工程;完成了城区312国道景观建设、新老城路绿化改造以及街心公园改造等项目,全面启动了西河坝生态恢复工程;拆除了10家单位围墙,实现还绿与民。完成24公里城市绿化节水设施和1200户居民节水器具改造工作,全县建成区面积达到11.0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04%,绿地率达31.06%,人均公共绿地达14.2平方米,城市供热面积达66.83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8.9%,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6.7%。

文化艺术

方言

  维语是大部分鄯善居民的母语。

宗教

  鄯善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前后留下了车师、汉、鲜卑、柔然、粟特、突厥、吐蕃、回鹘、蒙古、回等民族奋斗和生活的足迹,从西汉到当代,车师人、汉族人、回鹘人先后成为这里的主体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杂居,多宗教并存的事实关系,融合形成了地域性多元文化。鄯善境内先民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佛教、摩尼教、祅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中萨满教、摩尼教、祅教、景教都已消失,基督教自解放后传入,而伊斯兰教从十三世纪末流传至今。

  鄯善县信教人口比例较高且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体,伊斯兰教对鄯善县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鄯善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加之境内气候比较干燥,自然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吐峪沟千佛洞和吐峪沟麻扎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化的交汇中心。

  鄯善县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汉族信仰基督教,全县清真寺目前就有359座(节日寺105座,主麻寺53座,一般寺201座),宗教人士399人,穆斯林人口15万,基督教活动地点11处,讲道人(教职人员)12名,信徒800余人。(2015年)

艺术

  在鄯善这片土地上,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上下几千年,形成了独具异彩的浓郁的西域风情。以维吾尔、汉、回为主体的民族音乐、歌舞、习俗、手工艺品,构成了丰富的民俗资源。尤其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维吾尔族艺术瑰宝《十二木卡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该县已将它整理出来,鲁克沁镇还享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鲁克沁镇是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吐鲁番木卡姆指的就是鲁克沁木卡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高昌乐以远时期。鲁克沁木卡姆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乐律、乐调、结构形式等方面与己出版发行的《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均有差异,因此,1996年经专家对鲁克沁木卡姆的挖掘整理,出版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吐鲁番木卡姆》一书。鲁克沁木卡姆最显著的特色是"无鼓不歌,无鼓不舞,鼓变乐变,乐变舞变"。

  2000年,以表演鲁克沁木卡姆而闻名的吐尔逊·司马义等四位木卡姆大师,应邀赴英国皇家剧院演出,受到伊丽沙白女王的高度好评。新疆第一个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建在了鲁克沁镇,古老的鲁克沁继续传承和演绎着她独具魅力的音符。

电影

  鄯善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复杂雄阔的地貌造就了众多的地理景观,深厚多样的文化遗存让人们领略了西域文明的悠久古老。

  这里有早期残留的古迹,风蚀城的雅丹地貌,柯克亚古堡、大马营、拓劂关、洋海古墓群、楼兰之门、柳中城,有以“滨沙之城  楼兰故乡”为城市形象新定位而开发建设的国家“4A”级景区库木塔格风景名胜区、吐峪沟大峡谷、木卡姆大街、还有徒步探险者喜爱的楼兰道、大海道、车师古道、乌骨道、突波道、花谷道等汉唐古道,这些都是成为古代、近代、现代探险、西部题材影视作品的最佳拍摄基地,也是新疆影视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

  2001年,鄯善拍摄电影《天地英雄》是一部由何平执导,姜文、中井贵一、赵薇、王学圻主演的动作片,由美国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制作、华谊和西安电影联合出品。

  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作发行《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电影。

  198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行的一部木偶动画电影《阿凡提的故事》

  2004年,由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总公司、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保利集团东方神龙影业公司、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军旅连续剧,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而拍摄的《苍茫天山》。

  2004年,根据梁羽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武侠剧《七剑下天山》开拍,该剧于2006年03月17日首播。

  还有《库尔班大叔》、《楚留香传奇》、《戈壁母亲》、《大唐玄奘》、《丝绸之路传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近百部电影电视片都曾在鄯善拍摄、取景,奇特的地貌、神秘深厚的文化也吸引了如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这样的品牌栏目的目光,先后拍摄了《鄯善密码》《洋海古墓密码》《滨沙之城》、《乌龟的墓地》等影片。《新疆鄯善沙漠日出》、《新疆鄯善沙漠看海——沙漠海市蜃楼首次直播呈现》等电视直播,更是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

风景名胜

自然风光

  ● 天山

  天山景区以牧场风光、高山湖泊、松林峡谷烘托于天山一带。

鄯善沙漠

  ● 火焰山

  火焰山景区从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唐代赤亭起向西延伸,直达县城以西五十多公里与吐鲁番相连。火焰山因《西游记》而闻名中外,它将鄯善分为南北两个绿洲带。

  ● 库木塔格

  在鄯善县城南部地区,是神秘的库木塔格沙漠(沙山)景区。库木塔格沙漠区划面积1880平方公里, 这片沙漠具有极为明显的特点,这些风沙地貌类型也基本上包括了世界主要沙漠区的风沙沉积地貌类型。沙漠周围还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可以向世人展示干旱地区的独特风貌。

  鄯善县从90年开始投资建设了一座沙山公园,公园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全园为沙漠游览区和绿洲游览区,集沙漠的神奇浩翰与江南秀色于一体。公园建成以来,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库木塔格沙漠在旅游市场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中国第一个以沙漠地质地貌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将为多层次旅游者提供独具特色的科研、观光、休闲、保健、探险、体育、访古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

  ● 鲁克沁

  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就坐落在鲁克沁镇,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柳中城自古以来,曾以柳色而闻名,以致有"绿柳城廓"之称,曾有"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的诗句歌吟柳色。 鲁克沁汉代为柳城,唐为柳中县。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府时,曾一度在此屯田。公元123年,东汉西域长史府设置于此,西域长史班勇曾率五百兵士进驻柳城屯垦戍边。柳中城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城墙周围还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内城正西,有清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郡王府遗迹,大约建于1758年,当地人称王爷台。台长五十七米,宽四十米,高二十米,全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

  ● 鄯善魔鬼城

  2009年五月,鄯善县政府与新疆摄影家协会共同开展“鄯善摄影资源大普查”活动。在新疆鄯善县城东南方向的南湖戈壁发现大型的雅丹群,根据现场人员的目测,估计是新疆最大的雅丹地貌群,绵延300多公里,雅丹群形态保存完整。据考察人员介绍,从鄯善七克台到依次发现的五座魔鬼城,最后到达哈密了墩,五天行程三百多公里,才走出魔鬼城。根据发现顺序,将这五座新“城”,定名为一到五号魔鬼城。

  魔鬼城是新疆著名的雅丹地貌,石灰岩由于风化的原因,变成了各种形状。鄯善的魔鬼城由于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貌,孕育了不少山口,在这些山口上又形成了一个个大风口,令人更为惊奇的是只要在大风口的周边地区,竟然都无一例外地矗立着魔鬼城。位于鄯善七克台镇南湖村南行三十公里左右,就进入鄯善与哈密相连的南湖戈壁,再向南湖戈壁南行60公里左右,进入了魔鬼城地区,四处的雅丹地貌都相距甚远,感觉像身处一片汪洋,却没有一滴水的存在,那些被风雕刻成各种形状的石灰岩,就像矗立在海岸边的岩石,细小的沙粒组成的沙堆,就像平静的海洋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岩石堆呈现出各种形态,加上湛蓝的天空,魔鬼城的岩石群显得非常荒凉。

人文景观

  ● 古迹

  鄯善县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加之境内气候比较干燥,文物古迹众多,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都有存留,主要有:七克台镇南湖的唐代赤亭,东巴扎回民大清真寺,鲁克沁唐代柳中城遗址和清代郡王府,吐峪沟元代千佛洞和穆斯林圣地吐峪沟麻扎,迪坎中石器时代遗址,汉墩阿克墩唐代烽火台,三十里大墩唐代烽火台,二塘沟唐代古塔和苏贝什战国一号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其中吐峪沟千佛洞和吐峪沟麻扎是佛教、伊斯兰教两大文化的交汇中心,鄯善的文物古迹可以称得上是西域历史、文化、自然的博物馆。

鄯善壁画

  ● 干晾房

  在吐鲁番地区,凡有葡萄园的地方,都能看到蜂房状的葡萄干晾房,晾房多建在宽敞的山坡高处或屋 顶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异其趣。

  ● 坎儿井

  坎儿井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是绿洲的生命之源。鄯善县共有418道坎儿井,其中有最长的坎儿井红土坎儿孜(全长25公里,位于葡萄开发公司东1.5公里处);有竖井最深的坎儿井努尔买提坎尔孜(井深98米,全长20.7公里, 位于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开凿于1900年)。七克台镇现有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为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当地群众称之为"林公井"。

葡萄干晾房

  ● 吐峪沟大峡谷

  火焰山中的吐峪沟大峡谷民俗文化旅游区;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吐峪沟大峡谷民俗文化旅游区,古称为丁谷。该景区一直以险、峻、奇、幽而著称。它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麻扎和古村落四部分组成。

  ● 鄯善影视基地

  鄯善影视文化旅游区的鄯善影视基地位于县城北部约40公里处,区内有烽火台、古城楼2处,是文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是以文物为基础,集文化旅游、 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在此先后拍摄了《天地英雄》、《七剑》、《冰山上的来客》、《阿凡提的故事》、《苍茫天山》、《库尔班大叔》、《七剑下天山》等著名的影视作品。

  ● 东大寺

  东大寺为回族伊斯兰教寺院,位于鄯善县东巴扎回族自治乡前街村,始建于清朝光绪末年(1906年),到民国元年(1911年)落成,是全疆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全国少有的汉文化风格的清真大寺。东大寺坐东向西,长方形院落,粉墙彩户、瓦丽窗明,飞檐翘角,宁静肃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45平方米。有礼拜大殿、民国三年(1914年)在寺院北侧续建一院房屋,有厢房、阿訇居室、满拉寝室、会客室、讲经堂、以及厨房、餐厅、浴室等建筑。

东大寺

  ● 赤亭遗址

  赤亭位于鄯善县七克台镇南湖村南面的东西向小山上,系军事要塞,建于唐代。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到此地,留下如"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等佳句。据传赤亭过去有蒙古人居住过,故当地有些人称赤亭为鞑子城。

  此遗址占地面积约30亩,长100米,宽100米,高20米,系土石结构,现轮廓俱在,细部已毁。赤亭遗址北边有一营盘遗址,为驻军要地。此遗址坐落在火焰山东端余脉的制高点上,所在地北、东、南三面山势陡峭,地形险要,扼旧时东西交通要冲,因山体赤红,故名赤亭,是唐代赤亭镇、赤亭守捉、 赤亭烽之所在。赤亭名为汉语,《通典》、《新唐书、地理志》中都有关于赤亭的记载。传说唐玄奘西行取经时,也曾留宿赤亭一晚,并在山下泽田寺讲经弘法。

  ● 蒲昌村

蒲昌村

  蒲昌村是毗邻城市的一个城郊乡村,南邻鄯善沙漠(库木塔格)风景名胜区。村庄主体传承着传统的生土建筑文化,是一个体现维吾尔族民居、餐饮、民俗等风情浓郁的旅游新村。蒲昌村与茫茫大漠亘古相对,沙漠“与城相恋,见证楼兰”,以“飘逸楼兰”为主题建设,于2008年8月完工。

  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打造“楼兰古村”     “鄯善”县大家一定感到很陌生,但提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楼兰”古城我想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楼兰”姑娘的传说几近家喻户晓,“楼兰”城更是每个旅行者心中的“圣地”。

  ● 侏罗纪恐龙化石群

  鄯善县以东约30公里处,发现了中国最大规模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中国最大侏罗纪恐龙化石。目前已出露的化石数量已相当惊人,是中国已知的侏罗纪时代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佳的恐龙足迹化石。如果继续细致发掘,可能会有更多的恐龙足迹化石出现。在这一“化石墙”上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乌龟和类似于河蚌的瓣腮类生物化石。专家由此推断,这一区域在侏罗纪中期水草丰美,河湖相间。从恐龙脚印的方向和排列方式来看,曾有成群的恐龙在此悠闲地生活。

  在鄯善地区距今约1.6亿年的地层中,发现属于植食的巨型蜥脚类恐龙。该恐龙形体巨大,体长可达35米,体重估计约30吨,它刷新了我国发现的侏罗纪大型恐龙的记录。目前科考队在鄯善地区已发现了26个产恐龙和脊椎动物化石点,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新疆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组成以及侏罗纪古地理与古气候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鄯善地区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鄯善将打造地质博物馆。

饮食习惯

饮食传承

  因鄯善的维吾尔族人口比例较大,饮食习惯也多以维吾尔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群众逐渐深入地认识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根据当地的环境特殊性,创造了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园林业的三重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广泛存在的绿洲从事农业生产,还根据山川谷地的草场发展畜牧业,同时也开发出具有很高水平的园林业,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极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新疆汉餐文化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汉朝,自张骞出使西域初步建立了中央政权和新疆政治、文化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清末左宗棠、刘锦棠先后进疆大力发展屯垦,汉文化确立了新疆主体文化的地位。随后又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湘女进疆、知青下乡、支边等历史事件,在新疆独有的文化基础上吸收融合多种文化,形成了具有新疆风味的汉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鄯善县火车站镇,因“吐哈石油大会战”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带来了各自家乡的饮食文化,落地生根。

饮食结构

  主食以面食为主,副食主要有肉类和水果,饮料以红茶和奶茶为最,而调料也是其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饭食多样,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均可调制,但以面食为主,大米则使用较少,主要用来制作抓饭。常见做法有馕、颇罗(抓饭,有甜咸荤素等种类)、帕尔木丁(烤包子)、派提塔曼(薄皮包子)、曲曲(馄饨)、炮仗子(辣椒丝炒面节)、塔儿精(高达尺余的白糖面馍)、玉古勒(鸡蛋盐水擀制的银丝面)、哈勒瓦(羊油面粉甜搅团)、曲连(杏干面粉糊)、黄面(面粉与硼灰水制的抻面)、米肠(羊大肠中填实米和羊肉等煮成)、面肺(羊肺中挤入调好味的淀粉浆煮成)、托克逊炒面、凉拌面、汤面、玉米糊等。

  副食以牛羊肉小吃为常餐,多为羊、牛、鸡肉,部分地区常用鸽子入食。主要名菜有烤全羊、卡瓦甫(烤肉,包括整烤、串烤、锅烤、馅饼烤等)、羊肉丸子、羊肉汤、羊肉桃仁、手抓羊肉、羊杂碎汤、大盘鸡等。维吾尔人钟爱水果,葡萄、苹果、西瓜、杏、无花果等均为常食之物,而且还做成干果食用,创造了独特的干果文化。食用的素菜有洋葱、胡萝卜、白菜、土豆、青椒等。

  饮料以熬煮的奶茶、红茶为主,自家制作的酸奶也是家庭常备之物。

  调料习用胡椒、辣椒面、孜然(野茴香)、洋葱、胡萝卜配制,辅以黄油、蜂蜜、果酱、果汁、酸奶、马奶,以加味增香提高食欲。冬季则常用胡萝卜酱、无花果酱、草果酱等为佐食之物。

饮食方式

  维吾尔族一般采用三餐合食制。日食三餐,即早、中、晚餐,其中早餐常吃馕和各种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午餐吃各类主食和炒菜,常配以肉汤;晚餐吃汤面。馕为家庭里面常备之物,三餐均可食之。烹调方法以烤、煮、蒸居。

饮食礼仪

  维吾尔族特别讲究饮食礼仪。开饭前首先在毛毡上铺上一张彩色印花布即饭单,或称餐单。每人在饭前洗手,限洗三下,用干布擦干;吃抓饭时要修剪指甲。由长者坐上席,全家共席。饭前饭后由长者领作“都阿”(祈祷)。食馕时,应对分成块食用,或放置于汤面中食用,忌大块嚼食。在维吾尔族众多的节日或宴会之时,待客、作客均更为讲究,如安席上座,流水净手,由长者领作“都阿”。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家里作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客人来到后,主人在门口热情迎接,互相问候并热情让座。随后请客人喝茶,并配上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瓜果及自家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喝过茶后,则上饭菜。菜肴的内容和口味常根据不同的客人来定。如果客人远道而来,则以“玉古勒”(银丝擀面)招待,利于解除疲劳;如果客人是熟悉的朋友或亲戚,常常根据客人的口味制作;如果来客属不同民族的人,常尽量照顾客人的习俗。馕、抓饭、油炸包子、拉条子、炒菜等是常见待客食物。饭后,则请客人喝茶或食水果。客人也应遵循相应的礼节,如入坐定后向主人问好,离开之前感谢主人盛情款待,同时在吃饭过程中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能随意走近灶台,接受物品要用双手,碗中不要剩留食物等。

饮食思想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维吾尔族人们对饮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身的饮食思想观念。

  一是勤俭节约,严禁浪费。新疆干燥缺水日照长的环境注定了该地域住民生活的艰难,加之维吾尔族人们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产量很低,以前经常过着“半年粮食半年干果”的生活,而贫穷人家生活更加艰苦,俗语“挖坎土曼的吃沙枣”、“贫穷人家做不成酸奶子”等均反映了这种现象。因此,维吾尔族人们特别珍惜食物,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有关饮食的禁忌,如忌用脚踩踏任何食物,忌往地下扔食物,忌讳从食物上面跨过等等。维吾尔族人民珍惜馕,甚至认为践踏馕将遭双目失明的恶报。这些习俗是维吾尔族群众关于粮食的朴素认识,体现了维吾尔族人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美德。二是开朗乐观,享受生活。《古兰经》反复提及“享用”食物,而不是仅仅果腹而已,新疆维吾尔族人们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快乐向上享受生活的思想。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维吾尔族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勇敢地挺起胸膛,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以平静安逸的心态笑迎生活的艰难。

名优特产

哈密瓜 无核葡萄

  鄯善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闻名世界的哈密瓜、无核白葡萄。在中国果品生产百强县中,鄯善名列第33位。

  鄯善的瓜果品种多、质量优、风味独特。鄯善县葡萄品种已达550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葡萄品种最集中、最齐全的地区。依托瓜果发展特色工业产品,开发出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产品--"楼兰"系列葡萄酒和"丝绸之路"巧克力系列葡萄干。

哈密瓜

  哈密瓜也叫厚皮甜瓜,是人们喜食的水果,主要产于新疆,以吐鲁番盆地鄯善县鲁克沁镇沙坎村所产最佳。自古以来鄯善就是新疆哈密瓜的真正故乡。

  新疆东部的吐鲁番、鄯善、哈密自古就盛产甜瓜。明代陈诚写于十五世纪上半叶的《使西河记》中专门提到"鲁陈广植葡萄、桃、杏……甜瓜。""鲁陈"就是今鄯善鲁克沁一带。新疆甜瓜品种很多,其质量自然高下不等,据《河海昆仑录》记载:"哈密瓜长径尺,形如橄榄,两端锐,外皮清脆,白蒂至脐,白筋密布如织,其脐四围大逾钱,无白筋,剖以利刀,久之乃入肉,色黄明如缎,味甘如蜜,爽脆如哀家梨至滓渣瓜心略溏,与东南香瓜无异子白亦如之。"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篇》中品评说:"哈密瓜……有十数种,绿皮绿瓤而清脆如梨,甘芳似醴者为最上,圆扁如阿浑帽形,白瓤者次之,绿者为上,皮淡白多绿斑点,瓤红黄色者为下,然可运久藏,谓之冬瓜,可收至次年二月,余皆旋摘旋食,不能久留云……"。解放后国家在吐鲁番设立葡萄瓜果研究所,又培育出许多新的优良甜瓜品种,全疆十三个地区都种植甜瓜,其中以鄯善、伽师两地所产最佳。

桑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葚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鄯善的桑葚有三种颜色,紫色、黑色、青白色,被文人渲染后,成了“玉紫”“墨玉”“珠玉”。鲜美可口的桑葚不仅美味还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桑葚和古老在吐峪沟体现, 雄浑和秀美在库姆塔格碰撞,吐峪沟具有久远的桑蚕养殖和桑丝制造历史,是新疆最重要的桑葚生产和出口地,至今吐峪沟还保留有几百年、上千年古老桑树。因地理气候,鄯善桑葚以甜美著称。

石榴

  誉满全疆的鲁克沁石榴,光热资源充足、无霜期短,加之由于当地特殊的沙石土壤,特别适宜石榴的生长,异地石榴越小越好吃,而鲁克沁石榴个大皮薄、籽粒饱满、甘甜爽口,果实含糖量高,汁多味美,越大越好吃,名动全疆。种植面积2500亩,结果面积1400余亩,亩产石榴350公斤。

脆皮核桃

  柯克亚的脆皮核桃,鄯善县柯柯亚村盛产薄皮核桃,皮薄易碎,肉质饱满新鲜,补血健脑,手捏即开,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个大皮薄,果肉厚实、味道鲜美、含油量高,入口爽脆,现已发展为种植面积450多亩,年产核桃100余吨。

葡萄干

  鄯善是全国产量最大的葡萄干,葡萄干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食品,更是烘焙食品中的重要辅料,对体质过敏者改善体质具有奇效。由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气候炎热而干燥,用砖搭成的阴干房四面墙上有许多墙洞,中间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将成熟的无核葡萄搭上,经过热风的吹,很快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葡萄干。

葡萄干

  鄯善开发出无核葡萄、巧克力葡萄干、酸奶葡萄干、袋装红提子等休闲果干。目前鄯善县年产葡萄干7万吨。

沙葱

  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针状,开白色小花,是沙漠草甸植物的伴生植物,常生于海拔较高的砂壤戈壁中,因其形似幼葱,故称沙葱。

  沙葱是西北地区人民喜爱的优良佳肴,其与肉、蛋等一起烹调的各种菜肴,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沙葱腌制品其味辛而不辣,色泽深绿,质地脆嫩,口感极佳,是煲制各种营养汤,佐餐下酒的上佳伴侣。沙葱嫩茎不易久储,可炮制时令佳肴——水氽沙葱:把沙葱嫩茎洗净,放入开水锅焯一分钟,然后捞出拌上精盐、陈醋,吃起来别有风味,雅人俗客,无不喜爱,其腌制品存储保质期可达五个月。

  沙葱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富含多种维生素,其腌制品口感上乘,性醇味辣,助消化、健胃,可谓食品中的佳品。

楼兰葡萄酒

  楼兰酒业始建于1976 年,现拥有8000 亩葡萄种植园,位于吐鲁番盆地东侧的鄯善县境内。那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距离高昌故城遗址只有55 公里。目前楼兰酒业拥有新疆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25年以上树龄葡萄种植园。除了赤霞珠、梅鹿辄、贵人香、白诗南等世界名品酿酒葡萄,更有其特有的柔丁香酿酒葡萄品种。

  因鄯善气候特殊,楼兰葡萄酒庄所有葡萄园均采用坎儿井水灌溉,保证了葡萄的纯净自然,绿色有机。独特的低地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得园中的葡萄成熟充分,诞生了真正称之为成熟的22度以上糖分的葡萄,丹宁和糖分比例尤为均衡,并富含的天然色素,这就是为何楼兰葡萄酒在整个酿酒工艺中无需增添任何色素及其他化工原料的重要原因。

特色美食

烤馕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烤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在中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鄯善出土的唐朝的馕,说明.在两干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做精细美味的馕了。馕,古代称"胡饼"、"炉饼"。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他们的诗篇中还描写过馕。自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这首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摘录了"食经"关于做馕的技术资料,可见馕在中国食谱中由来已久。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

汤面

  汤面是维吾尔族日常的面食之一,品种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热”。这种饭和面时要放鸡蛋,面要擀得很薄,然后切成细条,一般用羊肉汤下面,另外将肉切成块或作成丸子,下到汤里,并放一些西红柿和香菜,这种汤面汤鲜、面软,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能消除 疲劳,增进健康。

朴劳

  “朴劳”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美食,因用手指抓食,故汉语称之为“抓饭”。抓饭是用大米、羊肉、羊油、清油、洋葱、胡

抓饭

  萝卜混合焖制而成,但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炒米饭”。它的做法是先用清油和羊油将切成块状的羊肉炒到七八成熟时,再放上洋葱、胡萝卜条合炒,然后加入少量水煮,并把泡了一阵的大米铺在上面,将锅封严,焖二十分钏即熟。吃时要把抓饭搅匀,盛在盘中,用手指握成勺形抓食,也可用勺子和筷子进食。抓饭是一种营养丰富、别有风味的民族饮食。抓饭的做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料,除了羊肉抓饭,还有用牛肉、鸡肉做的。此外,可选用葡萄干、杏干等代替肉类,做成素抓饭。吐鲁番的维吾尔人,最讲究的吃法是抓饭加包子,叫做”阿西曼吐“,即在每碗抓饭上放几个薄皮包子,这是招待客人的饭食,也是吐鲁番人最得意的美味佳肴。

帕尔木丁

  帕尔木丁是维吾尔族人民传统的风味食品。它色泽黄亮,形象美观,皮酥脆,肉鲜嫩,咸中带甜,颇受人们欢迎。帕尔木丁是用面粉、肥羊肉、炼羊油(少许)、洋葱(皮牙子)、鸡蛋、精盐、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馕坑烤制而成。

帕尔朩丁

  烤包子(维语叫"撒木萨")和薄皮包子(维语叫"皮特尔曼它")、(帕尔木丁)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之一。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种食品。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拉条子

  拉条子就是拌面的俗称。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牛羊肉,是各族群众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特别是维吾尔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条子别有一番风味。驰名中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新疆拉条子,实质是陕甘宁地区的拉面技术和新疆肉食习惯相融合的一个美食用方法。一盘拉条子,菜和面都有了,常吃不腻,经久不饿,吃完干活也攒劲。

赏石品玉

彩玉

  鄯善县七克台镇南湖村和七克台村是全疆乃至全国闻名的彩玉奇石村。90年代以来,该镇农民走出田间地头,走进戈壁荒滩,捡石头、找彩玉、学加工、开店铺,初步形成人人热爱彩玉奇石文化、家家参与彩玉奇石经营的特色产业。人们依托玉石文化、玉石产业脱贫致富。

彩玉

  鄯善彩玉多为五彩玉:红、白、黄、青、黑,红的要比鸡血石红,白的要比羊脂玉白,黄的要比田黄还黄,彩玉的色泽越是艳丽越是好玉。它石体莹澈润滑,石表油脂光泽,形姿变幻,色彩丰富,妙趣天成。颜色有白底套红或套黄,或通体白色,与和田白玉不分上下。有的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形态上冰清玉洁、靓丽高贵;有的拙朴悠古,憨态可掬;有的温润奇姿,气韵大度,十分惹人喜爱。这就是新疆鄯善彩玉-大自然独赐予新疆的天然宝物,它历经亿万年而形成,硬度达到七度以上,比和田玉还要硬,新疆彩玉可以说是继新疆和田玉和缅甸翡翠之后,发现的最为优秀的玉种之一。

葡萄干玛瑙

  沙尔湖位于鄯善、哈密交界的东天山山脉,是中国新疆东部的哈密盆地的最低点,海拔53米,距乌鲁木齐市420公里左右。沙尔湖其实是一片广袤的黑戈壁,难见滴水,真正有湖的年代应该距现在一亿年以前,在侏罗纪的中侏罗世,这里应该遍布森林和湖泊。目前的沙尔湖属于场地相对稳定的块体,在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时候,相邻的火焰山、盐山兄弟地带由于承受不住来自南北板块的挤压,褶皱隆起成山;而沙尔湖却如兄长般的沉着冷静面对挤压,依据自身稳固坚硬的身躯抵御了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攻击,又接受了千万年的沉积,愈加刚强,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和风沙的吹拂,逐渐形成了质地优良、形态各异的戈壁奇石。如葡萄干玛瑙、风凌石、雪山石、海底生物化石、玛瑙石、戈壁彩石、沙泥石、硅化木等,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矿藏能源,也是石头爱好者所钟爱的地方。

  葡萄干玛瑙---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出于岩浆的运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玛瑙雨下落并迅速冷却形成颗粒,后因地壳变动、气候异变,又经历了从海水的浸泡到戈壁高温、干旱、风沙磨砺的特殊产物。石质坚硬,达7~7.5摩氏度,硬度远远高过硬玉翡翠的6~6.5摩氏度,仅次于钻石的9摩氏度。因此纯度高,光泽润度好堪称为玛瑙中的上品。历经亿万年新疆特有的地理及气候特点加之戈壁冰火交融、风沙洗礼的原故,石质自然外露,外形多变绮丽、色彩丰富绚丽、经络明显纹理清晰,且久居干旱保持润泽鲜亮,是天然的籽料宝石。葡萄干玛瑙每一粒都经过沙子数亿年磨砺、亿年间吸收天地精华,堪称为大地的“舍利子”每一颗都具有一定的灵性,有招财、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人手部的穴位有近百个,葡萄干玛瑙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铁元素可以养血,长期佩带把玩有利于身体健康。葡萄干玛瑙石形成于火山喷发,而大漠戈壁则是葡萄干玛瑙塑造的后天环境,由于形成条件十分苛刻,非常稀少。从目前的发现看,这类玛瑙基本上属于新疆和内蒙的独特石种。

葡萄干玛瑙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鄯善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