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图画小说

【图画小说】是把绘画艺术引击半染判止向入小说创作的一来自种类型,它是以绘画语言作为表达媒介和艺术材料而创作的小说。这种小说以连续性或非连续性的形象图画,将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直接诉之于读者的视觉。图画小说不同于漫画。

  • 中文名称 图画小说
  • 别名 连环画

什么是图画小说

  为图画小说下定义非常难,但是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定义为图画小说是可以覆盖任何文体或主题的书籍长度的连环画。你可能惊讶地发现图画小说不只和超级英雄有关。例如,英国作者雷蒙德·布理格斯(手商省保置资察守同层Raymond Briggs)的图画小说《埃塞尔和厄内斯特》(Ethel and Ernest)描绘了他父母亲41年的婚姻生活。这本小说荣获1998年英国图书奖的最佳画报图书奖。此前, 1992年,瑞典裔作者亚特·史匹格曼(Art Spiegelman)的图画小说《浩演字下多流南为草距劫余生》(Maus: A survivor's tale)被授予普利策特殊奖。这部小说阐述的是纳粹集中营逃生记。此类奖励和认可一方面提高了某些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表明了主流对图画小说的接受。

  "我小的时候看连环画,长来自大后它们成了图画小说。相对于单买连环画而言,图画小说可是便宜多了。"- Scott,24岁,柴郡(Cheshire)。"图画小360百科说不仅仅是为了滑稽搞怪,它可是有效的小说体裁。"- Danny,26岁,苏格兰。

著名作品

朦胧城市

  比利时图画小说家François Schuiten(冯索瓦 · 史奇顿)的《Les Cités Obscures》(《朦胧城市》)系列(1978~20代感既短民图语见济没读13)堪称建筑图画小文钟说最经典、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资层济粒破往谁车构则散

  《朦胧城市》系列专辑(按出版先后顺序排列)

  ·Les Murailles 失味陈义跟际de Samaris(《撒玛利亚的城墙》1983)

  ·La Fièvre d'Urbicande(《狂热乌比坎》)

  ·La Tou速工比损曲旧浓r(《巨塔》)

  ·La Route d'Armilia(《阿米利亚之路》)

  ·Brüsel(《布鲁赛》)

  ·L'Enfant Penchée(《倾斜的女孩》对江继划冲黑段应代对)

  ·L'Ombre d'un Homme(《影子》)

  ·La Frontière Invisible(《消逝边境》I & II)

  ·La Théorie d染程入危呀落字迫尽则u Grain de Sable (《沙粒效应》)

  ·Souv少放载演enirs de l'Étern他将球剧沙虽广更始士落el Présent

  ·Mary La Penchée(《倾斜的玛丽》)

  《朦胧城市》系列衍生专辑

用然扬造绝阳至客父  ·L'Arch在欢农论雷印但准袁iviste(《档案管理员》)

  ·L'Echo des Cités(《城市回于快额战断万声》)

  ·Mary La Penchée(《倾斜的玛丽》)

  ·Le Musée A. Desombre消况轴衡里东群完s(《德松博博物馆》)

  ·Le Guide des Cités(《朦胧城市指南》)

  ·L'A双品愿齐那获言轻ffaire Desomb达界res(《德松博事件》)

朦胧城市之主

  冯索瓦与贝涅(过去他们是同学,曾一起创作漫画)在1978年再次相遇,并开始合作创作日后对他们两人都影响都非常深远的作品--《朦胧城市》。

  第一部作品就是《撒玛利亚的城墙》,这部作品获得了成功,被著名的法国文学杂志《读书》评选为当年的年度20佳图书,这也是冯索瓦作品的首次获奖,这无疑也给了这对重新组队的创作搭档充分的创作动力。正是《撒玛利亚的城墙》催生了后来的《朦胧城市(Les Cités Obscures)》系列,在此后的35年中,他们先后推出了13册--其实一共是9个故事,有2个故事分别推出了上下册和合订本--这个充满大量精美建筑(得益于史奇顿的建筑背景)与哲学思辨(得益于贝涅的哲学背景)的系列,为冯索瓦带来了两座安古兰大奖和大量其他奖项。

作品内容

  《撒玛利亚的城墙(Les murailles de Samaris)》,1983年

  《撒玛利亚的城墙》是《朦胧城市》的开篇之作,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来自伊希斯托的年轻官员弗兰兹被派往神秘城市撒玛利亚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尽管有传言说,凡是去过那里的人都会失踪,但弗兰兹还是不顾朋友们的劝阻执意前往。而等弗兰兹来到了这座处于沙漠之中的撒玛利亚,他邂逅了一位神秘的女人,"带领"他游走在这座神秘而迷人的城市之中,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事情变得越来越神秘,推不开的门、相似的街道、消失的街区、迷宫般的城市…….作为系列首作,尽管《撒玛利亚的城墙》的故事并不是特别好理解,充满了许多令人费解的隐喻,但这个故事所散发的神秘气息和让人不寒而栗的压抑感,仍然能让它在读者的脑子中停留很长的时间。

  《狂热乌比坎(La fièvre d'Urbicande)》,1985年

  《狂热乌比坎》在1985年出版,并获得了当年的安古兰漫画节的大奖--最佳漫画专辑奖,这使得冯-贝组合的影响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一座叫做乌比坎的城市中,建筑师鲁比克的大桥修建计划遇到了政府的阻滞,从而无法如愿地将被严格管控隔离的两岸连接起来。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之前有人在工地里捡到并交到他手里的一个神秘立方网格开始出现无限制的生长,直到把整座城市全都连接了起来,而当城市结构被改变之后,居民的生活也随着颠覆…….

  相比于系列第一本《撒玛利亚的城墙》,《狂热乌比坎》的故事叙述更为流畅易懂,尽管如此,冯索瓦和贝涅还是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的隐喻和思辨,建筑空间与居民的相互关系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神来之笔在于,冯-贝并没有停留在对肤浅的猎奇事件描绘上,在故事的最后,突如其来的反转剧情,让人不禁唏嘘……《狂热乌比坎》曾在欧洲引起了评论界对未来、城市、宗教、集权等诸多命题的热烈讨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乌比坎"甚至成为了《朦胧城市》世界观的代名词。

  《巨塔(La Tour)》,1987年

  《巨塔》是系列的第三部,故事被设定在一个巨大的通天塔之中,故事的主人公巴蒂斯塔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每日的工作就是在自己所处的那一层中修补日益坍塌的巨塔,但当他发觉他与自己的领导失去了联系之后,他决定下到塔的底部去找他的领导辞职,但他却落到了塔的中间层,在那里遇到了神秘的男子艾利亚斯和女子米蕾娜,从艾利亚斯那里,巴蒂斯塔知道了许多巨塔的秘密,最终陷入爱河的巴蒂斯塔和米蕾娜决定前往巨塔的顶层去寻找建造者的秘密,然而当他们到达顶端时,却发现一切都开始失控…….《巨塔》的故事在整个《朦胧城市》世界中,是非常特殊的,主要体现在它的年代感上,尽管"朦胧世界"是一个架空世界,但是在时代感上,大都比较接近19-20世纪,然而在《巨塔》的时代却是更为古老的中世纪质感。

  《巨塔》的内部构造致敬了皮拉内西的《监狱》

  除此之外,图画是《巨塔》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一方面,图画在故事中扮演了某种类似于"指引"的关键元素,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巨塔》的故事元素取自于《圣经》中的巴别塔,但绘画元素取材于著名的蚀刻印刷版画家乔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取自于此)的代表画作《监狱》,在《巨塔》中,有大量的建筑构造都致敬了《监狱》中的绘画场景,这就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论题--这究竟仅仅是致敬,还是有意影射"巨塔"其实是个"监狱"

  《通往阿米利亚之路(La route d'Armilia)》,1988年

  《通往阿米利亚之路》讲述的是费迪南德和同伴海拉搭乘飞艇前往北极城市阿米利亚的故事,在旅行途中,他们从高空中见识了朦胧世界中的几个主要城市。

  《通往阿米利亚之路》跟之前的三本完全不同,至少在"叙事方法"上差别很大--前三本主要还是通过画面去推动叙述--冯索瓦·史奇顿自己也曾经说过"即使是一幅画,也要有高度的叙事性,要讲故事"--而《通往阿米利亚之路》则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叙事方式,即以大量文字铺陈的方式去推动情节--以主人公费迪南德旅行日记的记载去讲故事,这种方式在整个《朦胧城市》系列中,都可以算是极为特殊的。除了叙事方式,《通往阿米利亚之路》的绘画方式也与该系列的其他作品迥然不同,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这本并没有出现大量关于建筑的刻画,这在整个系列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本书还有一点独特之处,就是从更高的城市层面上,对"朦胧城市"的世界观做了阐述,故事中的旅行是从马洛斯城开始的,途径了几个风格迥异的主要城市后,才到达北极城市阿米利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创作者有意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去向读者们展示他们对于"朦胧城市"世界架构的一些设想。

  事实上,史奇顿对于"朦胧城市"世界确实是有一整套完整构思和设计的,在1996年,史奇顿出版了一本名为《朦胧城市指南》的城市导览,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朦胧城市"世界的各种信息。

  《布鲁塞(Brüsel)》,1992年

  史奇顿所绘制的城市和建筑,以精确的细节而著称,他的作品游走于"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他笔下的城市往往会让读者感觉"似曾相识"又并非"千真万确",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事实上,史奇顿笔下的建筑都是他根据真实的建筑加以绘制的,这一点在《布鲁塞》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布鲁塞》的创作参照正是他所生活的城市布鲁塞尔,书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在真实的布鲁塞尔找到依据。《布鲁塞》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钟情于文化进步的花店老板阿拜尔斯因为供水问题前往政府三权宫,却在那里邂逅了美丽的办事员缇娜,并在她的带领下见识了布鲁塞的全新城市规划图,但一心拥护现代文化发展的阿拜尔斯,却因突如其来的咳嗽而陷入了一场光怪陆离的荒诞之旅中。

  在这本故事中,史奇顿把讽刺的对象选为了"城市进化"--贪大求全的城市发展、疯狂的建设机器、好高骛远的官僚与学者……史奇顿仅仅是在讽刺"朦胧世界"的首都布鲁塞,还是另有所指,注意《布鲁塞》的前言--《从布鲁塞尔到布鲁塞》。

  《倾斜的女孩(L'enfant penchée )》,1996年

  《倾斜的女孩》是整个系列中人气最高的一部,这部出版于1996年的作品延续了《朦胧城市》系列一贯的荒诞、独特和奇诡。主人公名叫玛丽·冯·拉森(她后来还在《沙粒效应》中出现过),这个出生于米洛斯城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女孩在一次奇异的"星际飞车"之后,身体变成了倾斜的。因此,她在寄宿学校中备受凌辱,以致不得不独自逃出,并最终加入了马戏团,与此同时,在奥布拉克高原,画家奥古斯汀在一座孤独的房子中不由自主地创作了一副神秘的图画,而在另一座城市米歇尔松山,科学家瓦凡道夫坚持认为他们受到了来自神秘行星的引力,最终这三个人汇聚到了一个由艺术创作力所开启的神秘世界,但他们却发现……

  《倾斜的女孩》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手法--倾斜女孩玛丽的故事以漫画"绘画世界"进行讲述,而画家奥古斯汀的故事则是以照片"现实世界"进行叙述,最终两条线索在灵感世界汇聚,现实与幻想交集在一起,着实让人惊艳。

  《倾斜的女孩》将之前零散的世界观串联了起来,并与之前的几册进行了有趣的互动--故事时间明确表示为《巨塔》之后的744年,而玛丽所在米洛斯城正是《通往阿米利亚之路》中费迪南德乘飞艇出发的城市,在画面和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在大肆建设中的布鲁塞,......

  在《倾斜的女孩》出版的同一年,史奇顿出版了资料集《朦胧城市指南》,详尽地对朦胧城市的世界观进行了更为详细地补充描述,同时创办了以乌比坎为名的资料网站, 使《朦胧城市》的世界观得以更为清晰、详尽地呈现出来 。

  《影子(L'ombre d'un homme)》,1999年

  跟前作《倾斜的女孩》和《巨塔》相比,《影子》的故事略有些"晦涩难懂",但其实,"晦涩"也算是《朦胧城市》系列的一大特点,贝涅的哲学背景为这个系列增加非常多的隐喻和思辨,这也使得"完全读懂"《朦胧城市》成为了非常艰难的事情。其实《影子》的故事开端并不差--婚姻和美、前途大好的保险公司员工艾伯特虽然事业有成,但每天晚上都会被噩梦所纠缠,甚至对性生活都没有什么兴趣。然而在服用了医生为他开出的药方之后,他却发现他的影子逐渐有了颜色,甚至变得和他本人一模一样,这个突如其来的影子毁掉了艾伯特的一切(在设定上非常类似于前作《倾斜的女孩》),婚姻、工作、住所、生活全都一团乱麻,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叫做米蕾娜的女人出现后全部改变,但故事的后半部分显然有些仓促而失控,角色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而所谓的结局也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

  另外,"性"的元素在《影子》中得到了极大的放大,对性的暗示和直接刻画,占到了故事的不小篇幅,而故事最后也是以极为震撼的的"星空性交"结尾的。

  《消逝边境1、2(La frontière invisible)》,2002年

  2002年,冯索瓦·史奇顿再次获得了安古兰大奖,这次他因为《朦胧城市》系列的连续创作而获得了最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而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下一届安古兰的评委主席。在他获奖的同一年,他出版了《朦胧城市》系列的第8个故事--《消逝边境》(共分为两卷,第二卷于2004年出版,合订本于2006年出版)。

  史奇顿和贝涅对文化进步、城市更新这些命题向来持有比较谨慎的恐惧,无论是《狂热乌比坎》中对建筑师无力改变城市的揶揄,还是在《布鲁塞》中对城市大规模发展的极尽讽刺,都体现了他们的这种态度,而《消逝边境》把他们的这种对未来的不安表现到了极致。但不同的是,《消逝边境》没有选择从建筑入手,而是选择了更为原始的资源--土地。《消逝边境》的主人公罗兰,是一名年轻的地图绘制员,他终日沉浸在测量、绘制地图的机械工作中,以清晰的土地边境来为军事集权的国家政府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但随着机械科技的发展,机器逐渐取代了人类去进行地图的测量及绘制,而罗兰的女友舒可黛也因身上神秘的地图胎记而遭到政府的追缉,所有的这些,都让罗兰感到巨大的沮丧、失望和无助……

  因为主人公同为地图测绘师,因此《消逝边境》总是会被拿来和卡夫卡的《城堡》作比较,诚然,两者在荒谬、怪诞等诸多方面无疑是共通的,但《城堡》中的K是终其一生要进入城堡以去发现"秘密",而《消逝边境》的罗兰则是要竭尽全力去保护自己的"秘密",在这一点上,两者是全然不同的。另外,《消逝边境》是系列中"性"描写最多的一部,"性"甚至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在故事中,"性"成为了最为私密的象征,是人类在"隐私边境"轰然崩塌的机械时代中竭力去保护的最后尊严。

  《沙粒效应1、2(La Théorie du grain de sable)》,2007年

  《沙粒效应》第一集出版于2007年,第二集则出版于2008年,合订本出版于2009年。《沙粒效应》的故事再次回到了神奇城市布鲁塞,几幢神秘的事情接连发生--安提波娃夫人的家中不断涌出大量的砂子,学者康斯坦的家中则不断凭空出现石头,主厨莫里斯在没有变瘦的情况下却越变越轻,珠宝行家艾尔莎在收下一件异族饰品后家中不断被神秘聚会弄得一片狼藉……所有的怪事都指向了一名横遭车祸而死的异族访客,而"倾斜女孩"玛丽·拉森也前来协助帮忙调查这些离奇的事件……

  《沙粒效应》在故事上延续了系列一贯的神秘感,但这一集着墨最多的其实并非是这些人类角色,而是一座建筑--史奇顿本人受比利时新艺术风格建筑师奥塔的影响深厚,《撒玛利亚的城墙》中的建筑大多都采用了奥塔的设计风格,而《沙粒效应》中的艾尔莎住所则几乎照搬了位于现实中的布鲁塞尔的奥塔公寓,这栋公寓如今被当做历史文物保护起来,而史奇顿正是参与修缮奥塔公馆的几个主要发起人之一。现如今,这座建筑已修整完毕,全面向公众开放。而这座建筑也借由史奇顿的画笔,在"朦胧城市"的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除了上述的12部正传故事外,其实《朦胧城市》还出版过若干本衍生本,有些是资料设定集,有些是儿童读物,有些是画册,而有些则是纪实小说或者剧本,共包含15本,分别是:

  《迷之乌比坎(Le Mystère d'Urbicande)》,1985

  《档案管理员(L'Archiviste)》,1987

  《现在和未来的交通百科全书(L'Encyclopédie des transports présents et à venir)》,1988

  《德松博博物馆(Le Musée A. Desombres)》,1990

  《永恒现在的回忆(Souvenirs de l'Éternel présent)》,1993,

  《永恒现实的回忆(Souvenirs de l'Éternel présent)》讲述的是一个颇具古典美感的废土故事--充满柯林斯罗马柱和宏大清冷神殿的达仙德里亚城,在经历了一场神秘的灾难之后,颁布了一部"永恒现在"法律,即任何人都不能去谈论过去和未来,只能活在现在,而那些曾经轰鸣的机器现在也已被禁止。一个十岁的孩子艾米却在这个一片死寂与沉静的世界中发现了一些书,而书中所讲的内容正是被法律所明文禁止的过去与未来。在了解了真相之后,艾米决定要逃出这座静滞之城,他能够成功吗...... 这个故事取材于奇幻电影《达仙德里亚(Taxandria)》,而史奇顿正是该片的美术设计师。

  《城市回声(L'Echo des Cités)》,1993

  《倾斜的玛丽(Mary la penchée)》,1995

  《档案B(Le dossier B)》,1995

  《朦胧城市指南(Le Guide des Cités)》,1996

  《乌托邦之旅(Voyages en Utopie)》,2000

  《亚伯拉罕博士事件(L'Étrange Cas du docteur Abraham)》,2001

  《德松博事件(L'Affaire Desombre)》,2002

  《可能之门(Les Portes du Possible)》,2005

  《 史奇顿和彼特工作室(L'Atelier de Schuiten-Peeters)》,2008

出版状况

  《朦胧城市》的欧洲版本都是由位于比利时的Casterman出版社发行的,欧洲其他语言版本则由当地的出版社负责发行。英语版本最初是由北美的NBM出版社负责发行,但仅仅发行了其中的五本(《撒玛利亚的城墙》、《狂热乌比坎》、《巨塔》、《布鲁塞》和《消逝边境》),之后陷入无限期搁浅。后来由Alaxis出版社接手,通过众筹平台出版了《倾斜的女孩》(2014年)和《沙粒效应》(2015年),《倾斜的女孩》还获得了2014年艾斯纳奖最佳美版国际引进书奖提名。随后,Alaxis出版社与美国知名的大型出版公司IDW合作,在2016年-2017年间重新出版了之前的两本,并声称将出版全套的《朦胧城市》系列(包括正传及衍生系列),同时,他们对之前由NBM出版的几本全部重新出版,2017年8月发行该系列的第一本--《撒玛利亚的城墙》。

  2004年,台版《消逝边境》出版,这是《朦胧城市》在中文世界中的首次出版。2011年,日版《暗の国々》出版,目前一共出版了4本,分别是《倾斜的女孩》、《布鲁塞》、《沙粒效应》和《消逝边境》。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简体中文版《朦胧城市》,引进了其中的六本--《撒玛利亚的城墙》、《巨塔》、《倾斜的女孩》、《布鲁塞》和《沙粒效应》,这套引进版采用了大尺寸的8开本,用纸也比较扎实,但翻译和填字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引进的六本中,《倾斜的女孩》、《布鲁塞》和《巨塔》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其他几本则各有瑕疵。人美在出版了6册之后就没有了下文,估计继续推出的可能性较小--第一是之前出版的六册销量一般(推测是因为价格抗性较高),第二是剩下的几本题材上也都比较敏感,还有的有大量裸露性爱场景,过审困难。

  除了《朦胧城市》的6本之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还在2016年引进了史奇顿的《冯索瓦·史奇顿:觉醒的异度城市(The Book of Schuiten )》,但该书的翻译极不通畅,以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难以理解之感。按照原出版计划,该书后续还有一本《冯索瓦·史奇顿:时空工匠之梦》,但同样没有了后文。

  此外 ,史奇顿自编自绘的作品《蒸汽火车头(La Douce)》在2017年由后浪引入中国内地。这本创作于2012年的《蒸汽火车头》延续了《朦胧城市》中那种对过往时代的无限追忆,故事背景设定在蒸汽 时代与电气时代的过渡期,代表蒸汽时代的老火车头即将被代表新时代的电缆车所取代。而在火车上工作了一辈子的维修师范贝尔却无法割舍被她称为"美人儿"的火车头,在同事和伙伴相继离开并走进新时代后,范贝尔依然固执地坚守在旧时代,直到最后,为了他的"美人儿",他不得不铤而走险…….

人气攀升

  过去的18个月内,全球图画小说销售额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英国出敌犯助星成肥什化课包版商,比如HarperCollins和 Macmillan等,正在扩充这一必义孩孔雨们观乡镇胜粮方面的作品集。日本漫画的人气提升了销售额的增长。Waterstone's等书店的每一家店面都充实了图画小说的库存。出版商们还计划以图画小说的形式改编莎士比亚的院纪取五送查曾括采远新著作并出版儿童图书以扩大少儿读者群体。

  "我不看图画过圆乎美策研格刚小说,而且我必须承认我以前一直以为它们都是关于超级英雄的,但是它们并非如此。图画小说仅仅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讲故事,里面的图画极具表现力。"- Elaine,23岁,利物浦。

尽早图画小说在影院

  好莱销粉陆秋样坞最近的趋势是将图画小说的人物搬上银幕。所以,即便你以前从未看过任何一本图画小说,你却有可能看过它的电影改编版-尽管你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恐怕你看过美国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超人和X战警。最近的《雨果的秘密》(Hugo)(2011年)、《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6年)、《绅士大印绿会确步议任领联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an)(2003年)、《来自地狱》(Fro宜三何频m Hell)(2001年)氧助集给没和《坦克女郎》(Tank Girl)(1995年)都取材于英国作家笔下内浓掌赵到的人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图画小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