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母是汉语词语,拼音是shǒu mǔ,意思是把握道的根本。
- 中文名 守母
- 拼音 shǒu mǔ
- 注音 ㄕㄡˇ ㄇㄨˇ
- 出处 《老子德道经》
- 作者 老子
德道经简来自介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宝库中,老子的《德道经》是措院步审房十抗便派供万经之王,是一部殊胜的“哲学诗”。它揭示出,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本源,是天地人万物生化繁衍动力的源泉,是宇宙万物可分可合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道无形无相,不生不灭,无增无减。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德是道光能量的表现形式。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道的木金火水土五种能量元360百科素。
道德充满宇宙自然和万物的内外,无所不在。道光德面业双道饭抗能养育生息着天地人万物。一切物质和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能蓄聚的厚薄浓淡,决定着万物和生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以及生存运化过程的长短久渐。
“德”,就像人类和万物分秒不可离硫另感套派考德谓会简开的阳光、空炁和水球冲先诉晶操块花优院兴一样,德能就布分在我们体内;一旦离开道德,人的生命也就必然终结。
2004年12月,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帛书甲本为蓝本,广泛参照其他版本,校勘出版了《老子·德道经》,并先后修订,富棉西造粮查证原貌,澄清流弊,还老子“淳德归道”之本意。
原文
第十五章 守母(5烟火喜亲阳化便增强2)
天下有始,知根积待介旧晚轴联训以爲天下母①。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②,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③。
塞其悶,閉振养尼的红希守务其門,終身不堇④员若很响是冲群。
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⑤。
見小曰明,守柔曰族识火益盾強⑥。
用其光,復歸其明⑦。
字词句释义
①始:初也。此處指先外尼样天虛無一炁“⊙”的德能,參見第五章註①。
句義:形而上者爲炁,形而下者爲器。炁爲器母,器爲炁子。无相爲母,有相爲子。參第六章註①。
②出区相简讨初使通行本此處多“既知其子”句。
句義:德(得)一,即明其母而全知其子的一切。
又顺还群曾优理搞议占 ③沒:沉也。通“歿”,死亡。沒有、不曾等義。

殆:危材军神若險、危殆。
句来自義:復返先天无爲而知360百科白守黑,抱元守德“一”景指还银矛之母,淳德歸道,回復林字末很校生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即使身雖亡喪,亦沒有什歌情微绿施款贵凯教品电麽危險可言。
④塞:《說信信半字升文》:“隔也”。阻隔、堵住指参之義。
悶(原文心上有二):甲本作“(悶,心上有二)”,修真學異構字,状散象喻後天系統之竅。下段“啓其悶”則直用“悶”。悶,本烧走曾義不暢通,煩悶。又《玉篇》:“悶,患也。”乙本爲“”,牆墮。見《集韻》有粮原苏统述住。通行本作“兌”。
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據劉熙《釋名》华阿触的語音通假,“堇”與“殣”通假。殣:死,餓死之意。“不死”與“不救”相對仗。通行本作“勤”。
句義:六根不漏,不放任後天有爲意識之心主宰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則不會因過度消耗德能而過早地因神性饑殣而死亡。
⑤啟:通用货环行本作“開”。悶:通行本作“兌”。參上终编办诗眼註。

濟:幫助、救濟,無濟於事;濟濟;濟水等義。救:《說文》:“止也”。《廣雅》:“救,助也。”有解救、治療、季叫读往石精糾正等義。
句義:打開六門系很尔,放任後天陰我心意識主宰六根,沉溺於世俗名利場中,非德性地消耗德能,那麽終身將不得斗意找才伤班的且棉露失解救。
⑥句義:形而上之炁的特點爲微、細、柔、弱,存在的狀態爲氣態、光態,她是形而下之器母。故察微方能識妙,守柔即守母,粟米之明就會逐步增強。
⑦光:《說文》:“明也,从火,火在人上”。或曰火在儿上。此光乃先天本性之光。
句義:運用粟米之光,就能修真明德,復歸於心明、性明、命體大光明的境界,沐浴光中而光明無礙,照見大千世界。
本章到此章義完整,通行本此句後有“毋道(无遺)身殃,是謂襲常”一句,現根據此句與後章的意思,應歸於下章。
经典学习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上士闭心,中士闭言,下士闭门。运用黄老学说中的修身守一法,堵塞能够使身体内生命能量耗散的各个端口,关闭眼耳鼻舌身等尘根六门,就会终身受用不穷。 打开使生命能量漏泄的端口,陷入其中,去应对纷繁琐事,就会终身不得解救。 大道自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粒粟中藏世界,能够返观内视,于自身体内看到大千世界,即是见明;道用贵柔,柔弱胜刚强,能够持守柔弱,就是刚强。

道德的经典,可以从养生、管理、文化、教育、生活等等各方面去理解和体悟。 古训曰:未修真时莫解老。《老子·德道经》是体之于身的学问,用内求、内观的方法。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之象、数、理、气来解析《老子·德道经》。是“修之身其德乃真”,体之于身而知道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经典的学习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调心。基本上是要求四动:眼动,舌动,手动,心动。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读书。
《老子·德道经》《观眇》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里的“可”字,最初造字时的原意,是在桌案前,开口,恭敬的诵读。“道,可道也”就是告诉人们,要开口,恭敬的诵读老子的非恒道的经典,就可以感悟道境,明明德知道。
孔子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经典。通过诵读经典,达到口开舌通心,心窍开而智慧出,心身与圣人同处于相同的精神境界,心心相印,心灵相通,进入实现比直觉、灵感更深层面的性慧,从而直接与圣人“相谋”得到精神的升华,进入修身养德,证道而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