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存山。
- 中文名称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
- 作者 李存山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
- ISBN 9787500474876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之学",亦即对天道、人道以仅不错观书组示太跟各任及对天、人之知的认识。"究天人之际"是贯穿中国传统哲学单位普遍架构。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质上的系统"就由天论(宇宙论)、人论(人生论)以及知论(致如论或方法论)所组成的系统,而人论是其中心,"原善"、"为治"是其宗旨。《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以"问题解析体"的形成,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论部分的世界本原论、运动观、时空观、形形神观,人论部分的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价值观、历史观,知论部分的主客关系论、致知方法论、名实现、真理观等哲学问题,并突出了"天人合一"、"真善全一"、"知行合一",以及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一、人性论与价值观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李找规存候异合地乱存山,1951年生,北京市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曾来自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副总编辑。现为中国社360百科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华文示异春难罗满往绿后化通志 哲学志》、《为秦即社冲析边标获海施开帝业的改革家--商鞅评传》、洲初娘销成想亮行李屋《智慧之门 老子》如干钱工资夫等,发表学术论文约二百篇。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天论部分
第一章 世界本原论
第一节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阴阳""六气"和"五行"
第二节老庄的"道""气"思想及其历史延伸
一老子的"道""气"思想
二庄子的"道""气"思想
三《淮南子》的"道""气"思想
四《易纬·乾凿度》的"四太"说
第三节《中庸》、孟子的道德之"天"
第四节先秦气论诸说
一《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
来自 二《易传》的"太极""阴牛阳"说
三惠施的"大一""小一"思想
四《管子·内业清案天宽染识所权吃集》等四篇的"精气"思想
五阴阳五行家的"气"生"五行"思想
六荀子的"阴阳之化"和"水火有气而无生"思想
第五节董促舒的"天""元"思想
第六节汉代的元气论及其历史延伸
一了千命级美先汉代的元气论
二360百科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和杨泉的元气论
三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论
第七节魏晋玄学的贵无论、崇有论与独化论
排金 一王弼的贵无论
二裴頠的崇有论
三郭象的独化论
第八节佛教的"性空"与"唯心"思想
一道安的"本无性空"论
二僧肇的"不真空论"
三《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
四智顗的"一念三千"说
五玄奘、窥基的"唯识"论
六法藏、澄观的"四孙出法界"说
七惠能的"一切法在自性"思想
第九节宋明道学的气体论、理本论与心本论
一张载的气本论
二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本论
三陆九渊、王守仁的心本论
四气本论的复兴
思考题
第二章 运里既预者志跑动观
第一节"运"与"静"
第二节"变"与"常"
第三节运动之原因
第四节运动之基本规律
司含强二照 一"一阴一阳"与"反复"
二渐变与骤变
三"化不易气"
思考题
第三章时空观
第一节时空树安室故然于双通精之"名"
第二节时空之性质
第三节时空之无限与有限
思考题
第四章形神观
第一节鬼神之有无
第二节形神之产生
第三节形神之"灭"与"不灭"
思考题
第二篇人论部分
艺告距排动采建最 第五章天人关系论
第一节天人之"分"与"合
第二节"天人合一"
一老庄的以"人"合"天"思想
二《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思想
三《中庸》、孟子的"性""天"合一思想
四阴阳五行家的"人与天调"和天人感应思想
五董仲舒的天人同类和天人感应思想
六魏大送权亚光含占来提晋玄学的"名教"出于"自然"思想
七佛教的"众生有性"和"无情有性"思想
八宋明道学的"性与天道合一"和"良知即天"思想
第三节"明于天人之分"
一《穷达以时》篇的"察天人之分"思想
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思想
三王充对天人同类、天人感应的批判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不相预""交相胜"思想
五王廷相的"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剧万"思想
六王夫之思想中的"天人之分"因素
解仍思考题
第六章人性论
第一节"性"与"习
第二节性无善恶者烧展汽厚核核图与性有善有恶
第三节性善论与性恶论
第四节人拉乐什含烟性自然论
第五节"性龙扩三品"说
第六节"性善情恶"与"性情相应
第七节佛性论
第八节"天地之性"与"气掉任连敌系线被为教望质之性
第九节"心统性情"与"心即性
第十节性气一元论
思考题
第七章价值观
第一节"六府三事"与"三不朽
第二节儒家之"贵仁"
跟甚简波胞安谈 第三节墨家之"贵掉紧频得育基写少密据兼"
第四节道家的"无为"与"逍遥
第五节法家的"尚力"与"任法
第六节杨朱之"为我"与《列子》的享乐主义
第七节道教之"成仙"与佛教之"涅檗
第八节新儒家之"贵仁"
思考题
第八章历史观
第一节历史的进化与退化
第二节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动因
第三节道德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思考题
第三篇知论部分
第九章主客关系论
第一节主客之"分"与"合
第二节主客合
思考题
第十章致知方法论
第一节"见闻"与"思虑
第二节"渐修"与"顿悟
第三节"致知"与"涵养
第四节"知"与"行"
思考题
第十一章名实观
第一节"道隐无名"与"以名举实
第二节"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思考题
第十二章真理观
第一节"是非"与"真知
第二节真知之标准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