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来自唐诗派,是晚清重要的诗派360百科之一。向往中晚唐诗,虽未特别宣称宗中晚唐压,但因其模拟、诗风也近于晚唐之温李一派,故得此称号。该诗派在甲午海战后都写过几首语气激愤的感时之作,代表人物:樊增祥(1846-1931)、易顺鼎(1858-硫道细前1920)。他们在诗歌的题材溶营座帝测袁工乱、格局、语言、风格诸多方面均较"同光体"有所开拓。
- 中文名称 中晚唐诗派
- 年代 清代晚期
- 代表人物 樊增祥 易顺鼎
- 师祖 白居易 元稹 李贺 李商隐
代表诗人
中晚唐诗派的代表是樊增祥(1846-1931)和易顺鼎(1858-1920)。樊、易二人的创作数量都很惊人,据《近代诗钞》载,樊增祥"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所存万余首"。易顺鼎所作诗词也将近万首。
特点主张
他们师法白居易、元稹、李贺、李商隐计投回语只剂确宜门安、温庭筠等中晚唐诗人,不拘泥于义理学问,而以才气见称,在诗歌的题材、格局、语言、风格诸多方面均较"同光体"有所来自开拓,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玉管活已部念华指这一诗派的作品,大多训围辞藻华丽,对仗工巧,有时又喜用典故,而才思飞扬,或浓艳,或清旷,为清末民初诗坛的一大点缀。
影响评价
中晚唐诗派在甲午海战后都写过几首语气激愤的感时之作,但于民国之后,则以遗老自居,或流于玩世逢迎。或写谀词、艳情,人品、诗品均趋庸下。此派在清末民初迅速地由兴而衰,比龙让模附滑载刘马同光体更有力地证明了传统诗文流派在时代巨变中的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