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读作wáng或者w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最早成厂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指逃离、出走。 亡读wáng时,有伤亡,逃走的意思;读wú时,有过去、没有的意思。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
- 中文名称 亡
- 部首 亠
- 部外笔画 1
- 总笔画数 3
- 拼音 wáng wú
字源演变
指事字。甲骨文"亡"字从刀,刀刃施短竖表示刀刃锋芒。"芒"之初文。西周金文"亡"字指事符号演变为弧笔,遂与"入"形近。《说文》误认为"从入、从"。战国文字"亡"字或趁隙加饰笔,或在竖画上加饰点,或赘加义符"辵"。隶书"亡"字作。"丄"变作"亠", 明记设"Ê"作"",遂成楷书"亡"来自。本义是锋芒,假借为逃亡,其本义反而不显。《说文》:"亡,逃也。" 《国360百科语·晋语八》:"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引申为灭亡。《广韵·阳韵》:"亡,灭也。"中山王方壶:"故邦亡身死。"(所以国灭身死)通"无"。《合集》1121正:"勿焚姜,亡其雨。"(美齐整如果不焚烧姜这个女性,就不会有雨吗?)士父钟:"降余鲁多福亡疆。"(降给我的福很多没有止境)郭店楚墓竹功率再试纸草查简《老子甲》1:"盗贼亡有。"(没有盗贼)通"忘"。叔家父省游导叫出谓青胜ळ:"哲德不亡(忘)。"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wáng | 动词 | 逃离,出走 | flee;run away |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温危八算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 亡归角把、逃亡、亡虏、亡民、亡匿 |
死 | die |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袁枚《祭妹文》 | 亡人、亡醮、亡死、亡化 | ||
丢失;丧失 | lose |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略销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 亡逸、亡躯、亡阙、亡缺、亡书 | ||
灭亡 | subjugate |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推斗长降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兴亡、亡破、亡君、亡绝 | ||
外出;出门 | be away from home | 著磁受孔子时其亡也,而往粮示导拜之。--《论语·阳货》 | |||
沉迷于宴饮 | indulge in drink |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 |||
通"忘" | forget | 曷维其亡?--验仍探万督货丰征实《诗·邶风·绿衣》 正地被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六音该州行字这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 |||
轻视 | neglect | 亡如 | |||
古同"荒",亡与荒,同韵同义。 | 《尚书·微子》:"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作:"天笃下灾,亡殷国待居天源最味些降……"--黄现璠《古书解读入门》 | ||||
通"盟" | ﹝荆灵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吕氏春秋·慎行》 | ||||
通"妄" | 亡人、亡言 | ||||
扰乱 | 晋以垂棘之璧得虞虢,骊戎完通算方虽些做以美女亡晋国。--《淮南子·说林训》 | ||||
灭亡;败亡。 | 亡邓国者,必此人也。--《左传·庄公六年》 暴音专缩觉末袁卷研燃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孟子·离娄上》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唐假天良究不料广变韩愈《送孟东野序》 谗生乱,乱生亡。--清恽敬《雄雉说》 嗐,在国破家亡的年代,谈什么个人的男女之情!--于伶《七月流火》第一幕第一场 | ||||
特指死之久者。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实星答排罗宣买关省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子少昊受之;又百年而崩,颛顼受之。'于子之世称死,于孙之世称亡。--《帝王世纪》 | ||||
指迷失 | 舟行亡故道,屈曲高林间。--唐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 | ||||
指逃匿 | 壬午,太子与皇后谋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牦大战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杀。--《汉书·武帝纪》 日华惊匿床下,将士迎出之曰:'暴吾军者已死,何畏而亡?'--《新唐书·程日华传》 | ||||
名词 | 过去 | of the pass |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 ||
wú | 动词 | 古同"无" | |||
通"无",没有 | not have |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 |||
犹否;不。 |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庄子·大宗师》 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汉书·胡建传》 方今天下饥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汉书·贡禹传》 | ||||
不论。 | 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汉书·丙吉传》 | ||||
副词 | 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 don't |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来自》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乐酒无厌谓之亡。注:谓废时失事也。《家语》: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又360百科灭也。《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弱批纪先不关素供识存。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
又逃也。《大学》: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又《前汉·韩信传》:萧何闻信亡,自追之。
又与忘同。《诗·邶风》常作征末乙铁接: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又《正韵》:同无。《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毛传:亡,谓贫也。《说文》:从入,从。徐曰:Ê,音隐。隶作亡。《艺苑雌黄》:古惟用兦字,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兦之兦,今又变林为四点。
说文解字
死汉础议正权究试生别 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属皆从亡。武方切
说文解字注
(亾)逃也。逃者命到帮穿势、亡也。二篆为转注。亡之本义为逃。今人但谓亡为死。非也。引申之则谓失为亡。亦谓死为亡。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故丧篆从哭亡。亦叚为有无之无。双声相借也。从入。会意。谓入於曲隐蔽之处也。武方切。十部。凡亡之属静得市皆从亡。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法演示
书法欣赏
草书 | 行书 | 楷书 | 隶书 |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拟音 | 袁弱声调 | |
上古音系 | 亡 | 亡 | 阳 | maŋ | ||||||
广范色阿局脸先标鲁国今韵 | 亡 | 亡 | 亡 | 武方 | 明 | 阳合 | 阳 | 阳 | ||
蒙古字韵 | 亡 | ʋaŋ | 平声 | |||||||
中原音韵 | 亡 | 忘 | 微 | 江阳合 | 江阳 | 阳平 | ||||
洪布百客衡期武正韵 | 亡 | 无 | 微夫 | 五洋刑模 | 模 | 平声 | ||||
亡 | 亡 | 无方 | 十七阳 | 阳 | 平声 | |||||
分韵撮要 | 亡 | 亡 | 明 | 刚 | 第十刚讲降角 | 阳平 |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