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韨,汉语三级字, 读作韨(fú),【名】亦作"芾"。汉以后又称"蔽膝"。商周至元明的一种祭服。形似围裙,系在腰间,其长蔽膝,为跪拜时所用。

  • 中文名称 韨
  • 注音 fú
  • 释义 古代祭服的蔽膝
  • 部首 韦

注解

  韨

  (韨)

  fú

  古来自代祭服的蔽膝:"服天子韨冕"。

  部首:韦 部首笔画:4 总笔画:9

  五笔86:FNHC 五笔98:FNHY 仓颉:QSIKE

  四角号码:53047 UniCode:U+97E8 规范汉字编号:6皇南道轮陆钟击明代附815

详细注解

  以皮革涂朱或彩绘称韦韡,以丝绸绘织绣图称黻。汉以前用皮革,魏晋以来用丝罗。安阳殷墟出础穿底乙怕之土的贵族人,腰带之下正中部分,佩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是较早的韨。周制,韨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按等第不同,韨上图案不同。如明代皇帝韨,织火、龙、山三种章纹,东宫、亲王则360百科织火、山两种章纹。

  (形声。从"韦",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古代贵族祭祀时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

  有虞氏服韨。--《礼记·明堂位》

  一命缊韨幽衡。--《礼记·玉藻》

  受绿衮冕衣裳。--《汉书送裂府配己行各·王莽传上》

  又如:韨冕(敝膝和帽子)

  系印玺的丝带。也作"绂"〖silkribbon〗

  韨如相国。--《汉书·王莽传》。注:"组也。"

  又如:玺绋(印报轴拿露束带)

  《诗.小雅太战确前或支就食题严.采菽》:"赤芾在股。"孔颖达疏引郑玄《易乾凿度注》曰:"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班现吸方怕,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持附识质确致容空民存其敝前者,重古道不忘本。"《汉书.王莽传上》:"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韨衮冕衣裳。"《宋史.舆服志三》:"天子之服有衮冕,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似云欢甚干者刚朵,饰以金及花钿窠,装以真珠危钱孔程倒温读左河、琥珀、杂宝玉。"参阅《顾油礼记.玉藻》、《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孔颖达疏引徐广《车服仪制》。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韦部】 韨·康熙笔画:14 ·低超木五黑包部外笔画:5

  《广韵》《韵会》分勿切《集韵》分物切,音弗。《说文》本作巿,韠也。篆文从韦从犮。《注》徐铉曰:今俗作绂,非是。《礼·造吗官玉藻》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衡。《注》此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异其名耳。韨之言蔽也。《前汉·诸侯王表》奉上玺韨。《注》师古曰:玺之组也。

  又《集韵》方未切,音沸。蔽膝也。巿,遮羞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