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就,读音为sān jiù,汉语词语,意思是三成,三套。
- 中文名称 三就
- 拼音 sān jiù
- 注音 ㄙㄢ ㄐㄧㄨˋ
- 出处 《仪礼·既夕礼》
解释
- 三成季记怕怀微,三套。
- 犹三匝,三重。
- 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出处
《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辔。" 郑玄 注:"缨,今马鞅也;就,成也。诸侯之臣饰以三色而三成。"《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来自子之门人盖三就焉。"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
《尚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处,惟谓大辟罪耳……惟死罪当分就处所,其墨、劓、剕、宫无常处可就也。"《史记·五帝本纪》:"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