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片设计新文化》是200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正端。
- 书 名 名片设计新文化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第1版 (2002年12月1日)
- 页 数 90页
图书信息
丛书名: 设计新视点系列丛书
平装
开本: 24开
ISBN: 7536654138
条形码: 9787536654136
尺寸: 20.4 x 18.2 x 1 cm
重量: 322 g
作者简介
王正端,1963年生,重庆市人。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都委承形置日答关经派编辑。从事书艺设计及平面设计,并有多项作品获奖来自。
内容简介
来自 方寸之图的名片,承载着360百科信息,表达着礼仪,联系着友情,象征着时尚,传递着文化,包容着艺术,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名片设计新文化》让你了解名片艺术,感受名片中的文化内涵。本书分章节,系统介绍了中国名片发展的历史沿革、当代社会名片的价值与发展趋势、艺术化名片设计的创意以及现代名片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作者的语言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获得专业的名片设计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集了大量独特别致的名片设计造型,或简排洁大方,或都市绮迷,或动感时尚,或另类别致,给人与众不同的美的享受。本书装帧精美,设计精良,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设计书籍。

媒体评论
纸殖刘这吗 序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设计的时代。
21世纪,设计将会成为破操席社会进步与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新时代里,传统概念上的"设计",无论从现实上还是从理论上来看,都已经不存在,现实将对此作出证明。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设计将与艺术更加靠拢,设计过程将与艺术创造更加接近,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标二者之间对话的"边缘地带"正在形成。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这个时代和过去的岁月相比,在各个方面已有了质的不同,这个质变还将不断扩大。
正如美国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所说的:我们"开始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宁美的答理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光切衣再亲造里传统正在不断地消失"。这个时代是"可以用各种说法来概括的一个新的社会,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助巴万补度即星后满走社会、信息社会……新的消费模式,有计划的人为的商品废弃,服装时尚日益加快地变换节奏,广告的械白吃非渗透,电视和传播媒体在社会中前所未有的普及……"
面对新的时代。设计正面临革命,社会结构与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使人的思维与实践的方式产生了变化,"设计"的内涵本身也在改变,而且越来越与文化的变革息息相关。设计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产业与文化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高市至特度融合。作为现代设计经粒家必须对所处时代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倾向有所把握,对整个人类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对蕴涵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艺术化处理方夜杨乱报控态压念法能熟练驾驭。
"新视点"设计系列丛书的初衷就在于通过不同的"视点",从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从直接影响设计时尚变化的文化层面来捕捉这些新的变围杀场婷节准外革的点点滴滴o"新"是我们度序压冲撷取的标尺;"新它长去变现叫影"即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潮。每个"视点"我们不求高、大、全;但求小、精、深,做到这点也是十分之不易,还要努力而为之。我们可能难以为读者在每个层面上描绘一个清买法原互岁艺本失质走军晰的面貌,但却想为读者勾画一个让向孩水绝怕治后买题孙大致的轮廓,为读者提供一个思索的线索,展示一个新的思维空周所用程站心间,留下一些启示,激发一点灵感,那《设计新视点》系列丛书的初衷就已达到。但愿我们能做到,能做得更好。
追求一定的理论层面和深度是系列丛书把握的重点,展示适量的当今世界优秀的设计成功范例也是系列丛书把握的另一个要点,目的在于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论证书中所表述的观念和观点,同时也能集中地展现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和某些最新创意表现的风貌,给读者直观的视觉感受,留下一个品味思索的空间。
文化内涵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国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更需要文化的滋润、理论的武装、观念的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借助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优势,使我国的设计文化在21世纪展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但愿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一文化的铺垫工作!
但愿《设计新视点》系列丛书的出版,能对我国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的拓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李 巍
1999年8月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名片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当代社会名片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1、人际交往中自我推荐的媒介
2、自我实现价值的形象体现
3、商业文化的特殊审美形式
4、名片设计的艺术化趋势
三、艺术化名片设计的创意
1、一切成功的设计都源于创意
2、想象力是迈向成功的基石
3、名片设计创意的孕育历程
四、现代名片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
]、企业形象与自我形象的直接展示
2、装饰纹样的巧妙运用
3、传统文化意蕴的呈现
4、意象图形的烘托渲染
5、抽象图形的象征隐喻
6、巧布阵势的文字游戏
7、造型结构的精心安排
8、色彩肌理的天然整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