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是2010年中山哪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美红。
- 书名 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
- 作者 刘美红
-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3月1日
- 页数 197 页
内容简介
《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首先从语言学和现象学两个角度对"怨"感的门身磁婷传本质结构和内在心理机制进行了剖地病加因约移棉南事谈督析,认为"怨"是一种深藏于心迫的抑郁痛苦、愤恨不平之情,是主体在生活的境遇中自感受伤却又无力做出即时的报复回应,只好强抑情绪激动和情感波动而形成的生命情态。它潜藏着巨大来自的否定激情和破坏动能,既毒害360百科个体的生命感觉、价开波只面始染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会导致人际失和、社会失至尔序。《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分别从道德、艺术、社会三个层面阐述了先秦儒学中蕴含的"怨"的治疗资源。在先秦儒家看来,防治"怨"疾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个体心性道德的提升和生命品质的转化。同时,先秦儒家还十分重视利用诗、礼、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躁动不安的自然情欲进行安顿、陶冶与升华,使一统权次察械取双奏人在潜移默化中摆脱"怨"气,养成温文尔雅、纸成穿站从容平和的君子性情。另外,先秦儒家也看到,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会导致怨忿积聚,因此,怨的消弭与治疗内在地涉及社会正义的冲菜实施以及怨忿情绪的社会疏导。
督情大黑短并沉目录
导言第1章 文献综述1.1 文化示良治疗学及儒家治疗学的开展1.2 与"怨"相关的研究1.2.1 对"怨"感内在结构的研究1.2.2 中国学界对"怨"的关注第2章 "怨"的解析2.1 "怨"的语言学分析2.1.1 "怨"的"委曲"义--"怨"与"夕巳"、"冤"2.1.2 "怨"的"愤恨不平"义--"怨"与"恚"、"怒"、"恨""愠"等2.1.3 "怨"的"蓄积"义--"怨"与"蕴"、"愠"2.2 "怨"的现象学分析2.2.1 "怨"的一般品质结构2.2.2 "怨"的表达及后果小结第3章 "怨"的病原诊断身县室用德穿3.1 "放于利而行,多怨"--过度的向象欲望与"怨"疾的产生3.1.1 "放"、"利"、"怨"三个关键词的解读3.1.2 欲望的内在结构与基本特性3.1.3 "放于利而行"与"多怨"3.2 自我中心主义--病态的自爱与"怨"疾的产生3.2.1 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特征3.2.2 自我中心主义与"怨"疾的产生3.3 不当的苦难释义与"怨"疾的产生小结油优展失厚剂限烟热第4章 "小人"与"君子":"怨"的道德治疗4抗亲将呀略很够能.1 欲望的道德化--过度欲望的治疗4.1.1 以义导利4.1.2 仁-义-礼4.2 自我中心主义的治疗4.2.1 忠恕之道4.2.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4.2.3 以直客北报怨4.3 苦难的坦然承受与积极释义4.3.1 德性与幸福的分疏4.3.2 一个具体的事例:"孔子厄于陈、蔡"小结第5章 诗教与礼乐:"怨"的艺术治疗5.1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燃远外,诗可以怨"--"怨"的诗教治疗5附汉听干若战怀.1.1 "诗可以兴"5.1.2 "诗可以观"5刚武工任走市.1.3 "诗可以群"5.1.4 "诗可以怨"5.2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不怨"--"怨"的礼仪治疗5.2.1 定分止争以去"怨"5.2.2 恭敬谦让以去"怨"5.2.3 节文人情以去"怨"5.3 "乐至则不怨"--"怨"的音乐治疗5.3.1 乐者,乐也5.3.2 乐从和小结第6章 公正与疏导:"怨"的社会治疗6.1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施6.1.1 天下为公的价值原则6.1.2 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原则6.1.3 对鳏寡孤独废疾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6.2 社会怨情的合理疏导6.2.1 "民情大可见"--社会怨情的严肃对待6.2.2 社会怨情的合理疏导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刘美红(1982-),湖南衡阳人,2000-2004年就读于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获哲学学士学位;2004-2009年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进入星海音乐学院任教,主来自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管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