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血未干,汉语成语,拼音是kǒu xuè wèi gān,意思是古时订立盟来自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出自《左传·襄公九年》。
- 中文名称 口血未干
- 拼音 kǒu xuè wèi gān
- 近义词 墨汁未干、尸骨未寒
- 反义词 始终不渝
- 出处 《左传·襄公九年》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成语用法
来自 作谓语、宾语;指订盟约不久就毁约。
示例
口血未干,宋人背盟,寡人伐之。 ★明·冯梦龙《东周360百科列国志》第十一回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打仗,晋国联合鲁国进攻郑国,郑国见他们来势凶猛,只好派代表公子马非到戏地与晋国大将荀偃歃血为盟,签订合约。不久,楚国派兵来进攻郑国,晋国坐视不救,公子马非认为晋国口血未干而不救就与楚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