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日晷文库

来自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日晷文库》是1997年10月1日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中文名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日晷文库
  • 定价 15.3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朱刚
  • 出版时间 1997年10月

内容简介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日晷文库》对于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民族来说,最优秀的文来自学无疑要承载起这个民族的文化理想。从中唐到北宋,正是这样的观念,牵动着几乎所有文化人的心灵。在此期间产生的四座文学高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就是典型的代表。尤其可贵的是,他们的思想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出发,一步步走向对真、善、美的普遍性思考,从而使这种思考具有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它一旦被引入文学领域,便成为栖居文学中的理性精神,将文学导入"向上一路",并逐渐融入古文、装装村于代微诗、词等各体文学的艺术机制,铸就了宋代文学的总体特性。

媒体评论

  引言

  韩、柳、欧、苏,古称文章四大家,在所谓"唐宋八大家"中尤见精博。考四家之并称,依跟剧改济示架来历甚早,苏轼刚刚去世时,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三有句曰:"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360百科年。"这里还缺一个"柳"。至南宋初年,苏文盛行,四家之称便随之而出,王十朋《读苏文》三条:"唐宋文章,未可脱味拿优劣。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使四子并驾而争驰,未知妒独送孰后而孰先,必有能辨之者。"不学文则已,学文而不韩柳欧苏是观,诵读虽博,著述虽多,未有不陋者也。""韩欧之文,粹然一出于正,柳与苏好奇而失之驳。至论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韩公欲推逊子厚,欧阳子欲避路,放子瞻出一头地也。"《杂说》:"唐宋之文,可法者四:法古于韩,法奇于柳,法纯粹于欧阳,已采还没法汗漫于东坡。余文可以博观,而无事乎取法也。"皆以韩远耐短群西你根点认山、柳、欧、苏四家为唐宋文章之代表,一再标榜。《读苏文》三条,依作者自署的年月,作于"绍兴庚午七月",即公元11危探再掉差田战艺买细50年,距苏轼去世(量引外至支1101年)刚好半个世纪划业些。在这半个世纪中,或已有过四家并称的文字,笔者还未能检出。脸吸视它器续兴象九处故目前为止,我暂把"四家"之称的发明权归于王十朋。稍后,有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二:"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至南宋的后期,四家并称似已较为常见,如罗大经《鹤林玉露》天集卷五,及李涂《文章精义》中都曾提到。到了元代,唐宋四家的说法便作为对前朝文学史的总结而确定下来,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唐之文则称韩柳,宋之文则称欧苏。"此后的材料就引不胜引了。这是对"四家"并温零实们七称的历史回顾。从王十朋的文字可见,其标榜"四家",目的在于肯定苏轼的历史地位,因此,米芾的那两句诗,虽然少个"柳",却已经具备了这个意思。

  之所以要提到米芾这两句诗,是因为它非常明确地把"文"与"道"联合起来,揭示出时人把苏轼看作韩愈、欧阳修之继承人的原因,从而也揭示祖有印实滑时川坏达出:在何种意义上,"四家"得以并称。"道如韩子"、"文比欧公",可视为"互文相足"。韩愈以一篇《原道》,奠定了他作

  为儒学复古运动与古文运动之双重领袖的身份;柳宗元是与他并称的同志;欧阳修在生前即以韩愈的继述人自居,且被世小汉任人所承认,他并且以"我所谓文,必与道俱"来训励苏轼,苏轼受训,当即"又拜稽首",表示"有死无易"(富渐市景苏轼《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果陆原文》)。可见,文章四大家间亦以"道"相联结。文学史上的古系牛情花合令群文运动,与哲学史刚田上的儒学复古运动,实是一个运动的两个方面,而以韩柳欧苏四家为代表,围绕着一个"文以载道"的历史命题。

  但四家的成就还不止于此。文学史上所谓"以文为涛",作为与"宋诗"之形成密切相关的创作风气,大致亦以韩愈为始,欧阳修为继,苏轼为高峰;至于词,欧阳修是宋初小令的代表作家之一,苏轼则以"以诗为词"开倡豪放派。因此,在这四家的身上,从"道"出发,通过"文以载道"、"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将时代的思潮与各体文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以同一节奏律动的文化景观。

  本书旨在阐述"道"与各体文学间的深刻的联系,认为,没有"道"的宏扬,便不会有上述那些文学运动,"道"对于那段历史时期中各体文学(尤其是正统诗文)的影响,其积极促动的方面要远远胜过消极制约的方面。虽然我们不否认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但并不认为它可以脱离其余的文化门类而独自发展,更不认为那些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成就的作品,会隔离在当代的思想潮流之外。因此,作为一个历史的命题,"文以载道"并不能轻易否定。只要我们不是从某一家文学概论出发,而是从文学史的实际情形出发来看问题,我们便不会在赞赏四家之"文"的同时闭目不见支撑着其"文"的"道"。如果说四家之间,后者比前者有所发展、进步的话,我也并不同意那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正。确"地处理了"文"道"关系。这种观点意味着:古文运动的发展史,是把"道"一步步赶出文学的历史。这不是我所知道的古文运动。我眼里的四大家,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化巨人,他们不是空头文学家,而是一身兼为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巨匠,在哲学、文艺、政治上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而他们在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决不会互相否定或异辙。这也就是说,他们在文学史上体现出来的某种"发展",也将体现在哲学史;政治思想史上。因此我想证明他们在对"道"的内涵的阐释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他们在文学上取得进展的最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两个进展具有一致性,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整体风貌。当然,这一致性本身还有更深的原因,植根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之中。

  ……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道学的兴起

  一 "中兴"思潮:道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 超越"礼"的"道":"道"概念的来源

  第二章 从啖助到柳宗元的"尧舜之道"

  一 啖助的《春秋》学

  二 "尧舜之道"的社会历史意义

  三 柳宗元的道论

  第三章 韩愈《原道》的研究

  一 道统论

似火光并异杆若职四将  二 "定名--虚位"论

  来自第四章 欧阳修的文化功绩及其"至理"学说

  一 "斯文有承,学者有师"

  二 "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第五章 苏学:自由与审美的道

  一 "苏阳双费慢派钱学"的历史地位

  二 "苏氏之道"的三个层面

  三 "苏氏之道"的审美内涵

  第六章 "道"与各360百科体文学

  一 "文以载道"

  二 "以文为诗"

  三 "以诗为词"

  主要参考书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日晷文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